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邪气内陷证

 二线车 2017-03-21
 关于邪气内陷证

      临床上常见的内陷可以分为两大类:外感,内伤。
      外感表邪,因治疗不当趁虚而陷入于内,就是外邪内陷。
      内伤则分气虚、阴虚:脾胃气虚,阴火下乘,是为气虚内陷;营阴亏虚,阳陷入阴,即为阴虚内陷。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阴的概念,在《内经》以至其后很长时间里面,主要是指脾营、营血而言,直到清代以后随着温病的兴起,其含义才发生了扩大。这是因为温病之为病,易于伤津耗液,于是治疗原则上应以顾护津液为主。随着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阴的含义也相应扩大,于是阴也包括了“津液”、“肾阴”等概念。读书之时需仔细判别为宜。例如:周学海提到“阴虚之脉数散而涩,阴盛之脉迟紧而涩”,这里的“阴”就是指营血而言。目前统编教材中“阴”的概念即与温病学中“阴”的概念相同,而与温病学产生以前“阴”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

1、        外感
      表邪内陷:临床上内陷的表邪多为风邪寒邪,而风邪又可以挟湿邪。在治疗原则上,风邪本当发散即愈,却因治疗不当引邪入内,造成表邪内陷。表邪内陷病机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伤寒论》中。在《伤寒论》中,由于本体素虚或者误用吐、下之法,遂至种种内陷变证。

例如: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第21条误下后胸满,而脉促为表未解,下陷之邪仍有外出之机,故以桂枝去芍药汤发表,提出外邪。第22条显然承袭上条,是上条的另一种情况,微恶寒为表阳虚衰,故多加附子鼓舞阳气,以助药力。

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此条中,桂枝证本为阳强阴弱,卫气内干于营分,误下后,风邪内陷,风者木也,主疏泄,故见泻利不止。脉促为表未解,用桂枝剂加减即愈。若汗出而喘者,已无表证,可用葛根芩连汤,葛根提内陷风邪外出,芩连泄热坚阴。这里有一点要注意,《伤寒论》中凡外邪内陷多用甘草,以固镇中州。
诸如此类条文,俯拾皆是。

      所谓的外邪内陷,有中焦、下焦或气分、血分的区别。结胸、痞证是风邪内陷或者寒邪内陷,使得膈上下气机痞塞不通,从而致病。

如:
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注:寒分:指痰饮)。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注:协热利:挟表热而下利)。
     
      第139条中,本有痰饮内伏,感受风邪,反下之,致使风邪陷入,下后,利止则陷入膈间,成为结胸;利不止则陷入肠间,风邪化热而利下,成为协热利。

      风为阳邪,易化热伤阴,此木生火也,火者心也,故也易有心烦、心慌、心悸等症状。又因风与肝木同气相求,风性疏泄,陷郁于内,则克害脾土,可见腹痛、呃逆、泄泻、痢疾、下血等症状。
治疗时当依照形体色泽与病因、病史等,选择相应的辛微温之剂提出内陷风邪。

2、 内伤——气虚内陷

      内伤一门,由李东垣精研《内》、《难》、《伤寒》,寻求奥义,发皇医理。后经张景岳、薛立斋、赵仰奎、张石顽、慎柔等人发展并完善,在中医学说蔚为大国,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临床所见,内伤一门十占七八。一个医生不会治疗劳损内伤就不能很好的胜任日常临床工作。

      气虚内陷:脾胃者,后天之本,主一身之气。脾胃气虚,不能托举,阴火僭居土位,于是气虚内陷。

《脾胃论》中:“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者,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此种情况多以东垣补中益气汤或类似方剂组方加减。

3、        内伤 ——阴虚内陷

      阴虚内陷:阴虚不能托举,阳气遂下陷,入于阴中,成荣竭卫降之势。治疗上宜温润填阴以安阳,毋大热温经以回阳。
      阴虚有阳盛也有阳不盛。

      其阳盛者,阳陷于阴中,郁郁不得发,则生内热,宜以甘润咸润以填补阴分,佐以参、芪、升、柴补气建中之品,升提阳气返回阳位;

      阳不盛者,阴虚不能维系阳分,无根之阳不能内返,游奕于外,为微阳之自外越。,宜温润兼补益脾肾,酸辛并用。

周学海提到过:“阴虚内热与阳虚内热,致不同也。阴虚者,如房室过度,或用心过度,阴气消耗,发为骨蒸,骨髓如空,小便赤涩,此阴虚而阳气因以陷之。阳虚者,如劳力过度,汗出过多,一经宁息,时时洒淅恶寒,内发烦渴,四肢困倦,筋骨酸廝,此阳虚不能行表,而内缩于阴也,此时阴分亦必受伤,但病起于阳。治之必健脾益气,亦充壮其阳,生津清热之品,亦只可为佐。东垣补中益气之制,为阳虚内热而设也。丹溪大补阴丸之制,为阴虚内热设也。”

      以上即为内陷证大致分类,其学习方法当首从《伤寒论》入手,这是理解各种下陷病机的基础知识。其次应当系统学习李东垣、张景岳、薛立斋、赵仰奎、张石顽、慎柔等人的著作,只有深刻理解这些著作,才能够很好的掌握中医内伤劳损疾病的理论与实践。

      另外,在治疗邪气内陷疾病的时候,由于陷入之邪需提之而出,若其人为外感风邪内陷,提出之时必然有一个风邪外出的过程及其相应表现,如咳嗽、头痛、流涕或咽干、目红等。实际上这是佳兆,随着继续宣散,此类症状即可消失。这些现象其实是比较好理解的,外邪陷入,就如进门入室,驱赶其外出,自然从室至门,待其过门之时,其表现无非外感之象,仅此而已。


附:谢映庐医案:牙紧唇肿
    陈元东,连日微觉恶寒,两耳痛引及脑,然饮食自若。曾向吴医诊治,服川穹茶调散,下咽即浑身大热,面红目赤,牙紧唇肿,咽喉窒塞,隐疹红块,攒发满项。举家惊怖,急延吴医复视,吴医束手无法。陈氏昆弟伯侄,交口怨为所误。乃一面闭阻吴医,一面各寻别医。及余至时,数医在堂,未敢用药。有谓此非桂附不可治者,余因问曰:此何症也?医曰:误表戴阳于上,阴斑发于皮肤。必须桂附,方可收阳。余笑曰:先生可独领治否?其医曰:如此坏症,谁肯领治?余曰:吾可领之。遂将吴医原方加甘草五钱,并曰立可呈效。其家见余言直切。急煎与服,药一入喉,微汗热退疹消,头目俱清,一时人事大爽。诸医见余言已验,各自回寓,而吴医问曰:加病是此药,愈病仍是此药。且加病甚速,愈病仍速,如斯奇治,令人莫测,肯以传乎?答曰:五行之速,莫如风火。此症本风火内伏,阁下未察其隐而未出之故耳。原药升发宣扬,治本合法,但一剂其伏邪只到肌表。宜乎逼蒸发热,头目赤肿,皮肤疙瘩,盖犹未透也。余趁机再剂,解肌败毒,攻其汗出,则邪可尽达,自然风静火平,合乎火郁发之之意。但风火交炽,势甚暴急,故重加甘草,以缓其火势,乃甘以缓之之意。法遵经旨,有何奇哉?吴医长揖曰:先生诚高妙,胜吾等远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