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农村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昵称cZwA4 2017-03-21

《培养农村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时代的需要

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会议。来自24个国家的专家提出一个共同的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2004年2月,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振兴及国内外形势等多方面对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求。鲜明地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跨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二)现实的需要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意识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起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的范围日益扩大,责任心的含义也就更加深刻。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然而,在我校目前的现状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学习马虎,做事不认真,生活草率,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具体表现为:学生不能带齐学习用品回校,丢三落四;文具用品、自身衣物不会保管,经常丢失;作业自觉性差,作业不认真或不能完成;作业后不检查,不能及时订正;没有机会做家务,因为家长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学校的值日工作很多同学不重视,经常缺席;随意带零食回校,随意丢弃纸屑杂物,校园内的走廊、花基、厕所内能看到很多学生丢弃的垃圾;水龙头开启后不能及时关上,不能及时冲厕所;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不会尊重老师、同学的劳动,爱玩小动作、说小话……因而,我们拟订了“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对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研究,能有效地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改善班级面貌,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对自己的事情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对自己的集体责任感、对自己的品德负责,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青少年学生应具有的责任感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分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然负责等等。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对自己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然负责等等。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对自己的品德、做人负责,履行和担负起家庭各种责任,接受和信任他人,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职责,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等。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一)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当一个人获得对自己角色义务认识,产生履职的积极情感体验,才能主动地克服困难去实践。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都是个人具有责任心的表现,个人的责任心总是首先表现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心的范围日益扩大,对责任心意义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在小学阶段,这种责任感的外现,就是爱自己的学校、关心集体;爱自己的国家,立志报效祖国;讲诚信,考试不作弊,承诺不失信;爱学习,为个人的发展和更好履行公民职责而学习。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每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承担和兑现自己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尽责任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生未来负责。只有有了这种责任感,才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方法更加主动;才能够努力与他人相处,自觉地融入于集体;才能够端正健体的态度,为明天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而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一个毫无责任心的人,不要说能够主动地学习,就连最基本的学习任务都难以完成;健体只能成为他的兴趣;与人相处出于义气……即使一时也能履行一些小学生的基本职责,但由于对自己所充当的责任角色模糊不清,缺乏情感和意志的支撑,不可能是持久和深远的。责任教育不仅仅是德育的任务,也是其他教育工作所需要的,能有效地促进智体美劳的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讲,责任心教育是实现德育与其它教育工作互相促进的结合点。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意志,再外显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责任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观念、能力与习惯基础上的。而这一观念、能力与习惯的形成和培养,则与个人的责任心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把学习看作是父母所逼、教师所迫的人,是不可能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理念与习惯的,更不可能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北京师范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查阅了53位学者和47位艺术家的传记,发现这些人尽管从事的工作和环境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有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责任感,个体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品质形成的整个过程中,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履行责任这种精神力量的推动下达成的。一旦学生有了这种负责精神,自然就会在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使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有了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与保证

(一)研究条件:

1、我们学校有良好的办学条件。

我校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校舍、设施设备全部达到省级标准。这些硬件为教育科研的开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

2、有较强的师资队伍。

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历,又有丰富经验,且富于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因而开展德育科研有了人力的可靠保证。

3、有一定的科研基础。

我校参与的省级课题研究,已经结题。随着新课标实验的深入进行,学校自主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自主性越来越强,空间随之拓展。附小也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办学优势,塑造学校特色,力求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新课标的教育环境。有了以往的科研经验,能确保学校在“十一五”期间的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效。

4、有足够的经费支持。

5、有本地、市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

(二)相关成果

学校已构建成比较稳固、高效的社区教育、立体化的德育网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教育内容。

2、探索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对自己的事情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对自己集体责任感、对自己的品德负责。提高老师责任感的认识和责任感教育水平。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

1、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的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特长、做好两操、与同学友好交往。

2、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习惯——知错能改,收齐学习用品到校,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后认真检查,订正作业错误,不乱花钱……

3、对自己的品德负责的习惯——言行一致、学会倾听,不随便插话,碰到师长、同学及时打招呼,上下楼梯靠右行,爱护环境卫生,正确处理垃圾……

4、对自己的集体负责的习惯——完成岗位任务(值日、校长小助理、班务、校务)、有集体荣誉感……

5、对自己的家庭负责的习惯——分担家务,与家长谈心,学会告知(“我回来了”“我上学了”“ 因为有什么事情,晚点回家等”,回家能做到“三个一”(给父母送上一句问候、献上一杯热茶、给父母送上一双拖鞋)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拟订行动研究计划:

 

 

 

 

 

主要研究阶段

阶段拟解决问题及成果形式

1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

(12年11月

-12年12月)

选题:撰写课题申请评审书;成立研究机构、确立研究人员;撰写实施方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前期调查与分析;收集资料,初步开始研究。

2

第二阶段:实施试验阶段

(13年2月

—13年7月

研究内容:

① 建构研究管理组织体系,确立提高课题研究评价标准和建立研究制度、保障指导机制和激励机制。

②确立提高行动研究的原则、策略。

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艺术和水平。

成果形式:论文、学生责任教育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方案等。

3

第三阶段:全面研究阶段

(13年8月--

—13年12月

研究内容:

①探索提高教师研究责任的目标体系的建设,构建新型的责任管理模式

②探索家、校在学生教育方面的发展模式的建设。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总结经验,对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典型个案材料进行研究,集结素材,整理成相关的有价值的文集。

成果形式:论文、调研报告、课例、个案、家长、教师、学生责任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等。

4

第四阶段:深化结题阶段

(14年2月

—14年6月)


研究内容:

①研究成果的认定与评估,课题组总结会。

②整理规范研究资料和经验成果。

③撰写研究报告。

④进行结题验收,召开课题研究表彰会。

成果形式:论文、课题结题、课例、典型个案、教师教育随笔等。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1、构建学生责任感目标体系,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搞好自我设计。
    如何将责任意识与学生的思维达成共识,引导其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必须构建学生责任意识目标体系。我们准备就“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分别设立横向、纵向责任目标体系。

(1)横向目标:将“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内容分成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品德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集体负责的习惯、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五大版块,分块实施,整体组合。

(2)纵向目标: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和发展特点,根据小学生低中高三个年段特点,由各级部根据自己的现状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形成一个序列。

(3)围绕学校总目标,各年级根据各自的需要,承担相应的研究目标,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

2、激活责任需要,提高责任认识。

要激活学生责任需要提高责任认识,首先要认识责任,唤醒责任意识。主要采取:

(1)通过故事及情景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2)利用宣传阵地,认识责任意识。

(3)抓住突发事件,及时宣讲,适时进行责任感教育。

3、重视文化陶冶,优化责任环境,再现责任意识,培育责任情感

(1)营造责任感教育的学校文化氛围

(2)营造责任感教育的家庭文化氛围

4、深化责任体验,养成责任行为

(1)强化课堂渠道,渗透责任意识,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①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阵地的积极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培养责任感

②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挖掘教材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巩固学习责任感。

③在作业批改时巧妙运用微型评语培养责任感

(2)寓责任感培养于学校活动之中,借助各种活动,体验责任意识。

①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②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实施心理辅导,内化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热线及心理咨询信箱,形成相对稳定的团体心理辅导阵地。

③开展宣传活动培养责任感

④开展心理健康小报展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感。

(3)班级管理及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①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培养责任感。

②明确分工职责,培养工作责任感。

③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促进学生责任感的发展。

④开展劳动实践,深化责任意识。

(4)寻求家庭支持,拓展责任意识,寓责任感培养于家庭教育之中

①激发家长责任情感,得到家长认可

②要求家长为孩子提供尽责机会,形成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别人的事帮着做,不负责任的事拒绝做的良好的家庭责任教育氛围。

(5)联合社会力量,寓责任感培养于社会活动之中,强化责任意识。

5、内化责任信念,塑造责任品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1)多项展示,强化责任信念

(2)通过自然后果惩罚法提高孩子表现出责任行为的自觉性。所谓自然后果惩罚法是通过让孩子承担由于自身不负责任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自已不负责任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严重影响,认识并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在内心树立起责任意识,以避免类似不良结果的再次发生。

六、课题研究的评价

  使用并完善我校“十五”课题研究成果中的评价体系(具体参照本校校本教材)。

(一)总体评价。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对前测与后测的学生责任意识水平进行比较,从而评定学生责任意识的变化。

(二)级部、班级评价。以各级部、班级的课题选项研究阶段中所设立的评价体系。

(三)个体评价。课题组通过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访谈等形式,从行为的性质上来进行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一)普遍提高学生行为中的责任意识。

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活动。通过对学生实施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导学生养成敢于承担责任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表现在具有独立学习的意识、遵守秩序的意识、关心他人的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等方面,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逐渐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责任意识的培养最终是实现学生的自助疏导和发展的观点已被学生认可和接受。一切经过学生主动接受和参与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最终是要靠学生主体来实现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只有学生自身增长了调节自我的力量,才能科学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品质的培养和优化。

(三)逐步完善培养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机制。

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学生责任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融合,充分发挥教育整体育人的功能,使其获得良好的效果。

课题联系人:时来全

课题组成员:时来全  朱雷云 金月琴  朱坤 钱仁祥

                          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2.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