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剑阁路:奥运密码 24

 青梅煮茶 2017-03-20
    南京是一座与中国人奥运梦想紧密相连的城市。著名的“奥运三问”1910年即诞生于南京。而整整七十年前的1947年,国际奥委会的官方公报上第一次出现了“剑阁路”的南京地名。

  民国奥委会

  剑阁路建于1931年,位于宁海路街道东南部,仙霞路南侧,东起匡庐新村,西北至仙霞路。这条沥青路长433米,宽5.6米,用四川省剑阁关的“剑阁”二字命名。
  这条路建成前,1924年7月,民国时期的中国国家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其实已经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校园里成立了,随后辗转在上海、重庆流浪。
  根据1925年8月12日的临时董事会会议记录,体协会曾在《申报》报馆第三层楼办公,不久在上海法租界租赁了美国企业拥有的130多亩土地,建设了中华体育场。
  该会以中国国家奥委会的身份派代表出席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组织代表团参加了1932年、1936年奥运会的比赛。
  体协会曾多次讨论迁回南京,其中两次擦肩而过:1934年8月3日,体协会在南京召开秋季董事会,会议议题之一即是讨论“将会址迁至南京”的问题,但最后未获得通过,原因是:“该会向无基金,在沪所需经费,大都赖于平时售票。迁京后,经费即将发生最大问题。”1936年前后,在今天的金陵饭店位置开设运动场的南京业余体育会,也曾想将此处建筑借给体协会作办公会址,但地皮是租当时上海银行的,因纠纷作罢。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前,体协会从上海迁至重庆,会务一度停滞三年多。1941年年初重新恢复工作,当年5月6日在国民政府社会部重新登记备案,会址在重庆市区夫子池。1943年1月又在重庆大田湾自建了会舍,开始迁入办公。虽然一直在流浪,但体协会始终没有忘记回归南京。1945年9月7日,“九三”抗战胜利日之后仅仅四天,在重庆市青年会西餐厅举办的常务理事会议上,他们正式决定“将总会会址迁返南京”。

  奥委会官方地址

  1946年11月15日《中央日报》报道,“全国体育协进会前已决定迁返南京,因会址未觅定无法展开工作。现由市府划定宁海路附近空地为永久会址。该会最近在沪购得活动房屋数座,昨日运抵下关,不日可在该地架搭临时会址”。
  1947年1月初,体协会虽还在筹措资金“建设总会址”,但会址已通知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开始在南京办公。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国际奥委会与各国奥委会的关联受到了干扰。1946年10月15日的国际奥委会官方公报上,中国奥委会的地址仍被记录为“上海胶州路(Kiaochow Road)”。而体协会早在1937年11月已移至大后方重庆。
  国际奥委会也知道战争对于地址更新统计的影响,这一期公报上附有这样的内容:“以下大部分地址是我们在1939年之前登记的。其中有些地址已经失效……如我刊收到其他地址的变更通知,还将陆续刊登更正。请读者以最近刊登的地址为准。”
  国际奥委会随后于1947年2月15日发行的战后第二期公报里,中国奥委会地址记录已更新为:c/o  Ministry of Education,Nanking。
  c/o即“care of”的缩写,意指“由……转交”,翻译成中文即“南京市,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转”。实际上,1947年2月15日的这份记录,也是南京这座城市作为中国奥委会的地址,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奥委会的公报里。但这里仅仅有政府部门代转的记录,南京的地名还没有出现。
  1947年11月15日发行的国际奥委会公报上,可以看到中国奥委会地址再次发生了变更:7.Chien Ke  Road,Nanking。
  Chien Ke Road 是韦氏拼音,即“剑阁路”的音译。至此,中国国家奥委会在南京拥有了自己的固定地址——南京市剑阁路七号。而国际奥委会的这一地址记录,与前述《社会部直辖普通自由职业团体通讯一览表》的记录完全一致。南京一处地名终于出现于国际奥委官方公报里,成为了中国国家奥委会的官方地址。

  奥委会骨干落户剑阁路

  体协会总干事董守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他和妻子邝亚瑛、儿子董尔智当时都落户在民国奥委会办公会址——“剑阁路七号”。
  体协会档案显示,该会迁址南京之初,“工作人员4人,董守义由教育部领取薪金,马凤阁在社会部公共体育场任职,吴志刚(英文秘书)、马若冰(兼会计)领取体协微薄工资。与国内外各部门及体协分会的联系,筹备我国参加第14届奥运会的组织工作。”民国户籍卡还显示:马凤阁和马若冰其实也是夫妻,他们带着孩子一起落户在剑阁路七号。
  这些奥委会骨干落户南京后,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参赛筹备工作也在位于剑阁路7号的办公楼里启动——1947年11月2日,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南京成立并开始运作;1948年5月起,运动员陆续在南京集合;同年5月25日起,篮球队和田径队主力队员先后来南京统一集训;同年6月下旬,代表团大部分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在南京举行授旗仪式之后,出发赴英国伦敦参加奥运会。
  1948年伦敦举办的第14届夏季奥运会,是中国运动员第三次参赛奥运会。剑阁路这个地名见证了中国体育人在国力不济、体育事业难以得到支持的历史背景下,仍艰难组织代表团参赛并在国际赛场努力拼搏的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董守义和马凤阁又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而奋斗。新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奥运会是1952年的赫尔辛基夏季奥运会,董守义任代表团总指导,他后来还担任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马凤阁则担任过安徽省体育总会副主席、全国田径协会副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