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邪刺

 建明的中医馆 2017-03-21

  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

  谷入于胃,其气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流于胃,胃之气上出于口,以为噫气。肺之宗气留积气海,谓胸间动气也。动气下者,注于气街⑤,生肺脉者也⑥。

  平按:《甲乙》“留于海”作“留积在海”。

  ⑤“注于气街”,盛文堂本作“注经气街”;仁和寺本第二字残,似“经”字。

  ⑥“生肺脉者也”,盛文堂本作“生足阳明脉,上注肺也”;仁和寺本有缺字,作“足阳明脉也”。

  其上者走于息道。

  肺之清气积于海者,走于息道,以为呼吸也。

  平按:《甲乙》作“上行者注于息道”。

  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涘而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厥,谓⑦逆冷。胸⑧之动气,不循脉行下至于足,故曰涘而止也。冬日不用火调,不可取也⑨。

  平按:“涘而止”《灵枢》、《甲乙》作“凝而留止”。《甲乙》“弗能取之”作“针弗能取”。

  ⑦“谓”,盛文堂本误作“四支”。仁和寺本亦作“谓”。

  ⑧“胸”,盛文堂本作“心”;仁和寺本亦作“胸”。

  ⑨“也”字前,盛文堂本有“之”字。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如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变动者,乃后取而下之。

  用针之法,必先⑩察经络虚实,实则切循其脉,虚则按其所针之处,以手弹之,视其变动,然后取而下之也。

  平按:“切如循之”《灵枢》、《甲乙》作“切而循之”。“变动”《灵枢》、《甲乙》作“应动”。“取”下,《灵枢》有“之”字。

  ⑩“必先”及后文“实则”、“虚则”,盛文堂本及仁和寺本均作“一则”、“二则”、“三则”。

  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

  三阳三阴,六经相得,不可有病,虽客邪为病,必当自已也。

  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者也。

  一经,十二经中随是何经也。大经(11)随身上下,故为从也。络脉傍引,故为横也。正经上实下虚者,必是横络受邪,盛加大经(12)以为病者(13),故视泻之,故为解结也①。

  平按:《甲乙》“泻之”下,有“通而决之”四字。

  (11)“大经”,盛文堂本作“夫经络”;仁和寺本缺一字,作“夫经□”。

  (12)“大经”,盛文堂本作“正经”;仁和寺本亦作“大经”。

  (13)“病者”,盛文堂本作“病法”;仁和寺本亦作“病者”。

  ①“故为解结也”,仁和寺本第一字缺上半部,观其残形,似为“以”字;盛文堂本作“以为解经也”。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上寒,腰以上寒;下热,腰以下热。项太阳之太阳脉也。久留针者,推别热而使之上也。热既聚于肩项,为令和之,故熨使下也。推热令上,故曰推而上之也。

  平按:“已则熨”《灵枢》作“已刺则熨”,《甲乙》作“已刺则火熨”。“下合”,“合”字《甲乙》注云:“一本作冷。”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腰以上热,腰以下冷,视腰以下有虚脉陷于余经及络者,久留针,使气下乃止,故曰引而下之者也。

  平按:“陷下”《灵枢》作“陷之”。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

  足阳明主气②,其气强盛,狂妄见闻及妄言,多因此脉,故取阳明正经及络,以去之也。

  平按:“狂而妄见妄闻妄言”《甲乙》作“故狂言,妄见妄闻”。

  ②“气”,盛文堂本作“热”;仁和寺本此字残缺,观其剩形,似“气”字。

  虚者补之,血实者泻之。因令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侠③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复上如前,热去乃止,此谓推而散之者也。

  若④足阳明上实下虚为狂等病,宜⑤补下虚经也。上之血络盛而实者,可刺去血以泻之,因令仰卧,以手按人⑥迎之脉,□⑦下至缺盆中,复⑧上来去,使热气泄尽,乃可休止,故曰推而散之也。有本为“腹上如前”,恐错也。

  平按:“血实者”《灵枢》作“血而实者”,《甲乙》作“血如实者”。“因令偃卧”《灵枢》作“因其偃卧”。“侠按颈动脉”,《灵枢》“侠”作“挟”,《甲乙》作“按其颈动脉”。

  ③“侠”,仁和寺本、盛文堂本均作“使”。

  ④“若”字,萧本及仁和寺本均缺字。今据盛文堂本补。

  ⑤“宜”字,萧本及仁和寺本均缺字。今据盛文堂本补。

  ⑥“人”字前,盛文堂本、仁和寺本均有“颈”字。

  ⑦“下”字前所缺一字,盛文堂本作“肘”;仁和寺本此字有缺笔,似“後”,似“复”,殊难辨也。

  ⑧“复”,盛文堂本误作“后”。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寒热、或痒、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上经十二经脉,生病各异。此言一脉生数十种病,变化无穷者,十二经生病,非无有

  □⑨,至于变化,亦不可穷,故欲取者,甚须审察,不得轻然以定是非也。

  平按:《灵枢》“或寒热”作“或寒或热”;“或痒、痹”作“或痒或痹”。

  ⑨此处所缺一字,盛文堂本作“异”;仁和寺本该字残,其下半部似为“木”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