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巴印象

 圆角望 2017-03-21

    《古巴印象》

    汤荻 著

    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雪茄和切·格瓦拉,除此之外,谈及古巴,大多茫然。虽然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试水古巴,但它们规模有限,又很少见诸国内媒体,对于老百姓来说,古巴依然遥远,它氤氲缠绕,若隐若现,亲切又陌生。

    谈论古巴,不能不谈及冷战和美苏博弈,尤其不能不谈及美古两国尚未化解的百年恩怨。在这百余年中,有逾半时间,美国对其近邻实施仍未彻底解除的全面经济封锁,古巴倨傲自守,成为一座兀立的孤岛。

    2015年,汤荻古巴之行前四个月,美国与古巴恢复了中断五十余年的外交关系。抱着对岛国即将发生巨变的预感,对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的某种难以释怀的情结,带着自己的文化行装,她匆匆上路。两个多星期中,从哈瓦那到猪湾、从特立尼达到比尼亚莱斯、从切·格瓦拉陵墓到海明威故居、从拉撒路朝圣到唐人街,她走访名镇乡村,下榻民居,邂逅和结交了很多当地人民。一路行来,在浸润着欢笑和忧伤的色彩和歌声中,岛国的历史与现状交织,国际风云与一沙一石融会,个人情怀与一个民族的际遇相撞。

    《古巴印象》即为此次旅行的记录。

    虽是记录,但《印象》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游记,绝无浓墨重彩的工笔渲染。以书信形式,佐以作者一路拍摄的照片,《印象》更像是与好友的海聊和抒怀,率性轻快,平实灵动,字里行间透露出“在路上”的那种兴之所至的质地和心绪,并自然牵带出了行囊中的“国货”。

    全书收录了24封信笺,它们是作者行后拟定的。在构思这些书信时,汤荻显然已经做了大量功课,阅读了不少有关古巴的资讯书籍,但是,为了挽住行旅的新鲜和发现的喜悦、萍水相逢的欣喜和告别的惆怅、渐行渐深的思索及且走且浓的情感,这些资讯材料给分散到各封长信中,娓娓道来,随着旅程的展开一路铺陈,随着问号的出现不断聚合。对书信体“进行时态”的选择,保证了全书行文的自由酣畅。也许,《印象》的结构乍看有些松散,但读毕掩卷,书中文字犹如作者喜欢的拼图游戏,以印象主义的点彩之笔,轻松自然地镶嵌成了一幅不失完整的画面。

    出国远游,开门第一事即换钱。在第一封信中,作者即谈到了扼制古巴社会经济的一大难题:双币制。它反映了一种经济的疲软和商品的匮乏,这在古巴尤为严重。囿于美国禁运和本国生产力低下,古巴的对外贸易额有限,而无法采用美元结算更似雪上加霜,沉重打击了依赖外援的岛国经济。古巴以发行兑换券来获取硬通货,在旅游市场上,它与本地比索的官方价差竟高达25倍。

    货币、民生,与双币对应的贫富两极分化,这在随后的来信中还将不时闪现。

    怀着困惑,更是怀着解惑的渴求,汤荻在历史和现实中穿行,步履所至,视线所及,无处不发现故事。她以时而诙谐、时而凝重的口吻,以速写或细描的笔墨,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古巴。信中,她向我们描述了古巴革命前美国如何将岛国据为后花园;古巴争取独立的历史;古巴革命及美古对峙;岛国的网络通讯、种族版图和宗教信仰;甘蔗这一经济命脉在古巴历史及革命中扮演的角色……自然也谈到了享誉全球的古巴雪茄和朗姆酒;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走访古迹、寻觅历史,叩问切·格瓦拉以谋制敌、一战定胜负的名城和菲德尔·卡斯特罗投身革命的学府……应该说,在街头巷尾和人民生活中目击古巴的贫困,作者对卡斯特罗的感情是矛盾的,但她参照友好人士对这位古巴领袖直呼其名的习惯,通篇以“菲德尔”称呼。

    《印象》是一本关于古巴名胜、古巴经济、古巴历史和古巴先烈的记录,更是一首洋溢着岛国浓郁色彩和欢快音乐的情诗,这首诗的主题是人民。街头巷尾、海滨田间,无论是寄宿民居还是驻足酒吧,是搭乘火车还是参加舞会,作者一一介绍她一路邂逅、有时仅交换了只言片语的古巴人民,相邀读者一起来捕捉古巴的脉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