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在宜家更容易吵架”在国外社交网络和媒体中已经不是个新鲜话题了。 比如 Twitter 上有各种关于在宜家吵架的吐槽,人们纷纷表示,“周六和男朋友一起去逛宜家并不是什么好建议”“和对象逛了一趟宜家之后,觉得单身真好”。 正如我们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介绍的那样,临床心理学家 Ramani Durvasula 发现,很多接受治疗的情侣都提到他们在宜家购物时会吵架,回到家组装从宜家买来的家具时也会吵。 逛宜家甚至和旅游一样成了情侣关系的试金石。有人表示,“我们去逛了趟宜家,从头到尾都没吵架,逆天了!”关注年轻人的媒体 Buzzfeed 和 Vice 还分别采访了一些情侣,列出了他们在宜家购物这件事上一点就着的问题究竟在哪儿。 关于情侣们为什么在宜家更容易吵架,心理学家们认为,这些问题在任何家居店都有可能发生。而宜家是它们中最受欢迎的一个,也是更大的卖场,冲突更容易爆发,所以更容易成为讨论议题。 关于争吵的具体原因,我们发现了下面的几个方面: 最大的导火索是,你在宜家遭遇到了太多的选择你很难计算从一次宜家购物的开始到结束要进行多少次选择。 先说产品,仅仅是边桌这种看起来不那么复杂的小型家具, Ikea 网站目前就列出了 30 多种不同类型供你选择。而且决定了款式之后,还需要做出尺寸、颜色等补充决定。 比如,你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颜色样式都喜欢的储物柜,接下来可能就会为买三个抽屉还是五个抽屉的版本而争执不休,就连垃圾桶,也无法就圆口还是方口达成一致。 Science of US 采访的心理学家认为,做选择这件事与某种“自我消耗”有关,过多的选择造成心理疲劳,而如果是两个人一起逛,还要考虑互相迁就妥协,情况就更复杂。而当人处于消极情绪时,会记起更多消极的事情。 在买哪些东西上达成共识还不算结束,宜家在购买后的服务方面也给了消费者充分的选择自由(困扰)。情侣们接下来可能会对“60 块提货费到底值不值”“我们自己安装还是找他们上门安装”产生争执。 组装也是个问题在 The Atlantic 的文章中,情侣因为宜家吵架的主要原因被指向家具的安装。 心理学家 Don Ferguson 认为安装家具虽然是小事情,但能够引起的争端也不少,比如从动手装家具这件有点复杂的事情上更容易扯到“信任”和“比较”这种大命题:“你就是不相信我能装好这个柜子!”“这台灯让我装应该两分钟就搞定了,你这儿十分钟过去了还是一团乱”。 宜家的安装说明是纯图画的,而且对安装难度和预计时长毫无预警。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更可能让使用者感到疲惫。 ![]() 除了组装,逛宜家的过程中还有不少考验生活常识的地方选家居用品的学问太多,逛家居卖场的全过程都在考验着你们的动手能力、判断力(和感情牢固程度)。在用途、尺寸、运送方面,你们都有可能产生争端。和组装一样,这种看起来属于细微琐事的争吵点很容易被上升到相互质疑各不相让的地步,比如:
莫名种草购物清单之外的东西,带来意外争执宜家产品的摆设、呈现都非常场景化,UCL 大学的心理学家 Gorkan Ahmetoglu 认为,商店里越是场景化的布置越能够让你产生认知偏差,莫名其妙地购买一些之前从来没见过、没想到过(此后再也不会用到)的东西。 个别商品意外低的定价也助攻了冲动购物的行为,在宜家你绝对可以列出一个“不买觉得会亏,买了之后从来不会用到”的商品列表。 情侣们对“家里每天都看到的家居应该是什么样子”本来就太难达成一致了,还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面对一个突然出现在视线中的沙发,一方的看法是“很适合我们的客厅”,另一方可能觉得“家里有沙发啊为什么要买新的”。而对于 4.9 元一个的靠枕或者 2.9 元一个的杯子,又可能发生“那玩意有啥用?!再说之前我们不是都商量好购物清单了吗”“你连个几块钱的东西都不让我买?!”的争吵。 ![]() 更要命的是,宜家还是一个不断提醒你幻想未来美好(琐碎)生活的地方宜家的营销方式之一是让人“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幻想。产品和摆设经常会让你忍不住开始规划今后的生活。 但对情侣来说,规划未来不见得都是开心的事情,心理学家还指出,购买家具往往在情侣刚刚同居或搬家之后的适应期,这种问题更容易出现。 你们可能对两种样式不同的样板间哪个更接近理想中的厨房争执不下,虽然尚未得到机会装修自己的厨房。 或者只是看到一个锅,就开始讨论结婚之后谁做饭的问题,然后开始质疑婚姻的意义。 最可怕的是,在儿童区,刚认识不久的对方突然开始提到“以后我们的孩子……”于是你开始想着怎样完结这段关系了。 ![]() 至于怎样避免在宜家发生争吵,心理学家给出的建议主要是“做好准备”。比如 Gorkan 说,逛宜家“提前列好清单对关键问题达成共识”比“随便逛逛”好很多,这包括列好购物清单、估算好必要的尺寸、对家居风格的问题达成共识。 当然了,如果你愿意把逛宜家当成情侣关系的试金石,也未尝不可。 不用谢。 题图、动图来自:Giph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