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滞颐

 老军医专家 2017-03-20

发表者:老军医

滞颐又名流涎不收。其名出《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滞颐候》:“滞颐之病,是 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

  滞颐多由脾脏虚冷,或脾胃热,津液不收所致。以小儿经常不自觉地口中溢出涎液 为主要表现的不固类疾病。

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脾之液为涎,由脾胃虚寒,不能收摄耳。治用六君子汤加木香。凡作渴饮冷者,属实热,宜泻胃火。作渴饮汤者,属虚热,宜补中气。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脾经虚热,而廉泉不能统摄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液流出者,用泻黄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大便秘结,用清凉饮。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食积内热,用大安丸。

  [诊断依据]

  1.多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

  2.唾液增多,不断流涎,浸渍于两颐及胸前,不仅衣服被浸润而常湿,且口腔周围发生粟样红疹及糜烂。

  3.全身状况均属佳良。

  [鉴别诊断]

  (小儿)口疮、(小儿)口糜、燕口疮:为口颊、舌边、上腭、齿龈等处或口角发生溃疡、糜烂为特征,非流涎浸渍,可伴有发热等症。

  [辨证论治]

  1.脾胃积热证:流涎稠粘,颐肤红赤、痛痒,口角赤烂,面赤唇红,啼声响亮,口渴引饮,大便秽臭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指纹色紫。清脾泄热。 

  2.脾胃虚寒证:涎液清稀,多如漏水,颐肤湿烂作痒,面白唇淡,四肢不温,啼声低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指纹色淡红。燥湿运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