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毛利人是否该享有特权 | 三分钟弄明白<怀唐伊>的那些历史事儿

 风一样的娃哥 2017-03-22


在新西兰,很多用人单位在面试的时候会考验你对新西兰文化的了解程度,其中一个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对怀唐伊那段历史了解多少,如果你一问三不知,那么用人单位马上就对你兴趣索然。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讲讲那些关于怀唐伊的历史事儿,不为找工作,就为了弄弄明白那段充满争议的历史,为什么毛利人在这个国家享有特权,以及想想我们是否真的应该让毛利人在这个国家享有特权?

1840年2月6日,一些毛利酋长和英国政府在怀唐伊这个地方共同签订了条款,史称“怀唐伊”条款,该条约使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新西兰将2月6日定为新西兰国庆日,并将2月6日定为公共假期,全国放假一天,如果2月6日是周六或者周日,那么紧接着2月6日的那个周一放假,也就是三天小长假。

按理说,国庆日是一个多么值得庆祝的日子,但在新西兰很少有人会去参加一些集会活动庆祝这个节日,如果有当权者参加纪念活动,那么他们就应该做好被愤怒的抗议者砸脸的准备。哈,为什么这么喜庆的国庆日在新西兰却冷遭漠视,怀唐伊条约究竟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内容?我们首先来看看怀唐伊条款的前前后后。

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新西兰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是毛利人,属于几百个不同的毛利人部落。历史从十七世纪开始改变。1642年,塔斯曼到达新西兰,被毛利人攻击,无法上岸所以也没有意愿要把新西兰变成荷兰的殖民地。1769年英国船长库克到达这里,手绘新西兰地图,这时毛利人已经居住将近一千年。1800年后,许多澳大利亚,欧洲的捕鲸者、商人、传教士等人开始定期来到新西兰利用这里的资源。到1838年,在新西兰的常住欧洲人达到2000人。

1830-1840年这段时间的新西兰是个复杂的地方,犯罪和卖淫比率也大大地增加,对白人和毛利人都有很大威胁。另外,法国和美国也开始对新西兰有兴趣,特别是法国想夺取英国的权利,把新西兰变成法国的殖民地。因为一些“法律”得不到良好贯彻的现象(无法活动)以及法国的威胁,英国开始担心,所以采取措施加强对新西兰的控制。那时正值英国大肆殖民扩张,我们不该忘记,1840年的中国大清政府正在饱受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痛苦,中国海上大门被英军舰队的炮火轰开。

1832-1839年,英国政府委派巴斯比 (Busby) 去保护英国在新西兰的经济利益。虽然他的权力有限(毛利人称他为Man of War without guns),但他把许多北岛的毛利族联合在一起,设立“新西兰联合部落邦联”(Confederation of the United Tribes of New Zealand)。毛利人因为害怕法国侵略,巴斯比就替他们写了一个请愿书,要求英国女王的王室保护。这样,英国王室与北部34个毛利酋长共同签署了一份《独立宣言》,宣布新西兰为英属独立国家,同时还宣布“未经毛利人许可,任何人/国家不得对新西兰拥有任何权利”。下图是签署《独立宣言》后选择联合部落联邦旗帜的场景。

尽管《独立宣言》对英国在新西兰维护治安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英国人觉得统治权还是不够,“无法活动”和白种人变相出售土地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英国政府认为有必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新西兰的统治。1840年,霍布森上尉(Captain William Hobson)被派往新西兰担任行政长官,其使命就是通过与当地的毛利人酋长签订条约,取得英国对新西兰的统治权。

签订过程

1840年1月,霍布森就搭船从悉尼到新西兰,开始签订条约的工作。当时几乎没有毛利人能使用英语,但由少数英国传教士会毛利语,所以起草怀唐伊条约的责任就由英王室代表承担,巴斯比写出了一个协定的草稿,然后再由传教士翻译成毛利语并向毛利族长们解释。可能是“狡猾”的英国人故意使诈,也可能是毛利语太过简单,无法准确翻译英语,两种语言的怀唐伊条约存在著巨大差异,这也正是争议的根源,这是英文版原版。

这是毛利文原版。

1840年2月6日这一天,有45位毛利领袖族长跟英国政府在怀唐伊(Waitangi)签订了条约,后来这个条约开始在新西兰北岛南岛的各个地区生效。一共有30位毛利族长签署了该条约的英文版,512位族长签了毛利语的版本。这是当天条约签订的状况。

这是第一个毛利酋长签订时候的情景。

这是在Coromandel地区酋长们的签名。

这是Hawke's Bay地区酋长们的签名。

当然也有很多酋长拒绝签名,比如下面这位Coromandel很有名气的酋长,他无论如何拒绝签名。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后来英国人说无论你签不签,你们也都是大英帝国的臣民了。

条款内容

条约很简单,共三款。在第一款中,英语版本里毛利人自愿向英国让与主权(sovereignty)。然而毛利语中根本没有主权这个概念,找不到可以直接对应的词汇,传教士用的是kawanatanga (毛利语,治权)。对于英国人,条约的签订意味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正式成为英联邦一部分;而毛利族长们却认为毛利人只让出了治权,毛利人仍保有处理自己事务的自主权,族长们和英王室分享新西兰的权力。这也是怀唐伊条约的最大争议。

条约第二款是关于毛利族长们的权力。英文版中,族长们和他的人民们可以保证排他、不受干扰的拥有土地、森林、渔场和其他物产的权利 (exclusive and undisturbed possession of their lands and estates, forests, fisheries and other properties),而毛利文版中许诺给毛利人更多的权力,允许他们拥有现有的宝藏(taonga)。使用taonga这个词则暗示着对语言和文化等内容的拥有权和保护权。

第三款许诺毛利人享有大英帝国臣民相同的权利,同时,其传统和风俗权利也应得到保护。

历史影响

怀唐伊条约的签署让大量英国移民来到这里,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新西兰这个国家,另外和北美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居民的悲惨遭遇相比,新西兰毛利人免于灭顶之灾,其语言、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怀唐伊条约。这是1859年的奥克兰Parnell,第一批欧洲移民的聚集地,很多欧式建筑已经占了城市的大多数地方。

这是条款签订后新西兰的一片祥和农耕的情景。

当然,这个条约遗留的问题也很多,因为主权和土地的问题,在怀唐伊条约签署后不久,毛利人和英国人之间爆发了数次战争,其根源就在此。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毛利部落和社会团体对新西兰政府不满,认为毛利人被欺负、被欺骗,其根源也在于此。下图是条款签订后毛利人砍下英国国旗的情景。

下图是条款签订后英国人和毛利人爆发的战争。

英国人的大量移民也使得毛利人的土地越来越少,下图是从1860-1939年毛利人在北岛拥有的土地变化。

下图是2002年Waitangi Day当日民众抗议的场景。

1975年,工党治下的新西兰政府为了安抚长期抱怨不公待遇的毛利人,对毛利人进行历史索赔,希望他们放下主权和土地之争的历史包袱。但这种没完没了的补偿开始让其他族群反感,而一些“毛利特权”也让外族人不安。

目前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无论怀唐伊条约当年是否公平,英国人在当年是否“使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一味纠缠历史问题反而产生更多问题,新西兰为这个条约偿还的债已经够多了,过分的“受害者”心态也不利于毛利人走出历史困境。比如,2004年,时任国家党党魁Don Brash博士在Orewa发表演讲,主张取消毛利特权,对所有新西兰公民都应该一视同仁,适用同一部法律,使得国家党的支持率在一个月多从28%上升到45%,说明民众对毛利特权的反感。

但也有不同声音的存在,比如,2015年,富商、著名慈善家Gareth Morgan博士就来到了Don Brash博士当年的演讲地,发表了全完不同的演讲。他认为Don Brash的观点“傲慢”和“不包容”,毛利人因为怀唐伊条约造成的历史伤口很深很难愈合,新西兰社会并没有体现怀唐伊条约的精神,毛利人没有得到种族认同的安全感,他认为怀唐伊条约到目前仍然远远没有过时。而我们的怀唐伊日,正是我们尊重怀唐伊条约、正视这段历史的重要日子!

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无论如何,我们希望新西兰移民和毛利人之间可以永远和谐相处。你觉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