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胶囊化方法

 海陵子 2017-03-20

Ξ

微胶囊化方

ΞΞ 张可, 徐冬梅 ,

()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 , 江苏 苏州 215006

: 总结了各种制备微胶囊的方法和原理 ,结合国内外最近几年对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一些常用

的微胶囊制备方法

关键词 : 微胶囊 ;微胶囊化

() 文章编号 : 1008 - 9357 200104 - 0474 - 07 中图分类号 : O631 文献标识码 : A

于微胶囊能保护物质免受环境影 ,屏蔽味 ,改变物质重 状态或表面 ,隔离活性成分 ,降低挥发性和毒性 ,控制可持续释放等多种作 ,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 ,微胶

1 - 5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 食品 农药 化妆品 金属切削 涂料 油墨 添加剂等多个领

() ( ) 胶囊的制备首先是将液体 固体或气体囊心物 芯材 ,后以这些微 为核 ,使

() ( ) 合物成膜材料 在其上沉 , , 形成一层薄 , 将囊心微 这个过程称为微胶 6微胶囊化方法很多 ,但还没有一种规范的方法可以使用于所有微胶囊的生 ,故有关微胶囊 的文献虽然很多 ,但大多是描写某一个具体的微胶囊化过程或介绍微胶囊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应 本文旨在结合最近几年国内外微胶囊研究状况 ,综述微胶囊化方法 ,以期为制备特定性能的微胶囊提供 指导

1 微胶囊化方法及原

依据囊壁形成的机制和成囊条件 ,微胶囊化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化学法 物理法和物理化学法

1 - 6化学 1 . 1

化学法一般包括 : ? 界面聚合法 ,界面聚合法的原理是将两种活性单体分别溶解在互不相溶的 剂中 ,当一种溶液被分散在另一种溶液中时 ,两种溶液中的单体在相界面发生聚合反应而成 ; ? 聚合法 ,即单体成分及催化剂全部位于芯材液滴的内部或者外 ,发生聚合反应而微胶囊 ; ? 界面聚合和原位聚合法均是以单体为原料 ,并经聚合反应形成囊 而锐孔法则是因聚合物的 导致微胶囊囊壁的形成 ,即先将线性聚合物溶解形成 ,当其固 ,聚合物迅速沉淀析出形成 因为大多数固化反应即聚合物的沉淀作用 ,是在瞬间进行并完成的 ,故有必要使含有芯材的聚合物 溶液在加到固化剂中之前 ,预先成型 ,锐孔法可满足这种要求 ,这也是该法的由来

1 - 6物理 1 . 2

物理方法有 : ? 喷雾干燥法 ,将芯材分散于囊壁材料的稀溶液中 ,形成悬浮液或乳浊 用泵将 分散液送到含有喷雾干燥的雾化器中 ,分散液则被雾化成小液滴 ,液滴中所含溶剂迅速蒸发而使壁材析

() 出成囊 ; ? 空气悬浮法 ,即应用流化床的强气流将芯材微粒 悬浮于空气中 ,通过喷嘴将调成适当

() 度的壁材溶液喷涂于微粒 提高气流温度使壁材溶液中的溶剂挥 ,则壁材析出而成 ; ? 真空蒸发沉积法 ,该法是以固体颗粒作为芯材 ,壁材的蒸气凝结于芯材的表面而实现胶囊 ; ? 静电 ,即先将芯材与壁材各制成带相反电荷的气溶胶微 ,而后使它们相遇通过静电吸引凝结成 ; ? 溶剂蒸发法 ,即将芯材 壁材依次分散于有机相中 ,然后加到与壁材不相溶的溶液 ,加热使溶剂蒸 ,

Ξ 收稿日 : 2001 - 04 - 20

基金项 : 江苏省苏州大学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开放课 ( T2108057)

ΞΞ 作者简 :张可 ( 1941 - ) , ,辽宁省辽阳市 , ,研究方 : 高分子化

1/7页

微胶囊化方法 475

β壁材析出而成囊 ? 包结络合物法 ,该法是利- 环糊精中空且内部疏水外部亲水的结构特点 ,将疏 水性芯材通过形成包结络合物而形成分子水平上的微胶 ; ? ,这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生产 胶囊的技术 ,原理是将混悬在一种液化的碳水化合物介质中的芯材与壁材混合物经过模孔 ,用压力将其

挤进壁材的凝固浴 ,壁材析出并硬化成囊

1 - 6物理化学 1 . 3

物理化学法有 : ? 水相分离法 ,即由胶体间电荷的中和以及亲水胶粒周围水相溶剂层的消失而 囊的方法 水相体系中的相分离法可分为复凝聚 单凝聚 盐凝聚法和调 p H 值聚合物沉淀 ,即指在壁材分散相中含有两种以上的亲水胶 ,通过调节介 p H ,使带异性电荷 种胶体之间因电荷中和而溶解度降低 ,引起相分离而产生凝聚 ;单凝聚法是以一种高分子材料为胶囊囊 壁材料 ,将囊芯物分散到囊壁材料中 ,然后加入凝聚剂 ,由于水与凝聚剂结合 ,致使囊壁材料的溶解度降 而凝聚出来 ,形成微胶囊 ;盐凝聚法是指把一种电解质加到聚合物的水溶液 ,因引起相分离而微 ;调节 p H 聚合物沉积法是利用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 ,某些聚合物变得不溶解的性质来实现微胶 ? 油相分离法 ,其原理是向作为囊壁材料的聚合物有机溶剂溶液 ,加入一种对该聚合物为

() 溶媒的液体 ,引发相分离形成微胶囊 ; ? 干燥浴法 复相乳化,该法的基本原理是将芯材分散到壁 溶剂中 ,形成的混合物以微滴状态分散到介质 , ,除去连续的介质而实现胶囊 ; ? 熔化分

() () 冷凝法 ,即当壁材 蜡状物受热时 ,将芯材分散在液态蜡中 ,并形成微粒 当体系冷却时 ,蜡状物 质就围绕着芯材形成囊壁 ,从而产生了微胶囊

2 常用的微胶囊技术及其研究进

2 . 1 界面聚合法

法制备微胶囊的过程包 : ? 通过适宜的乳化剂形成/ 乳液或/ 油乳 ,使被包囊物 ; ? 加入反应物以引发聚合 ,在液滴表面形成聚合物 ; ? 微胶囊从油相或水相中分 在界面 制微胶囊时 ,影响产品性能的很重要因素是分散状 搅拌速 粘度及乳化 稳定剂的种类与 对微胶囊的粒度分布 囊壁厚度等也有很大的影 作壁材的单体要求均是多官能度 ,如多元 异氰酸酯 多元醇等 反应单体的结构 比例不 ,制备的微胶囊的性能也不相 Ho ng Par k 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他们 1 . 0 wt % PVA 作保护胶体的水溶液 ,加入作壁材的甲苯二异

( ) ( ) TD I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IPD I及芯 ,剧烈搅拌形成/ 水乳 ,加入重量分数 0 . 5 %

7PVA 溶液以防止乳化颗粒的凝 ,加热反 2 h ,后处理得聚脲微胶实验表明 TD I IPD I 比例变化时 ,胶囊的大小 粒度分布和热稳定性均不同 IPD I 的活性相对 ,单独用其制备的微胶 面规则 粒度分布窄且热稳定 Ho ng Par k TD I 与不同结构的二元 ,二元醇制备出

8910聚氨微胶囊 ,也表明了因反应的机制和化学参数不同 ,产物的性能有所差异 Makino 用自制的带有胺基的四种不同共聚物 ,分别与对苯二甲酰氯在/ 油的界面反 ,得四种不同的水凝 微胶囊 实验发现囊壁具有双层结构 ,外层带负 ,内层带正电 还表明由于膜的不对称结 ,

11致了电荷的不均匀分布 ,且膜的溶胀性取决于所用分散介质的介电 L ario nova等将不同量α - 淀粉酶和牛血清蛋白溶解在缓冲液 , Span80 环己 ,搅拌乳 ,再加入含有对苯二酰氯的 仿溶液 ,搅拌 30 min ,洗涤后得微胶囊

α本实验以牛血清蛋白作为模型 ,研究发现蛋白质的释放性取决于酶的降解介 ,更大程度上- 淀粉酶的含量决定 ,在肠胃中的释放可通过形成条件来控 此法可以将那些释放活性肽或蛋白质

12药物胶囊化后 ,用来口服 Walter将含 4 - 氨甲 - 1 ,8 - 二氨正辛烷 NaCO水溶液加到 3 有癸二酰氯的硅油中 ,乳化后停止搅拌 ,让生成的胶囊慢慢沉降 ,得到的聚酰胺微胶囊具有规整的结构 法是对界面聚合法的改进 ,合成十分简单 ,用电流计对其系统研究 : 聚酰胺微胶囊可作为一个

13单的模型系统去探究血红细胞复杂的流变 L ubet kin等用胶乳颗粒作为乳化的样 ,将多芳

( ) 多异氰酸酯 PA P I加到胶乳中 ,平衡后 ,再加入水溶性的多元胺 ,界面反应制得包有农药的聚脲

2/7页

, 徐冬梅 , 张可达 476

该方法得到的微胶囊粒度分布较 ,可以降低热动力学不稳定性和降解 ,还可以提高生物 ,控制农药的释放率 该法也是对界面聚合法的一个改 :应用胶乳作为乳化样 ,可以计算和控

14颗粒的大小 ,从而较准确地制得所需粒径的微胶囊 报道在含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保护胶

() 溶液中 ,加入杀虫剂 或者先将其加到与水不相溶的溶剂和多异氰酸酯 ,搅拌乳化 ,加入多元胺 ,反应 后得聚脲微胶囊 被包裹的杀虫剂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室温下为液体或熔点低于 60 ?均可 与其

15 16它的专相比 ,该过程具有以下优点 : ? 没有使用易降解的磺酸类分散剂 ; ? 可用高浓度的活 成分 ; ? 所加组分少 ,操作简单且经济 ; ? 所用共聚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已知 ,可控制其生物降解性 由于反应物从液相比从固相容易进入聚合反应区 ,所以界面反应制微胶囊适宜于包囊液体 ,且制得 的微胶囊致密性较好 在聚合过程中 ,分散相和连续相均为提供活性单体的库 ,与原位聚合法相 , 该法

的反应速率较快 此外 ,该法还具有这样的优点 ,即反应条件温和 ,在室温下就可进行 ,而且聚合物 子量高 ;对单体纯度和配比要求不严格 ,即单体纯度和配比不是影响聚合物分子量的主要因 ; 脱挥工序 ,缩聚反应可以达到不可逆 其缺点是经常会有一部分单体没有参加成膜反 ,遗留在 胶囊中 故在制备含水微胶囊时 ,经常混合无毒的乙二醇或甘 ,既可起成膜单体的作 ,又可作为 的阻滞剂

2 . 2 原位聚合法

现原位聚合法的必要条件是 :单体是可溶的 ,而聚合物是不可溶 与界面聚合法相 ,可用 该法的单体很广 ,如气溶胶 液体 水溶性的或油溶性的单体或单体的混合物 ,低分子量的聚合物或预聚

17物等 因此 ,各种各样的材料均可用来构成囊壁 Ho ng Par k用制备的蜜胺甲醛预聚物作壁材 , 和作芯材的芳香油加到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 PVA 作保护胶的水溶液 ,高速搅拌得微乳 , 加热 ,用缓冲试剂调 p H 3,5 ,预聚物交联后得三聚氰胺树脂微胶囊 因其形态规则且具有热固性的

18 热稳定性高 耐洗且无 , 加在棉花纤维 , 可用来制备具有芳 Chol NaO H 调节柠檬酸水溶液的 p H 4 . 0 ,加入由氧化聚合而得的聚苯胺颗粒 , 40,45 ? 2 h , 胺甲醛树酯的预聚物 ,继续加热搅拌 ,再经后处理得聚苯胺微 研究表 ,聚苯胺用蜜胺甲醛 包裹后 ,导电性降低 ,在不考虑 p H 值的情况 ,可以控制其流变性用来作电流变学的材 原位 合法也是建立在单体或预聚体聚合反应形成不溶性聚合物壁材的基础上 ,如何将形成的聚合物沉淀 覆在囊心表面上是该方法的关键

2 . 3 锐孔法

锐孔法可采用能溶于水或有机溶剂的聚合物作壁材 其固化通常是采用加入固化剂或热凝聚来完 ,也可利用带有不同电荷的聚合物络合来实现 近来 ,多采用无毒且具有生物活性的壳聚糖阳离子与

19 20212223带有负电荷的多酶糖如海藻酸羧甲基纤维硫酸软骨透明质等络合来

24 Bart kowia将浓度为 1,2 . 5 %的海藻酸钠溶液 ,用注射器注射到壳聚糖溶液 , p H 6 . 8 ,20 min ,处理收集得 2 . 9,3 . 2 mm 的微胶 结果表 ,微胶囊的性能与聚离子的分子量和 度大小有关 ,可用其来控制胶囊的性能 ;并证明了微胶囊的机械强度与膜的厚度呈线性关系 他们还用

25样的方法在生理条件下制备出了粒径 2 . 5,3 mm 的海藻酸 - 壳聚糖微胶,突破了以往 p H < 6 . 5 ,才能用壳聚糖制备胶囊的界限 ,而且发现固化时间 壳聚糖的分子量及浓度对胶囊

26机制性能有重要影响 Chang等将一种鼠免疫细胞 1 . 5 %的海藻酸盐溶液混合 , 23 G 的针 压到 1 . 5 % CaCl溶液中形成胶囊 ,先在 1 . 1 % CaCl溶液中固 4 min ,然后转移到光敏性的 2 2

L - 赖氨酸溶液中固化 9 min ,洗涤 ,柠檬酸钠处理后再次洗涤 , 400 W 的高压水银灯固 4 min 该过程没有使用有机溶剂且所得胶囊的机械强度大大提 ,特别适用于对紫外光敏感的生

27活性体进行包囊 中有用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对活性物质进行包囊的报道 其操作过程包 : ? 将可降解的聚合物溶解在有机溶剂 ; ? 加入活性物 ,分散在有机相中或将其乳 ; ?将分散 或乳液用锐孔装臵加到聚乙二醇溶液中 ,胶囊析出 该法具有以下优点 : ? 有使用大量的有机溶 ; ? 不需高速搅 ,这对敏感性物质是有利 ; ? 方法简 ,且所得胶囊的粒径较 ; ? 没有使 PVA 和其它的表面活性剂

2 . 4 喷雾干燥法与包结络合物法相结合

3/7页

微胶囊化方法 477

喷雾干燥法应用于疏水性 亲水性及与水反应的物质的微胶囊 与其它工艺相 ,该法操作 ,只需一道工序就可获得良好的粉末或颗粒 影响该过程的因素是芯材与壁材的比例 初始溶液的浓 粘度及温度 此外 ,壁材的物理性质也决定着囊壁的性能 28β等将木瓜蛋白酶- 环糊精加热搅拌混 ,60 ?下用胶体磨均 30 min ,喷雾干燥得

β蛋白酶微胶囊 研究表明 ,- 环糊精包囊 ,木瓜蛋白酶的热稳定性显著提 由于包囊作 ,

2 2 29了光 Cu Fe的影响 ,使其扩大了使用范围 ,延长了保存时 L ee在环糊精水溶 中依次加入十二烷基硫 乙醇后加热 60 ?,用蠕动泵转移 Büchi190 喷雾器 , 98 ? 外温 68 ?下喷雾干燥得乙醇微胶囊 发现少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可以提高乙醇胶囊化的含量和产率 ,

30β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能将难溶于水的药物高效地微胶囊 Shandari- 环糊精和去离子 合后 ,加入柠檬油 ,搅匀后在 Z - ar m 混合器中研磨 ,分时取出研磨 1 min 2 min 5 min 10 min 20 min 30 min 的样品 ,70 ?真空干燥 16 h ,各样品中加水得浆料 ,在内外温分别为 160 ?60 ?下喷雾干 得微胶囊 结果表明 ,尽管研磨时间不等 ,所得胶囊的形状是相似的 ,且都很规 ;当研 15 min , 柠檬油的包囊率最大

由于喷雾干燥的干燥速度很快 ,而且物料的温度不会超过气流的温度 ,喷雾干燥法很适合于热敏材 的微胶囊化 喷雾干燥法存在两个缺点 :一是蒸发温度高且暴露在有机溶/ 空气 ,活性物质易

31 - 32 ;二是由于溶剂的快速除去 ,囊壁上易有缝隙 ,致密性差 这些缺在低温操作下可避免 2 . 5 溶剂蒸发法

溶剂蒸发法适用于非水溶性聚合物对活性物质的包囊 其操作过程包括 : ? 将芯材分散在有机

() 剂中 ; ? 加入作壁材的聚合物 ; ? 将上述溶液加到水溶性 溶液中 ,搅拌乳化 ; ? 蒸发除去有机溶

33 ,析出胶囊 Dowler等将醋酸纤维素丁酯和乙基纤维素加到含有除草剂的二氯甲烷 ,再慢慢 0 . 25 % Airvol 205 523 溶液中 ,搅拌 加热到 40 ?二氯甲烷开始蒸发 ,20,24 h ,停止搅拌 ,经后

() 处理得微胶囊 研究表明 ,用醋酸纤维素丁酯和乙基纤维素将除草剂 alacho r o r metolachlo r包囊后 ,

34仅具有缓释性能 ,延长了药物的活性 ,而且可降低除草剂的用量 ,减少环境污染 报道该法用 聚苯乙烯对聚丙烯酸钠进行包囊 ,得吸水性能不同的两种微胶囊 由于囊壁带有很多孔 ,将其加在涂料 中涂于室内墙面上 ,当湿度很大时 ,可将水分吸于吸水性高分子中 ;湿度下降时 ,又能够从吸水高分子中 放出水分 ,提供了一种具有湿度调整功能的材料 该方法最适合于对油溶性物质的包 对于亲水 物质 ,由于水相中溶剂的蒸发易损失部分芯 ,包囊率不 ,对芯材改性增 W/ O 乳液的粘 ,可克 此缺陷

2 . 6 复凝聚法

复凝聚法适用于对非水溶性的固体粉末或液体进行包 实现复凝聚的必要条件 : 有关的两 聚合物离子的电荷相反 ,且离子所带电荷数恰好相等 此外 ,还必须调节体系的温度和盐的含量 该法

35多与其它方法融合来制备微胶囊 舒晓 Maysinger 相似的乳化 ,将一定浓度的海藻酸 B SA 水溶液加到植物油中 ,高速搅拌乳化 ,10 min 后加入含有不同浓度壳聚糖的 3 % CaCl水溶 2

μ ,离心分离 ,用水 丙酮洗后 ,真空干燥得粒径小于 200m 且粒度分布较窄的壳 - 海藻酸钠微 实验表明 ,采用乳化的方法可以使用高浓度的海藻酸钠溶 ,制得的微囊致密性更 ,对蛋白质 物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适合于具有较长时间缓释效果的蛋白质药物注射控释制 复凝聚法具有 样一个优点 ,即非水溶性的液体材料不仅能够被微胶囊化 ,而且具有高效率和高产率 2 . 7 油相分离法

有机相体系的相分离法适用于水溶性或亲水性物质的微胶囊 ,所分离出来的聚合物的数量和 ,取决于体系中聚合物的浓度 沉淀剂的用量及温 其胶囊化的关键 : 在体系中形成可以自由 动的凝聚相 ,并使其能稳定地环绕在芯材微粒的周围 还有一点重要的是芯材在聚合物 溶剂和非溶剂

36中不溶解 ,且溶剂与非溶剂应相互混溶 Zho ng等在氯仿与丙酮摩尔比为 3?1 的有机液中 ,加入自 的聚苯乙烯形成 2 %的溶液 ,再加入作芯材的酞氰铜 ,边搅拌边逐滴加入乙 ,2 h 后过 收集产 , 压干燥得微胶囊 研究表明 : 用聚苯乙烯包囊 ,酞氰铜的表面性质发生了变 ,亲水 流动性和

( ) 散度均增大 ,这些性质与聚苯乙烯 PS的分子量和浓度有关 PS 的浓度为 2,5 % ,可得分散性极

4/7页

, 徐冬梅 , 张可达 478

好的染料 ,不仅粘度降低 ,还可增大固体含量 由于采用油性溶剂作分散介 ,因此油相分离法存在 易燃易爆 毒性等问题 另一方面 ,溶剂价格高 ,产品成本高

2 . 8 干燥浴法 (复相乳液)

根据所用介质的不同 ,可分为 W/ O/ W 型和 O/ W/ O 型的复相乳液

2 . 8 . 1 W/ O/ W 复相乳液法该法应用于水溶物质的微胶囊 其操作过程包 : ? 将成膜聚

() 物溶解在与水不混溶的溶剂 此溶剂的沸点比水 ; ? 材的水溶液分散在上述溶液 , W/ O

) ; ? 加入做保护胶稳定剂的溶液并分散开 , W/ O/ W 型复相乳 ; 4除去囊壁中的溶 , 胶囊 最后的溶剂通常用蒸发 萃取 沉淀 冻干燥等手段除 起始溶液的粘 搅拌速

37及保护胶的用量对微胶囊的粒度大小和产率有很大影 Ho ng在含有芯材的酒石酸钠溶液 , 入含有聚 L - 丙交酯的二氯甲烷溶液 , 3500 r/ min 的速度搅 , W/ O 30 min 次重量分数为 2 % PVA 保护胶 ,加两次 ,形成 W/ O/ W 乳液 加热到 40 ?,二氯甲烷从 W/ O 乳颗 粒的表面蒸发 , L 2丙交酯在芯材表面形成沉淀 ,洗涤过滤 ,真空干燥后得 L 2丙交酯微胶 明增大 PVA 的浓度及用量 ,或延长搅拌时间 ,均可得粒度分布较 形貌规则的微胶 由于 L 2 交酯是可生物降解的 ,用其包囊后的芳香油 ,过印染技术处理在棉花 ,可制备具有芳香功能的

38维织物 Martin等也通过形成 W/ O/ W 型乳 ,再蒸发掉溶 ,制备了包有促卵泡激素的 32 丁酸酯微胶囊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发现其内部为多泡结构 ,这是双重乳化的结果 这种结构不仅 于分散 有利于溶剂的除去 ,还可大大提高药物的释放 本操作中没有使用乳化 ,却得到了极

39定的复相乳液 ,表明促卵泡激素起了乳化的作 ,且比常用乳化剂的效果更 报道将含 氨基酸 水溶性蛋白质营养成分的水溶液分散在由 D HA EPA 等脂肪酸构成的食用油油相中 ,乳化后加 含有表面活性剂的 2,10 % PVA 水溶液 ,搅拌乳化 ,形成 W/ O/ W 型乳液 ,可生物降解的聚合

μ包囊 ,得粒径为 5,20m 的聚乳酸微胶 ,作为含有各种均衡营养成分的饲 ,适用鱼苗和幼鱼的

W/ O/ W 型复相乳液的优点是体系稳 ,不必调 p H 值或剧烈加 ,也不需特殊的反应试 , 包囊过程中不会引起任何质变 ,适合于活性物质的包 但也有一个 ,即形 W/ O/ W 乳液 , 很长时间从包围在水溶液周围的聚合物溶液中排除溶 ,通常用萃取聚合物的溶剂或冷冻干燥法来 服此问题

2 . 8 . 2 O/ W/ O 复相乳液法O/ W/ O 型乳液法的实质是用水溶性的成膜材料对油溶性物质的微 其操作过程与 W/ O/ W 复相乳液法相 ,最后还要增加一 ,即从囊壁中除去用作介质的

40Ribeiro等将 CaCO微晶体与海藻酸盐混合后 ,加到植物油中 ,在冰槽中高速搅 乳化形 O/ W 3

,用混合机投入硅油中 ,CaCO溶解 , CaCl溶液固 ,投入含 CaCl的壳聚糖溶液中 3 2 2

,后处理得微胶囊 对其释放性研究表明 :与未涂层的相比 ,涂层后的微胶囊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 肠胃中释放较慢 ,这适合于对油溶性的药物进行包囊

() 干燥浴法 复相乳液制备微胶囊时 ,若成膜过程依赖于溶剂的挥发 ,则在所制备的微胶囊的囊壁

() 上会形成小孔或气泡 ,小孔大小及孔隙率与温度 挥发速有关 如果欲获得比较致密的囊壁 ,则挥发 速度不能太快 ,固化过程可能要持续若干小时 ,这是干燥浴法的一个缺点

3 结束

总之 ,在设计一种微胶囊时 ,必须依据芯材特性和对所需微胶囊的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微胶囊化方 考虑选定方法下的各种因素 ,或综合几种微胶囊化方 ,将其中的有益性能优 ,可望制备出适 际需要的微胶囊产品 由于微胶囊的化学与物理性质可根据需要 ,具有其它物质所不能具备 优异功能 因此 ,微胶囊化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商品化技 ,已经得到广泛应 作为这一技术的 ,纳米微胶囊已经受到关注 ,相信这一技术会具有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

5/7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