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最新纪录片 : 成为沃伦·巴菲特

 心静如水D 2017-03-22


在HBO新制作的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的片尾曲中,巴菲特用沙哑的嗓音不太协调地着唱《飞越彩虹》。


这个场景呼应了片子刚开始时,巴菲特的女儿苏茜说自己很喜欢这首歌,因为父亲在她小时候经常唱这首歌给她听。


虽然对于一部记录了全球最著名投资人生活的影片来说,这种结尾似乎有些古怪,但事实上这一安排非常到位。


这部纪录片得到了巴菲特及其家庭的大力配合,展示了巴菲特身为商人和投资者的一面。不过,它的真正主题是巴菲特本人更鲜活的一面,以及他和自己最爱的人之间复杂又纠结的关系。



影片依然为我们讲述了巴菲特经商生涯的伟大成就。


这里有他早期的创业尝试——挨家挨户卖苏打水和口香糖,一天送500份报纸——他对数字的热爱以及从小就有的对股市的兴趣。


巴菲特在纪录片了讲述了他如何找到价值投资之父本-格雷厄姆,并从他那里学到了“捡雪茄屁股”的价值投资方法——有些企业虽快要倒闭但仍市值依然是被低估的,因而仍能从其身上赚钱,(就像你发现一个雪茄屁股,还能抽最后一口一样)。


影片里还清楚讲述了他和查理-芒格的合作历程。芒格帮助巴菲特从以便宜的价格购买经营不善的企业,转向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优秀蓝筹公司的股票——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可口可乐公司。


这一投资观念转变也成了巴菲特积累巨额财富的基础。


但《成为巴菲特》远非简单的大师传记。影片里更有趣的地方在于对巴菲特私人生活的探究,尤其是他与第一任妻子苏珊的关系。人际关系不是巴菲特能轻松驾驭的事情。



片中,他坦言“我对现实世界不是很开窍”,同样他对情感世界也不是很了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巴菲特在社交方面像个笨拙的孩子(他把自己日后的成功归功于年轻时听了人际关系大事戴尔-卡耐基的公共演讲课程)


可以说,这部纪录片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认为金融问题“很简单”而人才是“最难懂”的大师形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巴菲特理智内向的性格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但从纪录片来看,巴菲特的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可能增强了他性格中的这一面。他的父亲为人亲切且富有感召力。


巴菲特至今仍把父亲的肖像悬挂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办公室的墙上,“我收到最好的礼物,就是有这样的一位父亲。”


但才华横溢且雄心勃勃的母亲则是另一风格。她被慢性头痛困扰,据巴菲特回忆,“她犯病时会大喊大叫,你根本不想呆在她身边。”巴菲特的姐姐多丽丝要更率真一些,直言自己曾被母亲“吓坏了”。


在她的记忆里,“早晨醒来后要听一下妈妈的声音。通过她的声音来判断接下来的一天是好还是糟。”


很有可能,巴菲特在情感上的保守在某种程度上与家里的混乱有关。



多年以来,巴菲特一直在摆脱自己的内向。在这部纪录片里的他努力尝试、虽然笨拙但最终成功地向全世界敞开心扉并不断接受更多的事物。


巴菲特把这种尝试几乎全部归功给第一任妻子:“我是一个不平衡的人,她把我重新摆正。”


苏珊在1977年离开奥马哈,但两人的关系仍很亲密。苏珊撮合了巴菲特和阿斯特丽德?蒙克斯。---在苏珊去世后,巴菲特与后者结婚。


从某种意义来说,苏珊才是这部纪录片的真正主人公——她一直是推动巴菲特成长为一个真正男人的力量。


她带动巴菲特关注公民权利和女权,推着他成为公众人物,鼓励他在自己有生之年把更多钱捐赠出去。


凭借对复利的热爱,巴菲特累计了大量财富,并希望在自己去世之后把钱捐出去。


-END-



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一个人的作用十分巨大,巴菲特也不例外,但幸运的是,巴菲特遇到了人际关系大事戴尔-卡耐基,遇到了他的妻子苏珊,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人生是需要际遇的,所以,请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让自己成功快乐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