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为什么急着谴责孩子?

 K108cn 2017-03-22

你为什么急着谴责孩子?

作者  霄波



01

 

昨天,我和儿子在楼下看到一位奶奶教训一个小男孩,“你就是不听话,为什么要把石子儿装在水弹枪里?啊?刚刚买的新枪让你弄坏了吧?啊?怎么想起来要把石子儿放在里面?坏了吧?!啊?还没有新鲜一天呢。”

 

儿子听了跟奶奶说:“没关系,可以修好的,把枪拆开,把石子儿取出来就行了。我也把弹弓上用的泥丸儿塞进去过,我爸就帮我取出来了。”

 

那位奶奶听了,一边拉着孩子往家走,一边唠叨:“看看你爸爸能不能给你修好,要是修不好了,看看你爸爸打不打你?”

 

目送走这位奶奶,儿子突然转身对我说:“要是我爸自己会修手机,估计上次我把我爸新手机弄坏了,你和我爸就不会骂我了。”

 

就在那时,我突然想通了——太多时候,我们急于谴责孩子,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处理那个问题,或者没有能力接受那个后果。




02

  

我见过太多的爷爷奶奶因为年迈体衰怕麻烦,把身边的小孙子带得跟条宠物狗似的,只是从早到晚乖乖地跟着他们,如果可以,恨不得也给孩子栓根绳子,牵在在手里。

 

他们给孩子规定了太多的不允许——不允许捡地上的东西,不允许把小石子装进口袋里,不允许在雨水坑里玩,不允许爬高跳低,不允许摸小猫小狗,不允许弄脏衣服,等等。

 

因为他们怕麻烦,他们扼杀了孩子探索的好奇心,让孩子过早的像他们一样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致。

 

好多老人带出来的孩子,行动缓慢、目光呆滞、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

 

老人这样情有可原,可是还有太多年轻的父母,也是对孩子毫无耐心,除了怕麻烦还是怕麻烦,出了问题除了指责还是指责。

 

这种父母的口头禅是:

“我是怎么告诉你的?”

“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

“我没有告诉过你吗?”

 

这都是一种急于撇开责任的潜意识心理,

是“麻烦又来了”的潜台词翻译,

也是“我不想为你分担,不想帮助你的”表现。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常是善于逃避责任的,不但不敢承担责任,甚至犯了错也不敢承认。

 

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的第一反应是—— 

承认错误 = 被指责、被排斥、被嫌弃

 

这是一种被“领地”驱逐的感觉,所以在自己没有独立领地之前,没有孩子有这种承认错误的勇气。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是不爱回家的,而且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跟家里人沟通,因为他们知道那是无效的。

 

这里还包括一种情况,如果一个家庭是由一个爱指责的父亲和一个委身于父亲的母亲组成,那么这个孩子很容易在父亲的“推卸”和母亲的“不舍”之间不能自立。

 

某种程度上说,还不如那种“齐心协力”把孩子“推”出家门的家庭。

 

父亲的不想承担和母亲的委曲求全,会让孩子与母亲变为同一阵营,逐渐成为同母亲一样的委曲求全者。


他们一边挂念着母亲,一边又难以自立,甚至与母亲之间有一种畸形的“相濡以沫”。

 

所以,如果您嫁的正好是这样一位“被迫承担责任者”,最好的办法不是“为了孩子委曲求全”,而是为了孩子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变得独立自主起来。



03

 

 

我的一个男同学曾经跟我聊起,他自幼丧父,母亲独自拉扯他长大,小时候一次他出于好奇把同学的小提琴给弄坏了,母亲接到了对方家长的索赔要求。

 

当天晚上,母亲头一次用棍子打了他,但在他入睡后,又抚摸着他肿胀的双腿哭泣:“如果你父亲在世,你一定会拥有你自己的小提琴。”

 

所以,他暗暗下决心,长大之后一定要成为一个能为孩子撑起天空的父亲,不让妻子哭泣的父亲。

 

表面上看,是孩子给我们惹了太多的麻烦和问题,实际上是我们的能力有限,不能和孩子一起处理。


更多时候是,我们以为自己没有能力和孩子一起处理问题。

 

我们的自我设限,

会直接导致孩子的自我设限。

 

小洛克菲勒谈到父亲老洛克菲勒时,说父亲给他最大的影响是,他从来不怕什么问题和麻烦。

 

父亲常说:“正是这些问题和麻烦,才能把我和其他人得以区分。

 

“这一点在我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因为父亲从来不怕我给他惹什么麻烦,他甚至会故意制造一些麻烦,来观察我的表现,并和我一道处理。”

 

“从而让我学习到每一次的问题和麻烦都是一次淘汰赛,学会处理问题和麻烦会让我们获得一次次胜出的机会。”

 

船王哈利说:“当别人对赌场避之不及时,我却让赌场成为儿子的课堂。”

 

哈利说:“绕路走或许是个明智的选择,但是选择不绕路,会让我比其他人多出更多选择的机会。总选择绕路走,最终可能会让你无路可走。”

 

人生像一场有趣的游戏,它的乐趣之处就在于层层挑战,而非畅通无阻。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教孩子处理问题 ≠ 替孩子处理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共勉,每当我们想指责时,提醒一下自己,此刻又暴露了我什么样的无能之处?

 

 

相关推荐:给初高中家长的一封信

上一篇:顾客给我上了一课(内附音频)




公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