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这“没壳的蜗牛”是蛞蝓,可要小心了【蔬菜卫士报 590】

 我心……飞翔 2017-03-21
野蛞
菜田中出现了许多“没壳的蜗牛”,其危害棚内的叶菜及黄瓜幼苗十分严重,造成严重的损失。菜农所称呼的“没壳的蜗牛”实际上,为野蛞蝓,是为害叶菜类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

野蛞蝓,又称软蛭、鼻涕虫、野蜗牛等,是一种软体动物,属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野蛞蝓在为害叶菜类蔬菜时,常将叶片啃食为孔洞状,排出的粪便不仅污染蔬菜叶面,而且很容易滋生细菌,造成菜叶腐烂,严重影响蔬菜的商品价值。


一、危害症状

野蛞蝓主要取食蔬菜叶片成孔洞,以幼苗、嫩叶和嫩茎受害最为严重。常将幼嫩叶片食成孔洞或缺刻;咬断幼苗、嫩茎,造成缺苗断垄,同时排泄粪便、分泌黏液污染蔬菜,使病菌类易繁殖侵入而致菜叶腐烂。另外,蛞蝓爬过时,在植株的茎杆和叶片上会留下光亮的透明黏液带,减弱叶片气孔的透水透气性,影响光照,不利植物的光合作用。且其爬过后留下的黏液风干后会形成一道白色痕迹,影响蔬菜的外观品质,降低商品性。

二、形态特征及繁殖习性

1
形态特征 

  成体野蛞蝓呈长梭形,身体柔软无外壳,有2对黑色触角,伸直时3~6厘米,体宽0.4~0.6厘米,体表呈黑色或暗灰色,有褐色或灰红色花纹。

2
生活习性 

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也可同体受精繁殖。野蛞蝓一般在下半夜产卵,卵椭圆形,成堆产于湿土中,初呈白色透明状,内有卵核,接近孵化时颜色加深。刚孵化出的幼体为淡褐色,体形与成体相同。野蛞蝓怕光,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从傍晚开始活动,晚上22:00~23:00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缝或隐蔽处。耐饥饿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时大发生。

3
不同蔬菜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不同蔬菜(甘蓝、油菜、花椰菜、小白菜、大白菜)对野蛞蝓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甘蓝的营养成分最适于野蛞蝓的生长发育,成活率也均高于其他蔬菜。大白菜对野蛞蝓的产卵有利,但其营养条件不适于其生长发育,对野蛞蝓的整个种群数量有压低作用。

三、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采用薄膜覆盖栽培技术,避免蛞蝓爬到地面上来;铲除温室内的杂草,减少蛞蝓的食物来源;及时中耕晒田,降低温室内土壤湿度,干扰蛞蝓的生长发育;施用彻底腐熟的有机肥,降低蛞蝓虫体或虫卵残留,最好进行高温堆肥;清除温室内的垃圾、砖头、瓦块等杂物,让蛞蝓无处躲藏;在作物收获后及时浇水灌溉,杀灭虫体。

2
撒草木灰或石灰

施用清洁的草木灰,既可施肥,也可将成虫及其卵杀死;在危害期,在棚地脚、苗床或作物间于傍晚撒石灰带,每亩用生石灰7~7.5千克,蛞蝓过后粘有石灰就会失水而死亡,阻止蛞蝓为害叶片。

3
诱杀 

在畦或垄间于傍晚撒莴苣、甘蓝等蛞蝓最喜爱吃的叶菜,堆成堆或再滴些啤酒做诱饵,翌晨日出前揭开菜叶捕杀,可连续数天捕捉,将捉到的蛞蝓放在盛有食盐或生石灰的盆中杀死。

4
人工捕杀

在植株生长期间,一旦发现害虫,可利用在浇水后、清晨、晚间、阴天爬出取食活动的习性,人工用铁丝串捉。

5
施用颗粒剂 

若田间野蛞蝓发生比较严重时,可用四聚乙醛类颗粒剂诱杀,四聚乙醛对蛞蝓有引诱作用,植物体不吸收该药,因此不会在植物体内积累,蛞蝓取食或接触后中毒,症状表现为大量分泌粘液而迅速脱水死亡。可选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每亩400~500克,或60%甲萘威·四聚乙醛颗粒剂每亩250~300克,均匀撒施诱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