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沈阳东陵有一处“一百单八蹬”,但是并不知道,它是明清皇陵中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更不知道,它为什么要修“一百单八蹬”,其中深刻含义是什么?在此,记者借助清史学者李凤民的研究成果,来向您解释其中的奥秘。 “福陵,近则浑河其前,辉山、兴隆岭峙其后,远则发源长白,俯临沧海,王气所钟也。”1629年,皇太极把先父努尔哈赤的遗骨迁至天柱山入葬。1634年10月,又按帝王礼制在陵地增建陵殿,种植松林,立石碑,雕石像,使陵寝初具规模。崇德元年,帝始定陵为福陵,封陵山为天柱山。福陵的建筑一直到顺治八年才完工,后来又经过康熙、乾隆两朝增修和改建才最后形成如今的规模体系。 今天,当您走进东陵公园正门后,沿着一条神道而上,过了神桥,一条让人仰望的阶梯便呈现于眼前,这就是古老的东陵(福陵)和所有明清代陵寝中独一无二的建筑“一百单八磴”。 东陵(福陵)坐北朝南,其地势由南向北逐次升高,于是在神道与隆恩门之间,一百零八级台阶作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过渡,隔断两者,营造出“一眼望不断”的效果,寓意着大清江山万事一系。那么,连接着隆恩门与神道的台阶为何偏偏要设置为一百零八个台阶呢? 从皇陵表面上看,这是因为其宝城、宝顶、方城碑亭等主体建筑,都建于天柱山的山顶,从山下到山上有至少30多米的落差,如果想要去观瞻整个皇陵,您就要付出许多辛苦去爬山。常理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修坡度大、共150多个台阶才能上山。但皇陵的设计者十分聪明,充分利用了“三道罗锅桥”过渡一下,于是使得整个阶梯全长仅约50米,宽7米,坡度大约45度,这也成为人们行走的一个最佳角度。 如今,您走在分别由“下神桥”“一百单八蹬”“上神桥”和缓步台及台阶组成的这道综合式上山阶梯时,是不是也会为古代的设计者点个赞呢? 话又说回来了,为何不是“一百单七蹬”“一百单九蹬”,而偏偏只是“一百单八蹬”呢?这其中的说法、传说颇多。 一种说法,是与天地宇宙有关。寓意着帝王为天上最大的星宿,一百零八个天罡地煞星只能伏于脚下,借此显示皇权的威严,以保福陵平安无事。还有一种说法,得到专家的认可,那就是“佛家信仰说”。佛教认为,人生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把解脱烦恼视为“法门”,每登上一个台阶便是跨入一个法门,当一个人走完了“一百单八蹬”,便象征着消除了全部的烦恼。这种说法可以得到印证,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藏传佛教都特别崇拜,当年无论是建设盛京城四塔、还是入关后的许多做法、很多理念都含有崇佛思想。 今天,历史悠久的五台山菩萨顶也有108级台阶。到了清朝,菩萨顶实际上也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但它并是皇陵建筑。由此可见,“一百单八蹬”在沈阳东陵的出现也绝非一般的建筑考虑。 正是因为明清皇陵建筑中“一百单八蹬”成为沈阳东陵独一无二的罕见建筑形式,因此,它也绝对可以称为“福陵一绝!” 帅正新闻记者 陈凤军 帅正新闻编辑 何红 |
|
来自: 昵称30718732 > 《老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