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花诗谜》作者浅考(修订稿)

 山居阁 2017-03-22


《梅花诗谜》作者浅考 

文‖陈楠

《梅花诗谜》又名《咏梅百首》,传为清代吴让之作。《中华谜书集成》未载。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飏,字熙载,五十后以字行,自称让翁,又号晚敩居士,江苏仪征人,晚年居扬州石牌楼观音庵。他早年师从包世臣,工书善画,印章能自成面目,又精于金石考证,著有《匏瓜室词》、《通鉴地理今释稿》、《晋铜鼓斋印存》、《师慎轩印谱》等,是位诗、书、画、印皆擅的全才艺术家。

咸丰三年(1853)2月,太平军林凤祥攻破扬州,吴让之避乱逃寓邵伯,当年冬移住泰州。同治三年(1864)新春,66岁的吴让之馆于海陵(今泰州)陈守吾家中,其斋中有老梅一株,铁干虬枝,疏影横斜。让翁终日与老梅作伴,乘兴而咏《梅花》绝句一百首。这百首绝句明咏梅花,暗中各隐一物,乃是一组灯谜诗。这《咏梅百首》于当年石印刊行,让翁写了《小序》。可惜该书存世较少,到了光绪年间,已是凤毛麟角。


吴让之《梅花诗谜》钞本书影

扬州谜家孔剑秋(1871~1932)的《心向往斋谜话》中,有两段关于“咏梅花诗百首”的记载:

真州吴让之先生,为书画大方家。有咏梅花诗百首,每首隐一物品,不知何人手录,亦包安吴之一派。此书即在谜稿中已属希世之珍,吾师马伯老于归道山前数日,检以赐余,并嘱宝而藏之。时欲钞一副本,因循未果。后为刘君舜臣携去,久假不归,云称为人窃去。但妙手空空儿,并未攫取他物,是亦疑窦也。前人谓:借人书,一痴;还人书,一痴。余之借书于刘,真是痴绝,若刘之借而不还,犹觉痴中又黠也。

其稿为刘君舜臣遗失,余心不能无憾。既而刘有悔心,向敝麓中翻寻殆遍,始检得其抄本,仅有八十五首。余嘉刘之重视名誉,虽不能望原璧归赵,前嫌于以冰释矣。

扬州谜家马伯梁(1847~1919),也是冶春后社的诗人,他早年经营古董业,酷嗜风雅,曾不惜重金,搜藏清代名家诗集,朝夕诵读。马伯梁曾藏有《咏梅百首》一卷,其中字体为“包安吴之一派”,当为吴让之手迹。1919年2月21日,马伯梁于困境中病逝,临终前将此稿托付孔剑秋,嘱其珍藏。孔当时欲钞一副本未果,后被社友刘某借去,为人所窃。刘有悔心,向敝麓中翻寻殆遍,始检得其抄本,仅存85首,《心向往斋谜话》选录了10首。

然而,天不泯斯文,早在1917年,北京谜家张郁庭就将《梅花诗谜》在《欧战实报》(周刊)的《文苑》上分10期介绍给读者。《小琅嬛仙馆谜话》作者韩振轩和《灵箫阁谜话》作者谢云声(1900~1967)都读过此周刊,他们采录了其中一部分,记入各自的谜话中。民国藏书家林集虚也曾把吴熙载《梅花诗谜》收入他的《藜照庐丛书》。但因《欧战实报》与《藜照庐丛书》刊本传世不多,故许多人认为《梅花诗谜》全本已经不存。


1917年《欧战实报》周刊载《梅花诗谜语》影

武汉谜家胡啸风在1935年发行于武汉的《文虎周刊》上也逐期披露《梅花诗谜》,所据版本不明。惜乎,经过回禄之劫,《文虎周刊》遗失不全,现仅可录得《诗谜》80首。上海谜家江更生见到后认为“即非全豹,已足珍贵”,于是逐字抄录,于2000年辑入《中华谜海》。

《梅花诗谜》堪称是谜中的精品,孔剑秋赞之曰“语妙双关,言中有物,此才岂可以斗石计耶?!”江更生则用清人张潮称赞毛际可《灯谜诗》语来赞誉其“即作绝句观,亦是佳构,矧属灯谜乎?”。

本篇将江更生《中华谜海》所录80首,和笔者所能见到的部分《欧战实报》周刊与《小琅嬛仙馆谜话》、《灵箫阁谜话》、《心向往斋谜话》以及《文虎》1931年2卷16期互相参照、校对,辑得的其馀20首合并,以成完璧。
关于本书的作者,目前另有一说。

2013年嘉德拍卖会上出现一件古籍善本,名为“焦轼应撰《梅花诗谜》(不分卷)”,刊刻年代为“嘉庆元年”。拍卖公司出示的该书照片一幅,其图显示“《梅花诗谜》甘泉焦轼应瞻氏著,男汝成校字”,所载三首(第三首缺末句)诗谜,与吴让之现存之作高度雷同。因该书最终以11500元成交,被人收藏,该书全部内容是否与吴作完全相同,不得而知。因此有人根据这件藏品的图片提出,《梅花诗谜》的作者不是吴让之而是焦轼。

据焦循(1763~1820)《北湖小志》载,其族人焦轼的确著有《梅花百韵诗》,每首隐一物,一时传诵。李斗(1749~1817)《扬州画舫录》中亦有记载:

焦熹,字效朱,江都人,居黄珏桥。侄继轼,字熊符,亦工书。善为谜诗,有《梅花百韵诗》,每首隐一物,一时传之。

李斗说的这位“继轼”,应该是焦轼。其父名焦憬,字逢庚,号醒斋,焦轼乃其次子。

焦轼(嘉德拍卖会作“焦轼应”误),字应瞻,一字凭轩,又号熊符,县学生,工诗古文辞,善雅谑,书法入欧、颜之室,擘窠大字,挥笔立成,纵横皆如铸铁,长于六书,一依许氏《说文》。焦循尝从其学诗,并为其编诗文集《凭轩遗笔》2卷。焦循称赞“《梅花诗谜百首》每首隐一物,两面逼肖,奇作也。”

从以上的记载来看,焦轼《梅花百韵诗》名气不小,完成时间应该早于《北湖小志》和《扬州画舫录》。而《扬州画舫录》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十二月,《北湖小志》最初的刻本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嘉德拍卖会的这本《梅花诗谜》是“嘉庆元年”(1796)刊本,出版时间在《扬州画舫录》之后《北湖小志》之前。


焦轼《梅花诗谜》嘉庆元年(1796年)刻本书影

回过头来再读吴熙载篇前《小引》,发现其中还有值得研究之处。首先是“馆于陈氏斋中,终日与老梅作伴,乘兴而咏。”一句,其中的“咏”字,释义是“唱”,即声调抑扬地念,不一定非创作诗篇不可。另外“还忆花前旧句、昔传儿辈”等句,也透露出《咏梅百首》已有成篇。最关键的是吴让之《小序》后的“著录”二字,是“记述收录”之意,不能一定理解为“创作”。笔者将这个问题请教了扬州文史专家顾一平和祝竹二位老先生。他们长期从事扬州地方文化的研究,祝竹先生还著有《吴让之年表》。他们也觉得《咏梅百首》的原作者或许应是焦轼。

笔者认为,焦轼生活的年代虽稍早于吴让之,但吴让之与焦循这一代人颇多交往,常参加阮元(1764~1849)、梁章钜(1775~1849)等人的诗文活动,他不至于去抄袭几十年前扬州人“一时传之”的成名之作。焦轼的《梅花百韵诗》吴让之是读过的,他受到梅花诗的感染,将前辈的作品介绍给读者,自己加了《小序》,石印刊行。至于书中因何未提及焦轼,这是古人的习惯。例如,扬州著名医学家滑寿的孙子滑浩,著有《野菜谱》一卷,其实原作者是高邮的散曲家王磐。

竹西后社谜家马伯梁是古董商出生,所藏前人诗集甚夥,对于版本应有相当的辨识能力。将《梅花诗谜》刊入《藜照庐丛书》林集虚更是一位版本行家,黄裳称其为“老书贾”。他爱好古籍,经营书店,同时搜藏图书,能辨别版本之真伪。他们二位所见的《梅花诗谜》是“包安吴之一派”的手迹。

其实本书意在保留地方谜学文献,无论焦轼还是吴让之,皆是扬州乡邦先贤。让更多的人了解《梅花诗谜》才是本书真正的目的。

诗谜所隐之物,有些名称今天的读者已不熟悉,故略加注释,以方便读者理解诗中的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