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莫如坐下读书;暗夜静寂,乐在坐拥书城。 身处一个崇尚“悦读”的时代,我羡慕那种在书中寻找趣味快乐,摆脱功利束缚的非职业化阅读,也钦佩那种感触心灵交汇,开掘思想并体验生命深度的苦读。 现今悦读者,不仅享受着精致画册、有声读物、图文合一、音画交响,还有咖啡或香茶作伴,环境自然优雅闲适,音乐浅唱低吟,绕梁荡漾,如此,读书已无谓结果,而被视作娱乐的过程,或有幸福感的品味,或有心灵解放的清爽。 悦读者自得其乐,无可厚非。 但苦读者却依然故我,仰望并登攀所谓学问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 悦读者享受阅读的快乐,或释卷捧读,但更多的或是掌上阅读和声音化阅读,在书房阳台的藤椅上,在客厅茶几旁的地摊上,在街心花园的芳草地上,阳光透射,微风轻拂,鸟鸣悦耳,这次第怎一个愉悦了得! 再看苦读者,得到一本好书,或是图书馆借到,或是书店里淘宝,或是书柜里旧存,见书如遇挚友,执手不放,伏案研读,有一字一句,也有一目十行,有笔记,有批注,有红线,甚或有背诵,是在文字里走心,是在句读间走神,收获的是滋养和内涵。 这是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尊崇苦学、勤读,自谓“读书万卷自通神”。恰如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所言:“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又说悦读者,早已习惯碎片化阅读,在手机上刷个屏,看看微博,读读微信,浏览自媒体。当然,也有一种悦读者强调,严肃阅读不是指一定要端端正正地坐在书桌前才叫读书,当然可以选择坐着甚至躺着等各种姿式,还可以一边焚香、煮茶、喝咖啡,但是,要从心底怀有一份对阅读的尊敬严肃之情。 这也是令人钦敬的悦读者。 再说苦读者,人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人们便能更多地享受到阅读的无限乐趣。 翻译家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历史学家麦考莱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还说悦读者,既没有“望尽天涯路”的广泛阅读,也缺乏“衣带渐宽”的刻苦精神,自然不可能拥有“蓦然回首”时的惊喜了。但可以任随性情,挑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独坐一隅,咀嚼着富有质感的文字,在闲暇的时候,在寂寞的时候,将自己的精神放逐,所谓“闲中觅伴书为上”。 悦读者还很在意阅读是一个人在自己的身边能找到充分交流对象的阅读,找到可以相互馈赠思想的伙伴的阅读,能够分享喜悦与感动,分担痛苦与压力的阅读,在分享中获得相互的接纳与相互的尊重,在分享中增长人生的阅历与生活的智慧。 这一点却与苦读者并行不悖。苦读者从不以为阅读有苦楚,而是从中充分享受着精神的愉悦,在深度阅读中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知识的光芒里聚集涵养,升华人格。《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我欣赏悦读者,也敬佩苦读者,还相信,与书结缘,快乐无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