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解析《朗读者》成功之道:发掘朗读背后故事,人性化节目叙事张涛甫/文汇报 2017-03-22 10:18 ![]() 央视的诗词大会尚未退热,就被后来者《朗读者》“追尾”了。本人对《诗词大会》没什么感觉,感觉其刻意做出来的东西多。但在这个爆棚的节目中,主持人董卿顺路把自己积淀的古典文学修养开发一下,且表现得不着痕迹。很多观众对《朗读者》的关注源自《诗词大会》的影响。不过,也有不少人为董卿捏把汗,担心她转场《朗读者》,原先高位的人流量会不会打折?几场节目下来证明,这种牵挂是多余的:董卿非但人气未损,还圈粉甚多。 ![]() 有一期节目,《朗读者》邀请到年过九旬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人们对这位老先生的感知大多停留在:他是我们翻译界的泰斗。但未曾想,这位著作等身的翻译家,内心深处还珍藏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早在大学时代,许先生曾用英文翻译了林徽因的诗《别丢掉》,向他心仪的女生表达心迹。但没想到,这一表白杳无音讯,半个世纪过去,他才从海峡对岸得到了回音。而此时,彼此皆步入人生暮年,当年刻骨铭心的情愫已石化为隔岸的风景。在节目现场,许渊冲又一次动情地朗读《别丢掉》,情到深处,老先生泪眼婆娑。目睹这一幕,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感慨岁月蹉跎,命运弄人。 ![]() ![]() 有故事的人不一定会讲故事。虽说,《朗读者》的朗读不需要字正腔圆,无须恪守专业标准,但要求朗读者会讲故事。节目选择主人公,有意识去找那些既有故事又善于讲故事的人。这种人不能是职业“老司机”和“大忽悠”,只会用嘴巴讲话,不用心,也不会走心,《朗读者》选择的是那种能本色讲故事的人。比如,《朗读者》选择徐静蕾,不仅仅因为她是知名艺人,会表演,而是因为徐静蕾有她自己的故事,且能真情表达她对奶奶的眷念。她朗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调动的不是她的职业能力,而是她的生命情感。徐静蕾讲述她的童年往事,显然不是在表演,她已经卸掉了她的职业面具,让故事和真情自己出来说话,让所有的剧情和细节展示于电视屏幕上。 与《诗词大会》的群众路线不同的是,《朗读者》还是离不开明星路线,特别是前几期《朗读者》,明星的“吸粉”效应甚为显著。在如今的注意力市场,明星注意力“圈地运动”愈演愈烈。打明星牌,走明星路线,可轻松收割粉丝。但《朗读者》对明星的选择和开发,有其独到之处,换句话说,那些花瓶式的明星是把握不住《朗读者》的。董卿作为《朗读者》主持人,她与嘉宾的成功互动,是节目亮点和看点。董卿的表达和穿插,包括她的表情细节,自然妥帖,戏与人生水乳交融;主持人的台词与嘉宾的故事,相得益彰,成就了《朗读者》的独特魅力。 (原题为《可视化的朗读者》) 责任编辑:蒋晨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