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祎峰:苏轼与黄州

 老刘tdrhg 2017-03-22

苏轼与黄州

文/李祎峰

黄州,现在叫黄冈,一直想写它,但又不敢轻易动笔,因为我怕写不好。黄冈的景色并不很美,它的历史也不复杂,关键是它涉及一个人,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思想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一个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许多领域都有重大成就的艺术天才,这个人就是苏轼。黄州,这个既荒凉又偏僻的无名小镇,因为苏轼的到来而留名青史。

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苏轼,博通经史。二十一岁与弟弟苏辙入京应试,二人同时及第。二十六岁入仕途。后因与变法派政见有分歧,求外任,相继做杭州、密州、湖州知府。苏轼是一个“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人,他自己也承认这是自己的短处。在地方做官时,看到新法推行过程中给老百姓带来的不利,他就写到诗文里面。而那些嫉妒他才名的人早想置他于死地,苦于找不到理由。现在终于有了把柄,他们怎能放过?于是舒亶、和正臣、李定这些人捕风捉影,罗织罪名,一个个弹劾的折子送到宋神宗的手里。神宗也知道苏轼的才名,可这些折子要是不处理,这些言官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一道逮捕的诏书下来了,苏轼在湖州任上突然被捕,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问。

我们看过不少影视剧,知道古代官员审案的手段和程序,不管你如何铁嘴钢牙伶牙俐齿,到了狱吏的手里,你都得服软,都得招认。司马迁的《史记·降侯周勃世家》记载,周勃虽是汉文帝的亲家,被诬陷入狱后仍不免受到侮辱。出狱后周勃说了一句颇有意思的话:“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连周勃这样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将军都不得不向狱吏低头,何况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拿惯了笔杆写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优美诗句的苏轼?如果按照他们罗织的罪名“包藏祸心”“指斥乘舆”来定罪,哪一项他都得死。好在宋神宗还不是一个十分糊涂的皇帝,众大臣也不全都是嫉妒天才的人。那些羡慕和敬仰的人,如苏轼的朋友范缜、张方平等不怕受牵连,写信给皇帝说苏轼在文学上“实天下之奇才”,希望宽大处理。还有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左相吴充等。“最有趣的是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了,神宗皇帝想大赦天下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去赦免天下的犯人,放了苏东坡一人就够了!’”(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就这样在监狱里被折磨了四个月的苏轼出狱了。然后就以团练副使的职务、囚徒的身份被流放到黄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因是罪人,所以在赴黄州的路上还有御史台的两名狱卒押着。这两个狱卒会怎样对待苏轼呢?我们找个参照:《水浒传》中林冲被发配到沧州时,一路上受尽董超、薛霸两个押送公人的欺负;武松被发配到孟州时,两个押送公人因惧怕武松的武艺不敢太张狂,但仍然没好气;宋江被押送到江州时,两个押送公人因知道宋江与梁山有关系,同时宋江又使劲送钱,对宋江还算客气;卢俊义在被押送的过程中,一路被押送公人折磨。总的来说,押送公人对被押送的人态度没有好的。苏轼处事本不圆滑,遇到这种公差,既不会讨好奉承,也不会使钱买人情,所以他的遭遇当然好不到哪儿去。

元丰二年十二月苏轼被释放,一路风霜赶往黄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先在一个叫定慧院的寺庙里安身。惊魂未定的苏轼想起刚刚过去的经历仍心有余悸。于是写了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所作》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有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好在他住的是寺院,和尚们每天晨钟暮鼓,打坐参禅,苏轼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并和寺里的高僧成为好友。他打坐念佛,想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想想过去和将来,想想百姓和朝廷。初来乍到,孤身一人的苏轼,念佛,钓鱼,散步,采药,只要不出黄州地界,他还是自由的。后来,弟弟子由把他的家眷带来了,再住寺里有点不合适了。好在黄州太守徐君猷待他不错,破例把官房临皋亭给他住。新居不算太宽敞,但周围的环境很好,与武昌城隔江相望。

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元丰五年二月,他在东坡旧营地上盖了雪堂。三月,又经别人介绍,在黄州附近的靳水买了一块地。他脱去了象征士大夫身份的长袍,换上了农人的短褂,像陶渊明一样,躬耕垄亩,锄豆南山。虽然这些活儿他过去没干过,现在也不会干,但他可以向当地老百姓请教。他在农舍雪堂和城中的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倒也悠闲自在。

苏东坡高兴之余也爱喝两盅,酒量不大,特容易醉。有一次,夜晚在酒家吃醉了酒,趁着月色回家。走到一座溪桥上,下马解鞍,枕着胳膊在那儿略微休息一下。当他醒来时已是佛晓,只见周围丛山乱石一片葱茏。在朦胧中以为已非人境,便在桥柱上题一首《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桥。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春夜料峭,醉不得归,人马露宿于郊野,本是极凄清辛苦之事,但在作者写来却如此清新迷人,恍如仙境。

有时干完活,夕阳西下,便在自己的雪堂里喝点小酒,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好心肠的老农把他叫醒。趁着月色,一步三摇走回家。到家时夜已三更,家童都已熟睡,他在外敲门,没人听见,他只好站在家门口,听滚滚东去的涛声。听着听着,诗兴来了,挥笔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在吟唱这首词的时候,不知被什么人听去了。第二天就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话传到太守的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他立即派人察看,结果发现苏轼尚卧床未起,鼾声如雷,睡得正酣。

从农舍雪堂到城中的临皋亭虽不太远,但都是土路,一下雨全是泥泞。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带着仆人一同去东坡看地。回来的路上,拿着伞的仆人先走了,他和朋友边走边聊落在后面。这时暴雨突至,大家全被淋湿了。“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于是便有了这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行路遇雨本不是好事,但诗人在铺天盖地的骤雨袭来时且吟且啸,徐步向前,若无其事,那么从容与淡定。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的诗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苏轼所买之田在靳水,靳水郭门外二里多地有一座清泉寺,寺下临兰溪,因其侧多兰而得名。一次,苏轼前去看田,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就是耳朵不好使。庞安常耳朵虽聋,可是悟性超人,在纸上写字,写不几个字,他就知道人家的病情。苏轼就开玩笑说:“我拿手当口,你拿眼当耳朵,我们都是一时的非常人。”苏轼病好后,两人一块游清泉寺,后畅饮而归。并写词《浣溪沙》以记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毕竟是一位“奋厉有志当世”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人生也能再少,不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的道理。

一个旷世奇才,现在却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能和渔夫、樵子为伴,农夫为伍,整天在农田里忙于耕种,锄草;而不是作为太守指挥一州的百姓种桑养蚕,播种收割,这多少有点遗憾。他既享受这种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又多少表现出不能有更大作为的无奈。你看,他的词作《鹧鸪天》里不是流露出这种情绪吗?

林断山阴明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但苏轼毕竟不是那种因政治理想跌入低谷,生活艰难而意志消沉,整日愁眉不展的人。这不仅要归功于黄州的秀丽山水和淳朴民风,更要归功于他身边的一妻一妾的和睦相处和温柔体贴。妻子王闰之是已故妻子王弗的堂妹,贤惠可人。特别是妾王朝云,青春烂漫,又天生丽质。

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到杭州做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四十七岁了,而王朝云只有十九岁。 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豪放的人,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王朝云是伟人身边的一朵鲜花。苏轼志存高远,性情豁达豪放,却与王朝云两情相悦,阴阳调畅。苏轼滋润了这朵鲜花,鲜花又催生了他的艺术灵感。黄州的五年,是苏轼艺术创作的“井喷期”。佳人的爱情热烈而又绵长不能不说是重要因素。这种温柔与体贴,关爱与呵护,让我们的大文豪热血澎湃。于是,当他站在江边,一幅壮丽的画面浮现在眼前: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层层雪浪。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三国这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东吴的水军大都督周瑜在众多豪杰中应该是能力超群、功勋卓著的。诗人在此忽然插入“小乔初嫁了”一句,耐人寻味。因为周瑜娶小乔是十年前的事。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之后娶小乔。十年后他才指挥赤壁之战。苏轼这样写无非是用小乔烘托周瑜年轻得意,儒雅风流。而现在自己身边的王朝云不正像周瑜身边的小乔吗?

苏轼吟诵这首词时王朝云是否就在身边我们不清楚。但我们希望的情景是这样的:

王朝云陪着苏轼在江边喝酒,喝到尽兴时,诗情勃发。于是对着大江一口气唱完上阕,然后转过身,拉住王朝云的手,深情地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只见他一手揽住王朝云,一手指着江面,得意地唱出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是,想到周瑜和小乔,再看看自己和爱妾,心里多少有点歉意。因为苏轼时年四十七岁,已没有了周瑜的“雄姿英发”,而王朝云只有十九岁,况且自己又是待罪之人,跟着自己吃了这么多苦的朝云,对自己还是这么痴情体贴,所以又深情地对她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王朝云却不这么看,在她眼里,苏轼就是一个老顽童。她觉得自己能跟上苏轼这样的大才子是自己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于是她温柔地摇了摇头,满含娇羞地投入了苏轼的怀抱。这种感觉让苏轼觉得有如梦境,应该感谢上苍的恩赐才是。于是苏轼抓起酒杯倒入江中,嘴里还念叨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长江和赤壁,清风和明月,给了苏轼太多的心灵抚慰,也给了他太多的思考和创作的灵感。“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他来到赤壁,是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叶扁舟在江面上飘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借自然界的清风与明月表达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便是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

三个月后,又是一个月明之夜,苏轼和两个朋友从雪堂慢行走向临皋亭。路上经过黄泥坡,地上有霜,树上无叶,人影在地,明月在天。几个人十分高兴,便开始唱歌,一人一节。一会儿,一个朋友说:“月白风清,明月酒菜,这么好的夜晚如何度过?”于是,几个朋友携酒与鱼又到赤壁之下泛舟夜游去了。但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所见与三个月前大不相同了,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后赤壁赋》。苏轼总是能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真谛。

我们真应该感谢黄州,感谢黄州的渔翁、樵子和农夫,感谢黄州的山水、清风和明月。是它们抚慰了这个旷世奇才受伤的心灵,见证了历经磨难的文人是如何摆脱痛苦,走向辉煌。也是它们成就了苏轼的伟大。

一个心胸豁达的苏轼,一个才气超人的苏轼,一个历经磨难后重生的苏轼,正从黄州走来,走向历史更广阔的舞台,走向人生更辉煌的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