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严肃的“阎帅”参加了由安徽卫视与北京大禹传媒总出品、江苏中南音乐联合出品推出的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节目《耳畔中国》。其中,阎维文作为评委,与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著名歌唱家雷佳一起,以专业的视角来点评选手的演唱。他的点评被观众笑称“处女座点评”——无论唱得多好都会“揪”出小毛病。 此次,他接受了记者采访。在采访中,阎维文一改以往我们印象中对他严肃、不苟言笑的定位,大爆自己有六块腹肌,并就《耳畔中国》这一节目畅谈了自己心目中的“印象最深”的民歌歌手,且对当下民族音乐继承与发展做了自己的阐述。 曾当蔡国庆外科医生,否认他是奶油小生 一提起阎维文,人们印象里大多都是些关于阎老师不苟言笑的军装画面,以及他所演唱的有关亲情、祖国、民族的歌曲,但在他认真严肃的心中蕴含的更是对祖国、对朋友、对后辈满满的柔情。 阎维文与“耳畔召集人”蔡国庆已经有二十几年的交情了,二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一种革命感情,如他所说,那是“一种多年积累起来的信任”。 据阎维文爆料,他还当过蔡国庆的外科医生,“我当过他的外科医生,几年前我们在英国给华侨做慰问演出,蔡老师洗澡摔倒不小心划破了头,有一个很长的口子,我们就陪他去医院缝了针。外国的缝针是像订书器一样订起来来。然后蔡老师那段时间就带着一直戴帽子唱歌。等到下一个城市之后到了拆线的时候,蔡老师看了一圈,可能比较相信我吧,决定让我给他拆线,缝针的时候那家医院给了拆线用的拆线器,我就一个一个给他把钉子拔了下来,也是一种多年累积起来的信任。把当地的领导感动坏了,说一定要给你们的军委汇报,你们真的是太敬业了。 而对于很多人认为蔡国庆“阴柔”、”“奶油小生”,让阎维文直接“拍案而起”,为他抱不平道:“很多人叫他奶油小生,我就不赞同,觉得不了解人家之前,千万不要给人家下定位,那个只是他的一个表演形式,他真的是很坚强的一个人。” 为唱歌练身材,自爆六块腹肌 阎维文在对人真诚之外,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唱歌是一个很费体力的事情,所以为了更好地投入音乐艺术,他非常注重身体上的保养。 在《耳畔中国》的舞台上曾被蔡国庆爆料拥有八块腹肌的阎维文,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则笑应道:“没有吧,也就六块,只要没有特殊任务,周一到周五上午都会去健身。我觉得有一个好的身体很重要,一个病殃殃的歌手是唱不好歌的,我去年在国家大剧院出演的三个半小时的歌剧《长征》中做为主演演出,如果身体不好的话怎么能撑得下来?” 对此,阎维文也时常郑重地提醒后辈一定不能大意。在选手张佳伟诉说其曾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声带疾病,甚至唱到失声时,评委席上的阎维文更像是慈父般送上叮嘱:“我曾经做过三次声带手术。所以我告诉所有的朋友,当你的嗓子不舒服的时候,绝对不要唱歌,本来是三天就可以好的事,但是如果你这个时候唱了,以后几个月、半年、一年都非常痛苦,非常可怕。” 这也是为什么他总是常常叮嘱选手唱歌不要唱得太满太狠,这一方面是对自己嗓子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歌曲呈现的需要:“声音不是在用尽全力的时候最美,而是留有余地的时候,你的音色才是最好听、最完美的。因为人自己听到的声音和传出去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也正是这份在艺术上刚毅的判断与取舍,以及对后辈温情的关心与照顾,让阎维文的艺术造诣越发高超。 为弘扬民歌加盟,“耳畔”包容没有门槛 阎维文曾多次担任国家级声乐大赛的评委,包括青歌赛、金钟奖等等,而他之所以来参加这样一个综艺类的选秀节目,阎维文说:“我们是冲着弘扬和宣传我们中国民歌这么一个目标来参加这个活动的。” 阎维文认为,《耳畔中国》这个平台的特点是“全”、“丰富”、“不限制”。没有限制你是怎样的唱法,完全“敞开”,“没有门槛”,而正是这种包容的舞台,以一种博爱的胸襟招揽进许许多多热爱民歌的、不同民族的人们。 而面对这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选手,阎维文更是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并将选手们分为两类:民间歌手、专业学院派。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却都怀揣着热爱民族音乐的梦想和振兴民族音乐的使命来到舞台上,以自己或专业、或即兴,或冷峻、或热情的表演方式更好地向当下的观众推荐民歌,让更多的人能喜欢民歌。 “他们其实年龄都很小,但却都把这种传承的重任担在肩上,每个人在台上都讲到这个东西,有的是从南闯到北,有的是卖了房子、卖了什么来搞音乐,毛南组合那个小伙子他是汉族,娶了毛南族的妻子,因为对毛南族音乐的热爱,立志用自己的行动宣传毛南族。觉得这些都是现在年轻人。我们老吐槽年轻人,我觉得没有,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人对音乐的那种责任和担当。” “我们不单单是评了,对我们三个评委来说更多的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和音乐采风的机会,”阎维文如是说,谦逊的他也从其他选手的演唱中体味到不一样的东西,“因为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听到了那么多不同民族优秀选手的演唱。不光是选手们在竞技,我觉得也丰富了我们评审,同时,将来在电视上播出,也丰富了广大观众对这些地区、这些民族、他们音乐的特点以及表现形式的了解,我觉得非常好,也算是一个普及音乐的途径,非常好!” 而谈到令阎维文印象最深刻的选手时,阎维文说:“我觉得不是一个人,是很多人……他们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我们都应该去学习,我们都应该去借鉴,有些方法我们是学不了的,比如说呼麦,我们只有欣赏的,没有能力去用这样的方式演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这种风格我们学不来,所以我说这个舞台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是一批人,带给我们惊喜。” 民歌本身就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曲种,地域不同,民歌表现形式自然不同,西北有苏文,云南有蝶当久,朝鲜族有金光炫,蒙古还有“大象哥哥”阿和图的呼麦,正是这些人使得民歌的丰富性大放异彩。 “耳畔”的歌者都是有故事、有梦想的人。而正是这些故事和梦,支撑着他们,支撑着中国民歌的发展。 传承民歌,“流行歌加中国元素做法很聪明” 虽然阎维文说得如此慷慨激昂,但阎维文还是对民歌颇有担忧。他在节目中也直接表现出了这种忧虑:“我们民歌已经到了边缘化。” 但他也很欣喜地看到很多人在为民歌的传承做出努力。比如针对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民族风元素这一现象,阎维文称赞道:“现在很多流行歌曲融入中国的元素,我觉得这是聪明的艺术家的做法,因为这是你的根,你是中国的流行音乐,不是外国的流行音乐。” 接着,在谈及如何发展民歌的问题时,阎维文说:“应该是在继承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要发展,这个发展要有时代感。” 而真正原汁原味的有特点、有风格的音乐,也才能真正带给我们清新的感受。比如阎维文在采访中提到的蝶当久:“像蝶当久那种在台上特别忘我特别投入的、流行的那种释放,正是这些音乐带给我们很清新的感受。他在台上完全是一种展示,少了比赛的痕迹,我觉得《耳畔中国》的舞台,让我们看到的是展示第一,比赛第二。” 所以在艺术的创造中,应该在继承中发展,与时俱进。近期,在政协会上,阎维文的提案就是“民歌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指出要将民歌在小学课堂上传播的提议,也可从中看出阎维文一直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道路上前行着。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