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境由心造 ——洛宁青年互助会洛阳分会成员卫钢民

 杨关桥 2017-03-20


书画才子

卫钢民

提起卫钢民,应该大多数洛宁人都知晓。从洛宁县涧口乡走出来的书画才子,1998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2012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书法协会理事,洛阳市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委员,洛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职工书画院理事,洛阳市老城区政协委员,等等。现供职于洛阳市老城区文化馆。互助会十年庆典活动上,他在台上挥毫,与四清堂其他几位青年书法家一起,为晚会奉献了一场艺术感与美感并存的即兴书写节目,在场观众当记忆犹新。


   

一、大隐于市,陋室循古

    洛阳市老城区,钢民有这么一间工作室,那里充满了书香、墨香、茶香,古色古香,古意盎然,如世外桃源般宁静恬淡。每天,钢民就是在这里钻研他热爱已有半生的书画艺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捧起一本书,与古人对话。泡上一杯茶,听古人诉说。铺开一页宣纸,走笔仿佛穿越回到古时,在隶、楷、行、草中寻找古韵,在泼墨山水画中徜徉流连于内心的清静世界,愿与山水共清欢。主雅客来勤,外地或者本地的同学、朋友,每每小聚之后,大家总喜欢趁着酒兴,到钢民工作室小坐。品酩聊天,畅叙友情之余,顺便向老同学、老朋友讨副墨宝,岂非人生一快事耳!


古色古香

古意盎然



二、硕果累累,名副其实

    钢民自高中时开始习字,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无论时事变迁,无论身边朋友仕途通达还是财源滚滚,他只守着一方案几,寄情于黑白之韵,从未改变初衷。一路走来载誉无数,曾在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中获全国奖,在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中获优秀奖,在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览会上获优秀奖,获河南省第六届大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河南省百县市书法篆刻作品联展优秀奖、河南省第十届美术新人新作展览优秀奖、洛阳市今世福首届电视书法大赛成人组一等奖等等。入展“冼夫人奖”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书法大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等等……可谓不胜枚举。他的作品,散见于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羲之书画报,书画家等及各大书法美术网站。2015年,他集众望所归,被评为洛宁县十大杰出青年,接受了县领导颁发的证书。他是我们心目中的骄傲,他是竹乡竹韵熏染下,一枚文化的符号。


 三、回首来路,无限感恩

     优秀的人自有上天眷顾,钢民是幸运的。在洛阳师范学院学习时,得遇恩师薛玉印,这位慧眼识才且爱才惜才的薛老师,自身也是风清气正、超凡脱俗,不仅技艺精炼,为人更是一腔赤诚。我曾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和薛老师会面,当时只是暗自惊叹当今世间还会有如此风规清远之人!同时,我也释然钢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原来因了这样的启蒙之师。师范学院毕业后,钢民又遇伯乐,当时某位县领导被他的才气吸引,将他直接推荐至洛宁高中(原洛阳市第三师范学校),任书法美术老师。期间,钢民作为文艺界优秀人才,被推荐为洛宁县政协委员。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洛宁县君龙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君龙先生,这位商界奇才视文人为翘楚,他亲自出资设立了君龙艺社,将以新老两代“四清堂”为代表的洛宁文人“一网打尽”,使这些文人们都成了君龙艺社的座上贵宾。君龙先生对钢民,亦有知遇之恩。正是这些人生中的贵人不断涌现,才成就了今天造诣渐深的卫老师。钢民每提及此,无不感慨动情……

四、墨海泛舟,耕耘不止

         2015年,钢民再遇良机,恰逢洛阳市老城区文化馆新馆落成,急缺书画人才。经人推荐后,他得到时任老城区领导的欣赏和重视,被调至洛阳市老城区文化馆工作,主要负责书画交流、展览的布置协调工作,同时兼顾个人创作。五十平米的工作室,是钢民独自创作的舞台。除了工作和会客之外,他都在这里研习书画艺术,画出了一系列极具古意的山水画,绘出多少把古典雅致的苏绣扇子,挥洒下一幅幅出自古人却已自带风骨的书法作品。他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蕴,应邀书写时,应景的诗句信手即可拈来。他有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朋友圈常见他临帖至深夜,大概每当夜深人静,他才会下笔如有神助罢。他有对众生百态海纳百川似的包容和达观,他常说存在即是合理,一切皆有缘法。但他也正直,抨击不平之事,常常入木三分。我观钢民书法,近两年已从形到神皆似苏东坡,其“神、气、骨、肉、血”兼备,这不但是笔力使然,更由心境所至。



    作为钢民的昔日同窗,一直觉得他亦师亦友。无论何时,只要向他请教书法问题,他从来不吝赐教。向他拜师的很多,他深承前辈恩师之风骨,谦逊待人,中肯平和。2016年夏天,钢民要去广西参加个画展,途经郑州,我很荣幸得以去接站送机。高铁站接到钢民时,他一身夏装,一个斜挎包,仿佛出门逛街一般休闲随意。我说你这是要出远门么,也太过简单了吧。他呵呵一笑,说不需带什么。真羡慕他的洒脱,至素至简,这就是卫老师。他一如高中时的清瘦、朴实,二十年未曾改变。外表的浮华与他无关,因为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纯粹已足可撑起他宽阔的人生。

     我常想,如若在古代,他定是那个无拘无束的东坡式文人,执笔写人生,不改赤子心。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图文提供:舒    惠

  编辑校对:薛

 技术指导:赵江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