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营销,就是基于网民的上网行为始终处在输入场景、搜索场景和浏览场景这三大场景之一的一种新营销理念。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移动终端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则广泛服务于资料搜集、信息获取和网络娱乐、网购等大部分网民网络行为。 针对以上三种场景,以充分尊重用户网络体验为先,围绕网民输入信息、搜索信息、获得信息的行为路径和上网场景,构建了以“兴趣引导+海量曝光+入口营销”为线索的网络营销新模式。 用户在“感兴趣、需要和寻找时”,企业的营销推广信息才会出现,充分结合了用户的需求和目的,是一种充分满足推广企业“海量+精准”需求的营销方式。 在传统广告时代,营销广告就像在教堂里放广播,消费者只能静静地呆在一个封闭的地方听品牌“传教”——而这种单向传播的“美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从神坛走下来,开始琢磨如何搭建自己的“游乐场”,吸引消费者一起来体验和参与。 所谓场景营销,就是营销场景与用户的关联性非常重要,用户所获得的数据一定要能够与用户的需要、用户的目标以及用户的生活方式相吻合,都能够满足用户相关方面的需求,并获得相应的反馈。因此,无论线上、线下,这个场景同样应该包含内容、社交、跨界合作、游戏、分享、用户反馈等行为。 场景营销,也可以说,如何通过智能手机、ipad,或者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渠道,以创意、沟通、传播、广告等形式,创造最让用户感兴趣的场景、目标愿景和生活方式等需求? 案例1:挖掘现有场景:宿务航空“雨代码” 人的某些需求,要在特定的场景下才会被激发,找到这些场景,就找到了机会。香港的季风气候让人头疼,少见晴天,多是阴雨,让人心情持续低落。宿务航空却抓住“下雨”这个场景,吸引大家到阳光明媚的地方旅游。雨代码,即利用防水喷漆在大街上喷二维码广告,平时隐形,一下雨就冒出来诱惑人——下雨太烦人?快扫二维码,来菲律宾跟阳光玩游戏! 大部分城市人过着两点一线的平凡日子,要么挤格子间,要么挤公交车。在这些日常的场景中添加一些跨界元素,创造新鲜的场景,能让人肾上腺素顿时上升。WWF为了呼吁人们关注全球变暖的问题,在巴拉圭首都的街头搭建起简易餐厅,以大地为灶台烹饪食物,把“地面温度”和“煎锅温度”联系起来。不少路人围观试吃,甚至亲自动手体验,直接感知全球变暖这一平时不易察觉到的问题。 案例3:创造新的场景:Misereor能刷卡的广告牌 刷卡是我们消费时经常做的一个动作,设想一下如果这个动作不在刷卡机上完成会怎样。德国 Misereor是一家致力于救助国际贫困地区的公益组织,他们制作了一个可以刷卡的户外广告牌。只要轻轻一刷信用卡,广告牌上被捆绑的双手就会被解放,捐赠“立马见效”,也让公益广告马上转化为捐赠。 在数字时代,人们很多时间都花费在虚拟世界里。用户在网络上的每一个痛点都可以成为供我们利用的场景。在地铁公交,满满都是拿着手机看资讯的年轻人,可是时常出现信号不好的情况,对着离线页面只能无奈。新加坡图书出版商Math Paper Press利用这个场景,把图书中的段落植入到这些离线页面中,当用户访问网站遭遇断网时,就会看到这些段落和售卖书店的地址,既能帮用户打发时间,又能给书店带来生意。 北京 apm 购物中心(原新东安市场)作为一家融入港式互联网思维的商城开业了。走进这家商场,你的手机上 就会立即收到来自这家商场 APP 推送的购物信息。收藏 过的产品、店铺以及参加过哪些促销活动的信息,通通 都可以自动推送到你的移动终端。打个比方,晚餐时间, 小萝莉跟男朋友经过 YOYO 餐厅。假如 YOYO 餐厅在 5 分钟前已经向小萝莉推送精准信息,如一份配有爱琴海浪漫气息的推介菜单和几张当天有效地电子优惠券的话,这对情侣进店消费的概率就比一个服务生在门前瞎吆喝大得多。由此,我们知道场景营销的核心其实是根据消费者身处的不同环境、不同地点和特定的时间情景, 有目的的、精准的推送营销信息。当然,场景营销的实现并不是一个偶然,它是商家精心策划的结果。 以上几种场景营销仅作抛砖引玉。我们从以上几个案例分析总结一下,所谓场景营销,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有内容——任何一个精心设计的“场景”,必然是有内容的。人们真正消费的,可能并不是你的雕爷牛腩,而是其背后的故事、充满谈资的制作工艺以及吃一盘牛腩所代表的意义。
来源:“王忠频道(wangzhongpd)”综合来源于互联网相关资讯,经过小编整理、分析。 |
|
来自: budaozheli > 《互联网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