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海讲堂】讲义节选(四):实例分析,教你写成联

 雨雪霏霏vwngx3 2017-03-20

挽吴谷人联 吴 鼒

仕隐追随,颓景相怜如一日;
师生骨肉,名山可许附千秋。

 







吴谷人(1746—1816),名锡麒,字圣征,号谷人。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执掌扬州书院。病卒于扬州梅花书院。吴鼒(zi,资)曾师事吴谷人,两人交谊很深。吴鼒(1755—1821),字及之,一字山尊,号抑庵,清安徽全椒人。嘉庆进士。官侍讲学士。有《夕葵书屋集》等。仕隐:作官和退隐。颓景:指苍凉的景况。名山:此指逝者的有诗文集《有正味斋集》。联语记叙追随往事,述说师生深情,悲悼惋惜,缠绵委婉,沉痛感人。


尘封记忆简析

 

仕隐追随,颓景相怜如一日;
师生骨肉,名山可许附千秋。 


清人的挽联,大多写得至情至性,虽几百年过去,揽卷亦为叹息。

挽联的文字内容,一般来说要包括与逝者的生平关系,亲疏立场。要对逝者的平生事迹作出大致的概括,功绩可以适当拔高,这个人讲死者为大,不要过分就好,过犹不及。对逝者的一些不足之处,或是避而不谈,或是轻描淡写。通常不会太过深究。(当然,一些民愤极大的人不在此列。然后在追述的基础上,引申出哀挽之意。

通常亲疏关系,会通对过双方的血脉亲情,生活片段的追思,引发出哀挽之意。

同僚,幕蜀,文学同道的关系,就会通过对逝者政绩的追思,文学的地位,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等一些列事情的追述,给予逝者恰当公允的评价,然后引申出哀挽之意。

还有一些文学不同流派,政治上不同立场的关系,也会做出一些求同存异的定位,或者干脆用一些事例证明个人情感不因为政治学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具体到这一副对联,徒弟挽老师。

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在关系而言,师徒如父子,所以这是亲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学生又是师父的道统传人,这又是一种学术上的关系。

所以这副挽联在关系的处理上,就会更加复杂一些。


我们来看对联:

仕隐追随,颓景相怜如一日;
师生骨肉,名山可许附千秋。

上联的仕隐追随,是对双方的师徒关系,师徒经历,做出了回顾。这是挽联的正格写法了。 其中的“仕隐追随”,又不单单是说明相随这一件事情,老师已经退休归隐了,还不离不弃地追随,既可以想见老师的道德文章,又可以想见学生的追随是出自对老师道德文章的敬仰,而不是政治投机。“颓景”,是对当初际遇的客观描述,“相怜”,是对师徒情感的深入描写,在颓景中的相怜,又加深了这种情感。而后面的“如一日”三个字,则是把这种情感渲染到了最高峰。

只有这样,把双方的关系渲染到极致,才能更加对比出下联的哀挽之情。

下联的起句“师生骨肉”,就是对师徒父子这种关系的明确阐明。在作者而言,师徒是父子骨肉的关系,但是师徒毕竟不是真正的父子。 什么叫作“附千秋”呢?就是永远的追随。如果是真正的父子,那么儿子死了以后就可以埋在父亲的坟前,千秋万代。可是师徒是没有这种待遇的。所以作者找到了另一个能够追随千秋的办法“名山”。作者是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作为老师学术传人,追随老师学术思想,并发扬光大的决心。 而名山两个字,同时也是对老师一生学术地位学术成就的肯定。

整联用语朴素,感情真挚,让人不忍卒读。



声明:该资料节选自四海楹联讲堂讲义,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