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量子化学之父

 q1338 2017-03-21

徐光宪院士有诸多称谓:稀土之父 、量子化学开辟人。1920年生于浙江绍兴,2015年去世。他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量子化学。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再次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荣膺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量子化学之父

徐光宪院士是我国稀土化学领域的缔造者,也是计算化学领域的早期推动者。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稀土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绩离不开徐光宪院士的卓著贡献。他培养出的接班人,创造了北京大学在稀土化学领域执牛耳的辉煌,为我国的量子化学和计算化学开辟道路。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一向自居院士云集,而其中一大部分都仰赖徐老的栽培。

量子化学之父

20世纪50年代,徐光宪发表论文《旋光理论中的邻近作用》,揭示了化学键四极矩对分子旋光性的主导作用;他改进仪器设备,把极谱法的测量精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国际上较早测定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与一些阴离子的配位平衡常数。1957年,徐光宪被调往技术物理系工作,开展核燃料萃取化学的研究。从70年代末开始,徐光宪主持开展了对稀土量子化学和稀土化合物结构规律性的研究。1982年,徐光宪通过总结实验资料和分析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提出原子价的新定义及其量子化学定义,圆满解决了Pauling、Mayer等人定义中存在的问题。

人生信条之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一次座谈会上:诺奖有局限,中国科学家更伟大,其实中国有很多更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就早已超出很多诺贝尔奖得主,譬如像钱学森。钱学森在美国的时候,他是美国空气动力学研究所所长,在上世纪40年代他已经是世界上力学、空气动力学、导弹方面的权威科学家,他还创立了工程控制论学科。美国曾经评选出了20世纪20位最伟大的科学工程技术专家,这中间爱因斯坦是第一位,而钱学森排名第十八名。

人生信条二:“学生如果不能超过先生,中国就不能进步了。”他的学生中,很多已成为我国教育、科技界的骨干力量。他的学生黎乐民、黄春辉、严纯华、高松分别凭借各自在量子化学、稀土配位化学及光电功能材料、稀土分离和功能材料化学、磁分子固体材料领域的成就荣选为中科院院士。

人生信条三:个人的研究兴趣以及对研究前沿的把握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是,科学研究既要立足于基础研究,还要面向国家目标。正是基于这种胸怀祖国的立足点,徐光宪在科学研究中四次改变了科研方向,先是从量子化学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而将研究方向的改变转化为契机的能力,又使得徐光宪在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创新。

作者:zuofeng

头条号:化学科技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