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美丽华北历史就是由无数精英组成,他们或是英雄,或干脆就是历史的罪人,但这对他们都没有关系,最关键的还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无意中改写了历史。今日,小编就盘点几位这样的杰出人物,看看他们都改变了什么。 1、晏婴 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历任齐国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上大夫,辅政长达50余年。
最著名的,如晏婴出使楚国,楚王知道晏婴身材矮小,就命人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洞,请晏婴从小洞进去。晏婴知道楚王这是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机智地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洞。”一时间,招待晏婴的官员只好请他从大门进去。 晏婴不但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能言善辩,他还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仁爱百姓,使齐国维持了桓公之后的大国地位,西汉刘向在《晏子春秋》叙录中,曾把晏婴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2、苏秦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苏秦曾师从鬼谷子,学成后,外出游历多。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
如,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苏秦被称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苏秦的纵横论,对于后世政治家尊重他国正当利益,正确分析天下大势,采取适当的外交方法,实现利益的双赢或多赢,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3、张仪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4、蔺相如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赵惠文王说:“谁可以派为使臣?”蔺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惠文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结果秦国果真不肯给十五座城市,蔺相如也机智地将和氏璧完整归赵。 5、毛遂 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鸡泽县毛官营村人 ,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尚缺一人。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平原君问:“毛先生至赵国几年?“毛遂答:“三年“。平原君又问“先生若为圣贤之辈,三年未曾被人称诵,是先生无才能也。“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 到楚国后,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以楚赵合纵,然后联合魏、韩,促成楚赵几国合纵。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从而解了邯郸之急。 5、张骞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当时,孙权便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为何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问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听后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即著名的赤壁大战,并以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而奠定了蜀、吴、魏三国鼎定的基础。 7、郑和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十一日)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 船只62艘,出使西洋,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1406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为首次下西洋。 1405到1433年,郑和又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 和出色地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