分享

视点 | 张毅:北京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您最关心的几件事

 萱萱sfather 2017-03-20


到大学实验室里动手实验学习,这种形式特别好”“在这里学习跟学校完全不一样,没有课堂上拘谨的气氛,活动也是开放的,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和老师、同学交流……”很多学生这样表达自己参加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自2015年9月开始,北京市新入学的初一学生都要走出校园,走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与博物馆等200余家资源单位,参与一门新课程——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以下简称“科学实践活动”)的学习。学生们在自然与环境、健康与安全等多个领域的1000余个活动项目中自主选择,完成每学期五个活动项目、每次两小时的科学实践活动,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北京市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促进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尝试。如让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翱翔计划”、将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教育课程资源的“雏鹰计划”等,由此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科学实践活动”是北京市在充分考虑国家及地区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结合已有工作经验,根据初中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而进行的又一次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开拓性实践。




活动定位:构建开放的教与学模式

1. 对接考改,适应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北京市也陆续出台《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北京市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方案(草稿)》等文件,提出“全面实施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中考时分别计入物理、生物(化学)的原始成绩


2. 定位“初中”,促进小学、初中科学课程有效衔接

为培育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了综合性的科学课程,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以及技术与工程等多个领域。进入中学阶段,科学课实行分科教育,主要包括生物学科(七、八年级开设)、物理学科(八、九年级开设)和化学学科(九年级开设)。在初中七、八年级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可有效促进小学、初中科学课程的有机衔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的课程设置和整体实施。



3. 聚焦“开放”“科学”“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科学实践活动”的“开放”定位于三个层面:第一,开放的理念,即教育者以开放的胸怀和眼界推进项目的实施;第二,开放的资源,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第三,开放的课程,从课程形式、组织,到课程实施、评价,注重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科学实践活动”不仅强调聚焦“科学”领域,引导“动手”实践,更加关注的是“科学地去实践”。项目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导向,强调实际参与,基于亲身体验产生实际获得,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质,着力培育创新人才。


实践操作:闯模式、建资源、探路径、广实施

“科学实践活动”开创性地探索了以“任务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形式,并通过多种举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操作方式。


1. 闯模式

(1)以学生实际获得为目标

学生是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改革要取得成效,就要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要使各项改革举措既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又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科学实践活动”通过扩展广义的教育资源,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活动,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验证、探索。


(2)以“任务单”为实施载体

“科学实践活动”采用“主题课”的形式,围绕自然与环境、健康与安全、结构与机械、电子与控制、数据与信息、能源与材料等多个领域,以“任务单”为载体,有效推进活动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资源单位针对每一个活动项目,需要编制相应的“项目方案”和“任务单”。“项目方案”是从组织者视角出发的课程供给方案;“任务单”是从学生视角出发的课程实施与参与载体,是活动项目立项评审的重要依据,它既是记录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工具,也是资源单位和学校共同评价学生活动情况、认定学生学分的唯一凭证。


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科学探案”团队基于“观察”“试做”“巧做”“创意”“创作”五段式结构,率先开发了承载师生共同“探索”充满“奥秘”的未知过程的“创案”,即“探—秘—案”系列任务单。北京市中医研究所等很多项目团队也基于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开发了充满个性的“任务单”。




(3)以协作模式推动实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程开发团队以“科学实践活动”为依托,结合自身优势,建立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与科研机构乃至社会横向联合的协作体,共同推进活动资源的征集、活动项目的开发、课程的实施、问题的梳理、经验的总结等,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和长效机制。如北京大学成立“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地球科学虚拟仿真协作体’”,门头沟教委成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协作体”,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成立“科学探案与中医药文化协作体”等,尝试探索基于协作模式的“科学实践活动”实施路径。


2. 建资源

(1)资源征集

北京市教委定期面向社会发放《关于征集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资源单位和活动项目的公告》,对于申报资源单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场地设施、人员水平、接待能力等条件进行具体规定。具备相关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与博物馆、企业、教育系统重点实验室、社会团体等单位可申报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资源单位,成为活动项目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按照项目规定,每个活动项目单次接待人数以20~30人为宜。同时,鼓励不同界别和行业的单位打破壁垒,与教育团队联合建立“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协作体”,探索以协作体模式联合申报。


(2)项目评选

申报单位提交的活动项目需要通过材料核验、现场评审、实地考察等环节。材料核验是评审工作人员对于申报单位提交的活动项目的专业契合性、资源匹配性、任务单规范性等基础信息进行核验;现场评审是评审专家在对材料进行“会议评审”的基础上,针对材料中不能完整呈现或存疑的内容,以面对面“问询”沟通的方式对资源单位进行评审;实地考察不只是对活动项目的评审,也是对申报单位的实地勘验,是对申报资源的综合考量。


(3)多元评价

对于已经纳入项目资源库的活动项目,通过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即专家评、学校评、教师评、学生评等多种途径对其进行评价,促进其不断优化、改进和完善。同时,对于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活动项目建立淘汰机制;对于不能保证活动质量的资源单位,采取警告、约谈、取消资格等手段,以保障项目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行。


3. 探路径

(1)区域先行先试

2015年8月,“科学实践活动”在门头沟区先行先试。8月25日,市教委在门头沟大峪中学召开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研讨会,就项目的实践模式、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等进行交流与研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心理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金山软件公司等企业,协同门头沟区大峪中学、琉璃渠中小学劳动艺术教育基地、雁翅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等单位,就“锁的开启秘密”“油水混合不再难”等十余个活动项目进行了现场教学研讨。


(2)市、区、校共实施

为保障“科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北京市建立了市-区-校三级组织管理机制,市教委面向全市印发《关于做好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学校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实践活动”工作方案,方案应涵盖整个工作流程,明确具体措施和责任;要求学校应开设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指导学生选择活动项目。对于学生的选课情况和参与情况,学校应高度关注、全程追踪、实时指导、全面服务,及时解决学生在选课、实施、认定等环节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


(3)线上线下互动

依托“北京市初中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kfsj.bjedu.cn,该平台集中了信息发布、资源征集、项目管理、学生选课、考勤记录、任务单上传、项目评价等多种功能),科学实践活动采取线上线下有机互动的方式,由资源单位授课教师、学校教师、学生一起,构成课程准备、实施和评价的“共同体”,共同完成穿越时空、跨越边界的科学实践。


课程准备环节,学生在网络平台上选择课程后,个人页面出现“小蓝旗”表示课程选定;资源单位教师可从平台看到选课情况并做好相关课前准备。课程实施环节,学生到达授课地点,资源单位授课教师进行考勤记录,并实施活动;学生们在主讲、辅讲五位教师的指导下,以“任务单”为主线,历经80分钟以上的动手实践,记载120分钟活动成果的任务单经教师现场拍照,同步上传,学生携“任务单”甚至还有自己的小作品离开。课程评价环节,学生在网络平台完成评价,也可对“任务单”进行补充,或上传其余的学习成果,或将自己的感受经历分享给同伴。只有完成评价后,学生个人页面上的“小蓝旗”才会变为“小红旗”,标志着这次课程完成。资源单位授课教师可及时获得学生的评价反馈,对课程进行有效修改、完善,与学校教师、学生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互动。


4. 广实施

(1)全市推行广覆盖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科学实践活动”面向全市近8.9万名初一学生全面推行。经专家评审,遴选出的210家资源单位、851个活动项目,共开课1.5万次(其中自主选课近7000次,集体选课8000余次),学生们完成了近43万张任务单,100%参与了对活动项目的评价。从近43万人次的学生评价反馈看,学生满意度在4分以上(5分满分)的达97.8%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生对于活动项目可以随选随上,截至2016年4月20日,已有95.0%以上的学生人次数预约课程,23.0%以上的人次数完成课程。


(2)多措并举全参与

针对个别学生因病、事等各种原因无法按时完成五次课程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保障全市初一学生的全面参与。例如:残障学生不方便亲自前往资源单位授课地点上课的,可请资源单位送课到校,或请其所在学校利用《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手册》自主开设课程,确保每一名初一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活动中。


问题与思考:直面三大矛盾

在实践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矛盾。


1. 资源供给与学生个性需求的矛盾

伴随首都基础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学科导向向学生导向转变,结果目标导向向发展目标导向转变。这种转变使得现实教育中资源供给与学生个性需求的矛盾更加凸显,即要求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单一的学校好资源向学区资源、社会资源转化,以更加丰富、多元的广义资源供给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 教育服务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矛盾

在开放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与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构成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战线,要求以适切、专业的教育服务尊重和助力学生的成长。“科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走出惯有的思维模式,发现学生兴趣倾向,帮助学生匹配资源,通过提供更专业的教育服务推动学生自主成长。


3. 聚焦初中与培养体系搭建的矛盾

真正构建开放性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必须有长期保证项目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即建立“科学实践活动”的长效培育机制。从项目的长远发展来看,需针对小学、高中的科学课程设置特点,纵向衔接小学、初中、高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建立保障项目发展的连贯的制度体系。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