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传统音乐要有好切入点

 音频应用 2020-03-03

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是既往国人智慧的结晶,它有历史遗存、民间流传和创作等种类。要想使其在现代音乐审美之下获得新生而又不失其原有音韵,并非易事,尤其在当下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现代化、交响化更要有好的切入点,方能使专家认可,百姓接受,甚至能与国际接轨。

  在素材的运用上,原型曲调的直接引用不失为好的形式之一。因为它能使听众直接感知到原来经典旋律的风格特色,并由此建立音乐形象上的具体指向,尤其对地域性较强的那类曲调来说,此法更为简单有效。如李焕之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春节序曲》就是直接引用陕北民间秧歌音调和节奏为素材的成功范例,《又见国乐》中曾对这一历史进行过描绘;还如刘铁山、茅沅于上世纪50年代取材粤北瑶族民间舞曲《长鼓歌舞》创作的《瑶族舞曲》;何占豪、陈钢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以越剧主题音调而作的《梁祝》更是此法中的典范之作。

  但在当下音乐技术发达的情况下,作曲家们对原型引用优秀传统音乐旋律心有顾虑,技术程度不高,发展空间较小,尤其害怕同行不屑。所以,更多的作曲家喜好汲取核心素材的手法进行创作。此法虽然拓展了更多的空间,但却不经意间削弱了传统音乐物态化的明确指向,使得素材和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在认知上困难了很多。

  其实,现在运用民间音乐原型曲调进行现代化、交响化发展的仍然很多,艺术效果仍然很好。尹眀五引用原型朝鲜民歌《阿里郎》创作的管弦乐《长白山随想》就获得业内外的广泛认可,张千一引用秦巴之地的民歌《十送红军》创作的交响套曲《长征》亦得到普遍赞誉。事实上,越是作曲技术日益丰富的时代,原型曲调对听众来说仍是重要的艺术审美依托,优秀传统音乐的内在魅力利于曲调下多声音乐的现代发展。其实,这种创作观念早在1947年桑桐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时就有,他以同名青海民歌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就是将民歌原型旋律进行了着意的强调,但却在纵向声部及和声上采用了自由无调性的手法,从而在熟悉旋律的框架之下延伸出新的趣味。

  原型曲调的另一类素材是创作歌曲或乐曲,尤其是那些具有广泛影响力并有着鲜明地域性音调、节奏特色的歌曲更是为作曲家们新创作所钟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改编曲就是成功的探索之一。如王建中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曲调选自李若冰、关鹤岩、徐锁、冯福宽词,刘烽曲的同名作品,下面所注相同)、《浏阳河》(徐叔华词,朱立奇、唐璧光曲)、《绣金匾》(汪庭有编曲)、《翻身道情》(鲁艺编曲),《百鸟朝凤》(任同祥编曲),储望华的《翻身的日子》(朱践耳曲)、《解放区的天》(刘西林编曲)、《二泉映月》(华彦钧曲),朱践耳钢琴曲《序曲第二号“流水”》,何占豪的《茉莉芬芳》(何仿编曲)、《临安遗恨》(杨荫浏编曲)等。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发展为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此法中最为成功之作,它拓展了原作的音乐空间,使其更加器乐化,更易于为红色主题附加时代风貌。

  经典的创作曲调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是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现代化、交响化的新发展,是题材之需,时代之需,是新的传承发展的切入点之一。尹眀五在其新创作的一部反映赫哲族渔猎生活图景的管弦乐新曲中选用了一首赫哲族曲风浓郁的创作歌曲《山水醉了咱赫哲人》(毛撬、王德词,广富、郭颂曲)作为其新作的主题素材之一。之所以没有选用郭颂更为出名的《乌苏里船歌》,尹明五认为,《山》中既有民族优秀曲调的所有韵律,又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比《乌》更适合于现代交响乐的表现之需。他的想法可能是此类创作中的代表性思路,有素材,有空间。既借助了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魅力,使其主题音调具有亲切的熟识度,又为其现代音乐空间搭建谋划出新境界,使其创作技术得以融会现代多声的音色音响。

之一:什么是最蹩脚的乐评?
  
  要成为一个刚好合格的乐评人,我认为有一点基本素质是应该具备的:态度的客观。
  
  写乐评是运用你的分析理解能力和积累的知识,来运行一些诠释规则(许多规则是客观的,是你在发现和掌握它,而不是发明和创造它),让音乐得以客观的评价。
  
  作为一个合格的乐评人,你经常会发现,有些音乐你并不喜欢它,甚至写完乐评之后一辈子都不会再去听它,但是你一旦采取客观超然的态度,它在你笔下就很有可能是一张好的唱片。反之亦然,一张你个人的私房唱片,你有时候也找不到理由去证明它是一张“好”唱片,事实上,它仅仅是一张你“喜欢”的唱片。
  
  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好的”和“喜欢的”,这是两码事。
  
  举几个更浅显的例子:
  
  a.姑娘们都喜欢坏男人。
  
  b.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蔬菜水果以及合理的饮食搭配更利于大家的身体健康,这也得到大众公认。那么我们称“合理饮食”是“好”的。但是,你可能更喜欢垃圾食品和暴饮暴食。
  
  那么,你有权利喜欢垃圾食品,甚至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去吃垃圾食品,但是,你不能说因为你喜欢所以垃圾食品就是好的,并且对大家来说也是好的。同样,我们认为合理饮食是对大家有好处并且建议大家采用,但决不能因为它是“好”的所以就认为大家应该喜欢它。
  
  c.在某个理性的角度去看,我知道阿根廷对德国的比赛前者注定会失败,但我喜欢阿根廷的足球。德国更“正确”(好),阿根廷更“好看”(让人喜欢)。但是当你作为一个公共传媒的从业人员在大众面前预测比赛的时候,你就不能因为你喜欢“好看”的足球所以就预测阿根廷会赢得比赛。
  
  之所以着力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收到的投稿稿件多半要被我毙掉,原因很简单,文章作者一开口就是“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喜欢什么什么,“我”不喜欢什么什么,这首歌让“我”感觉怎么怎么。通常我看到这种句子就会替作者惭愧,但我不好意思直接说:“以您的资历,还真的没有资格在公共领域,在一篇面对公众的评论文章中表达和炫耀你的个人姿态和好恶。
  
  因为,至少,您可以看看国外的乐评人,不管是知名的还是不知名的,不管在知名的媒体还是不知名的媒体,(除非是某种特定的评论文体或者运用反讽和叙事的手法去评论的文体)他们好像从来都不敢或者说自觉没有权力在一篇媒体评论中发表个人感想,绝少出现“I”和“me”这两个单词,除非是引用歌词和对话。
  
  举个稍微远一点的例子,您同样可以看看严谨一点的媒体社论,比如它们会评论缅甸军政府软禁昂山素姬这一事件,从法律层面评论这是非法的,甚至从道德层面上评论这是不道义的,但是评论员绝不可能说,“缅甸军政府让我很生气,我不喜欢缅甸军政府,它让我感觉不舒服,所以它不好”诸如此类的言语。
  
  评论员需要做的是面向公众,针对软禁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影响,趋势和后果做出分析和论断,而不是去谈他个人与昂山素姬之间打交道的经历和感受,并由此对整个事件做出判断。对音乐的评论也是同理,你需要做的是针对公众,对专辑的来龙去脉,音乐的成分,影响,作用做出分析和论断,而不是谈论你个人与这张专辑之间的关联。
  
  此外还有一个题外话:在中国,很多写乐评的人都会为唱片公司或者亲朋好友写一些宣传稿。大家可能会说了,乐评人不是要客观公正吗?怎么能写这个?废话,乐评人也是人,也要吃饭的。而且,可以这么说:宣传稿绝不会构成对读者的“欺诈”,为什么呢?宣传稿有两种,一种一看就是宣传稿,只要你智商超过一百但不达到二百五,就应该很容易明白哪些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哪些是写给唱片公司看的,这根本没什么好争论的。还有一种你看不出是宣传稿,但它客观上为客户(唱片公司)起到了宣传作用,那是因为它的动机虽然是做宣传,但实际写成的文本却是按照客观的方式写成。动机不重要,效果才重要。如果一张唱片本来就做的很好,那我客观评论的结果也是它很好,又有什么不对呢。
  
  前者正如虚假广告,比如一周能长高半月能丰胸之类的。你要是相信了,然后又说,电视台怎么能放这种广告呢?那么可笑的是谁呢?后者正如实实在在的广告,那你会不会跟电视台说:虽然你这广告说的是真实的,但是你能不能不收广告费,这样我才相信你是公正的。
  
  再强调一遍:动机不重要,效果才重要。当你置身于媒体面对公众时,当你作为一个公共评论者时,那个作者“我”是隐身的,那个“我”是谦卑克制的隐身于客观表述之后,那个“我”绝不会急于跳出来跟大家一诉衷肠。因为“我”清楚的知道,你们关心的是音乐本身怎么样,而不是“我”怎么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