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遏止戏曲异化 (3)

 枫馨斋 2017-03-22

遏止戏曲异化

3


戏曲的慢性异化由多种因素推动,遏制戏曲异化自然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例如,强化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尊重民族艺术传统;加强理论研究,认识戏曲和每个剧种的独特个性;重视不同剧种主创人员的培养,改善导演制度、导演方法,强化演员创造力;加强戏曲活动中对强化戏曲个性的引导;等等。

如果探寻一条具体、简便、有效遏制戏曲异化的途径,我以为就是高质量地排演、强力推广传统经典剧目,让每一个剧种都有相当数量的传统经典剧目活在社会生活中,流行在演出市场上,成为戏曲的社会审美教材。

剧目是戏曲艺术的最小独立载体,它包含文学、音乐唱腔、表演、戏曲的美学个性、创作原则等。人们可以从一个剧目看懂戏曲的整体,意会戏曲的特点、魅力。一个剧种只要有二十个、三十个或更多不同类型的传统经典剧目流传下来,这个剧种就不会异化,就得到了保护。近年来,大多数戏曲剧种都进入了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经费不断拨出,但保护总是喊声甚高,收效不大。原因就是精力分散,没有利用自己的“山头”,抓住经典传统剧目高质量排演、强力推广、大力宣传这个关键环节。如果保护单位能够充分强化这个关键环节,剧本的保护、音乐唱腔的保护、传承人作用的发挥都会迎刃而解。

传统经典剧目的高质量排练、演出、推广,不仅能够活跃民众文化生活,更能够对全社会实施戏曲审美教育,完善全民的戏曲审美心理建构,使其能够真正领略、享受戏曲这一民族艺术的魅力。尤其是对于戏曲传统根基相对薄弱的当今戏曲创作队伍更具有独特意义。他们将会在观赏品味这些剧目中,把戏曲以及不同剧种的风采神韵、个性特点牢记头脑里,溶化血液中,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自己的创作中。哪怕是以创新为主要追求进行创作的时候,也能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戏曲的个性,剧种的个性,也就是戏曲艺术所体现的民族性、地域性。

值得欣喜的是,戏曲的“龙头老大”京剧已经开始重视了传统经典剧目的排练、演出、推广。一些京剧传统经典剧目以不同传播形式的传播,将对京剧的传承和保护产生重要作用。但目前仍缺乏应有的推广力度,不足以让人感到这是保护戏曲个性、防止戏曲异化的“非常”行动。

特别是大多数地方戏剧种,似乎不把生产传统经典剧目视为严肃的艺术创造,而是随便“拉出”的“吃饭戏”,应付日常上演而已。一些民间剧团、非专业剧团虽然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但不仅缺乏认真的创造意识,而且创作条件极差,演不出传统戏的魅力,起不到戏曲社会审美教育的作用。一些地方戏剧种的著名演员,多是紧盯新创作剧目,争演新创作剧目,以便获奖得荣誉,很少人在演出传统经典剧目上下大工夫。总之,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认真排演传统经典剧目、推广传统经典剧目是保护本剧种、遏制戏曲和剧种异化的重要手段。戏曲生产的控制部门,更是一脑门子“抓精品”。在他们心目中,精品就是新创作剧目、创新幅度大的剧目。即使有传统剧目名列其中,也要求做重大改动,作者们自然是立足于改,能改就改,为改而改,改得面目全非;而不是立足于保,能保就保,保住当今观众能够接受的一切。其实,经过大折腾、大改动的传统剧目大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传统剧目。

在这种情况下,承担戏曲保护责任的部门,有志于继承、弘扬戏曲传统的单位、团体,只有采取与当今推动戏曲创新一样有力的措施,强化传统经典剧目的排练演出,例如举办传统剧目有声势的展演评比活动,展开有力度的宣传,让民族艺术的保护、传承意识深入人心等等,才能使传统经典剧目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使每一个戏曲创作者对戏曲传统心生敬畏,改变多年形成的重创新轻继承的心理定势;才能在戏曲创作中做到继承和创新并行不悖,互补互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戏曲才能得到真正保护,慢性异化才能得到有效遏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的保护单位如果能在这一方面有所作为,那就会大有作为!

平心而论,如果从艺术的非实用功利性,净化心灵、澡雪精神的性质和功能审视当今文学艺术,已经或正在慢性异化者何止戏曲?但是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传承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民众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它的异化尤其值得关注,炎黄子孙应承担起遏止异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让戏曲艺术永远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显耀于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