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讲座︱从“读”到“写”

 二氧化硅2012 2017-03-22
 
 

 

       引言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为中小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是我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掌握真理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写好文章的素材基础。

那么,如何实现从“读得多”到“写得好”的转化,写作能力怎样在高效阅读的基础上逐渐生成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仅谈一点初浅的看法。

 

从阅读“故事”中学习搭建文本“框架”

 

中小学教材及学生们喜爱的课外读物,大多具有完整的故事性。这是符合儿童和青少年学生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的。明白了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指导学生课内、课外阅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故事性”的认知。

 

记叙文,指导学生熟悉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的脉络。议论文,指导学生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将这一阅读的体会,迁移到写作中来,就是要学会搭建文本的“框架”,懂得不论写作哪种类别的文体,都可以按照“故事性”的要求,搭建完整的结构。

 

写记叙文,把事件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写清楚;写议论文,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明白。

 

其实,不论是好的课内课外读物,还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到一部长篇小说,小到一首五言绝句,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闭合”系统。按照“故事性”比照,就是一般都有开端、发展(包括高潮)和结局;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都有“启承转合”。“起”是起因,事件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指导学生写作,首先要提醒他们注意文章的“完整性”,注意“起承转合”的基本要求。不论是“故事”,还是“结构”,尽量体现得完整和美妙。其次是注意“故事”的“吸引力”。有好的故事,但也不要平铺直叙,而要力求有所“变化”,有所“跌宕”和“起伏”,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者是也。

 

有了“故事”梗概和写作思路,先写什么,再写哪些,最后写什么;如何把人和事、景和情有机、高效结合,调动各种手段为文章的出彩、出色服务。

 

语文教师和家长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构思的时候,或者文章写好之后修改时,开动脑筋多想想,哪一种或者哪几种写法更能让“故事”吸引人,哪几件事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从详略安排上学习写人记事要领

 

举例1:

我们读一读上海作家陈村的《阿城的传说》。其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初识阿城是在杭州的一个会上。他穿着合体的中式棉袄,坐我旁边喝酒,喝黄酒。那晚他有点兴奋,频频与人干杯,一杯杯地喝着,非常豪爽。我问他喝没喝过这东西,他说没有,说像汽水一样好喝。我告诉他黄酒性子慢,也会坑人。阿城还是和人干杯,和为他“改错别字”的《棋王》责任编辑干杯。酒后,众人纷纷离座,阿城走得更加飘逸。走着走着,他双腿半蹲,两手搂着柱子转圈。我以为他又要出什么洋相。后来,他果然出了洋相,人事不省地被李陀和郑万隆抬将上楼,抛在床上第二天见他,已换去中式棉袄,穿着借来的洋装,另有一种派头。他再不喝黄酒。

 

这段文字,故事性、画面感和表现力都很强。写的事情很简单,就是“阿城”第一次喝黄酒,喝醉了,然后再不喝黄酒。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阿城”的个性:豪爽,注重形象。

 

这段文字,描写有详有略。详写阿城喝黄酒的经过,为的突出他的“豪爽”性格;略写他醉后的“洋相”,是要反衬他注重个人形象。“第二天见他,已换去中式棉袄,穿着借来的洋装,另有一种派头。他再不喝黄酒。”短短几句话,留下令人想象和回味的广阔空间。

 

举例2:

阿城的名作《棋王》向来被人喜欢和推崇。我们来看看其中一段。

相关情节是这样的,在“棋王”王一生风尘仆仆到“我”所在的农场看望“我”的时候,“我”所在小组的知青们在山上捕获了一条蛇,“我”把它拿来当做招待王一生的“美食佳肴”。小说写道:

 

我将酱油膏和草酸冲好水,把葱末、姜末和蒜末投进去,叫声:'吃起来!’大家就乒乒乓乓地盛饭,伸筷撕那蛇肉蘸酱,刚入嘴嚼,纷纷嚷鲜

 

阿城的叙述风格很别致,清新飘逸而富有力量。这段话,文字非常简洁,知青们陪着“我”的朋友王一生吃蛇肉的场面却如在眼前、历历在目。阿城的厉害,就在于他能够用特别简练却有表现力的文字,把一般人需要浓墨重彩才能写出其中“味道”的场景写得活灵活现,令人难忘。

 

大家伙的“迫不及待”,蛇肉的“鲜香美味”,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知青生活的艰苦、寡淡与贫乏,异常鲜明地扑面而来,“冲击”着我们。尤其是作者阿城对蛇肉美味的描写,是“略写”,也运用了“侧面描写”。“大家…刚入嘴嚼,纷纷嚷鲜。”省却多少笔墨,效果却非常到位。可以说,“纷纷嚷鲜”一句,胜过万语千言。


需要注意的是:详写与略写是相对而言的。详写的,一定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事件价值意义的部分;略写的,是文章结构要求需要写到、又不能过于“喧宾夺主”的。中小学生学写作、文学爱好者创作文学作品,详写与略写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需要认真揣摩、学习,领会、运用。


从前人经验里学习写作技巧

 

举例1:

梁实秋在《记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说到了他青年时期遇到的一位国文教师徐锦澄。文中讲到徐先生教给他许多作文的技巧:

 

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这是梁实秋的老师徐锦澄先生关于作文教学的个人心得,它对梁实秋的写作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今,细细想来,确实很有道理,对今天的中小学生写作文和文学爱好者的写作也很有指导意义。


受此启发,我在业余文学创作中,特别注意行文不用过多的“虚字”。那些可有可无的“虚字”,坚决不用。不仅节省了篇幅,而且效果可能更佳。

 

举例2:

陈建功《在汪曾祺家里抢画》一文中,讲到他曾向汪曾祺请教作品“语言节奏”的问题:

 

我问过他:“您作品的语言节奏怎么拿捏得那么好?”他笑道:“别无它法,多读而已。我曾把晚明小品熟读于心,读到最后,内容可能都忘记了,节奏倒留在潜意识里了。写文章写到某处,多一字必删,少一字则必补,不然永远觉得系错了扣子,一天过不舒坦……”短短数语,即令我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文章的节奏和韵律,是文章写作更高层次的技巧。文章的节奏把握得好,这是很需要功力的。按照汪曾祺先生的说法,他的文章节奏拿捏得好,就是因为读得多,那些读过的好文章的和谐节奏留在了他的潜意识里,成为了他的一种写作自觉。这就告诉我们,多读,多悟,多写,多修改,实乃写好文章的重要途径和不二法门。


 

        结语

   

        从阅读中学习写作,关键一点是要做到高效的、有价值的阅读。要用心留意文本传递及蕴含的完整信息。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表面的故事情节——“表层信息”,更要用心捕捉文字背后隐含的言外之旨——“深层意味”。

        将阅读的心得和感悟转化成为写作的路径和营养,是一个相对缓慢而又艰难的过程。需要用心,细心和恒心,只要坚持下来,读中悟,写中练,从“读”到“写”——能力的转化与生成是可以逐步习得和培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