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为心声,语出于脑

 蛋壳小妖 2017-03-21
小儿语言障碍
【定义】语言障碍属于中医“五迟五软”中的“语迟”。指儿童语言发育,或语言理解、表达和运用能力低于其生理年龄应有水平,不能如正常小孩那样完成语言学习或日常沟通和交流,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病位】脑
【病势】虚实互见
【病性】有寒有热
【病因】脑病、脑发育障碍
【基本病机】髓海不满,髓海失聪
【理论依据】
一、中医
传统中医在防治语言障碍方面走过了曲折道路,疗效至今不尽人意。
1.语言从口鼻发出。
发声来自口鼻,这是非常直观的印象。于是古人开始研究构音器官。并认为是构音器官的病变导致了语言障碍。早在殷商时代,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疾言”、“疾音”的记载。《难经·四十二难》对口、咽、喉等构音器官进行了描述。指出:“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二两,广二寸半……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灵枢·忧患无言篇》说:“喉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门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音声之关也。亢桑者,分气之所泄也”。
2.肺气为语言之根
构音器官静谧着,寂静无声。风吹过,产生声音。风向不同,风力不同,声音就不同。天人合一,古人将产生声音的“风”(动力)集中到了肺气。“肺主气,司呼吸”,《灵枢·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东医宝鉴》“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除了气流动产生声音,古人还观察到金属碰撞产生声音。当一排排不同大小的编钟随着宫女手中棍子的起伏而演奏出抑扬顿挫,演奏出动人乐曲的时候,那个金属编钟在声音产生中的地位就不能撼动了。传统中医“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成为了主流学术观点。
3.言为心声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生命现象,语言能力关乎生命力和未来发展。“心者,君主之官,神
明出焉”,心还开窍于舌,参与发音。如《东医宝鉴》“心为声音之主”。理论上,神明则思维清晰,言辞达意,语言流利。神不明则谵妄,或登高而歌,或喃喃独语,或答非所问。传统对语言障碍的认识由构音器官产生声音,到肺气“吹”出声音,再转移到“言为心声”是历史的必然和进步。
但是“言为心声”建立在心主神明而非脑主神明基础上。因此历代医家沿此思路的研究终将一事无成。
4.脑主声音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汉以后医家逐渐将头和神明相联系。《金匮玉函经·证治总则上》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清代王清任通过比较心和脑的生理解剖论定脑“生灵机,贮记性”;同时发现“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从而建立脑与五官相通,脑主视、听、嗅、语、味的假说(《医林改错》)。他还发现了不同年龄段小儿大脑与语言发育规律:“看小儿初生时,脑未全,囟门软,目不灵动,耳不知听,鼻不知闻,舌不言。至周岁,脑渐生,囟门渐长,耳稍知听,目稍有灵动,鼻微知香臭,舌能言一二字。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所以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其建立的“脑髓学说”成为中医防治小儿语言障碍的重要思路。
5.其它中医理论
小儿的语言发育是整个机体发育的一个方面。发育是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作用下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为肾所主导。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故肾在语言障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肾精充足,则小儿发育正常,从呀呀学语,看图识字,组词造句到抑扬顿挫、侃侃而谈,语言不断进步,不断丰富。若肾精不足,则语迟,语言謇塞,语言不流利,甚至失语。
导致肾精不足的主要原因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大病暴病之后。
其实,肾与声音的关系,通过“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仍然没有脱离“声音脑髓学说”。
二、西医
言语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形式,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言语虽然出自构音器官,但言语的核心在大脑。多数人的言语中枢位于左侧大脑半球。言语的形成还需要听觉、视觉、触觉配合。言语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习、培养获得。如果在言语形成过程中,无论是中枢(大脑)还是外周(感官、发音与构音器官)异常,都会导致语言障碍。
语言发育开始于新生儿期,4~6岁最为迅速。婴儿2个月时因饥饿、不适、疼痛和情感交流需要产生的哭,对观察判断小儿是否具有语言障碍有参考意义。孩子适当的哭与挣扎对语言的促进作用正引起人们注意。
如果孩子缺少与母亲的眼神接触,无应答性微笑,不会循声源转头等都提示存在语言障碍的可能。
对于语言障碍的干预目前尚无好的药物和方法。语言训练被认为是确有一定疗效的方法。
1.激发孩子说话欲。要创立起谈话和交流的空间,利用任何可能机会不停和孩子交流,如讲故事、唱歌、呼叫等。注重抑扬顿挫,注重启发诱导,注重鼓励表扬。要让其自发地产生欲表达,或高喊的冲动。
2.个性化训练。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家族情况设立富有针对性的语言康复的方法。言语和阅读训练大都一对一。如感受性语言障碍,重点训练其对语音的理解、听觉记忆,及知觉等。对表达性语言障碍者,重点训练模仿别人讲话。所有训练,父母最好加入其中,作出表率,天天坚持,时时启发。
3.循序渐进。先看图,后发音;先一个字,后一个词,后成句,后疑问反问,后判断正误。不断重复,长期坚持。
【治疗】
一、原理
语言在大脑,故健脑益智,促进大脑语言中枢发育,改善其功能为治疗之本。中医言为心声,治疗关键在于刺激与影响“心”。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为通过治肾改善语言障碍提供了思路。
二、治法
1.中药: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肝肾)、鹿茸、天麻(健脑益智)、菖蒲、红花(开心窍,活血化瘀)、黄芪、升麻(升提气机、开宣肺气)
2.小儿推拿:摩囟门、按百会、点哑门、拿风池(刺激大脑,促进发声)、调五脏、黄蜂出洞法(刺激心包,协调脏腑)、鸣天鼓、双风灌耳(协调听力与语言)、垂杨柳、上月球(反射刺激大脑,改善大脑供血)。
【支撑材料】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夫百病皆生于气,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耗,寒则气收聚,热则膝理开而气泄,忧者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房中补益第八》:“此乃父母交会之时非吉日所致”。
明代薛铠《保婴撮要·卷五·语迟》“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卷六·论治补遗》“郁结不遂,思疑惊恐,而渐致痴呆”;吴亦鼎《神灸经纶·卷八·小儿症略》记载:“小儿吐泻后脾胃亏损与夫阳气脱陷者亦多患之人有忽得痴呆者”
《灵枢·忧患无言》“厌小而薄,其开阂利,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阂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至其开合不利,故无音。”
《史论》包公传“暗者(嗓音嘶吸),失音也。”
《景岳全书》“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暗”。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心气怯者,则性痴而迟语;心气虚而语晚”。
《幼幼新书》“又有病后肾虚不语者”。
《幼科铁镜·卷第一·卓溪家传口诀》“心经热盛作痴迷”。
《幼幼集成》认为语迟与肾怯有关。
南宋刘昉《幼幼新书》记载《庄氏集》腧穴灸法“灸两足踝上各三壮治疗小儿四、五岁不语;治疗心气不足之语迟者灸心俞三壮,并云心俞穴在第五脊椎下,两旁开一寸五分处”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