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也门与北也门

 宛平2008 2017-03-22
也门,阿拉伯半岛南端的国家,扼守着世界上最繁忙的海道-曼德海峡。面积529,970平方公里,人口2623万。伊斯兰教为国教,逊尼派约占穆斯林人口的65%,什叶派约占35%。逊尼派穆斯林主要奉行沙斐仪教法学派,但奉行马立克和罕百里教法的信徒也不在少数。什叶派穆斯林中多属于宰德派,也有部分十二伊玛目派和伊斯玛仪派的信仰者。(备注:逊尼派强调穆斯林社团的历史传统,重视《古兰经》及圣训的宗教权威。这些穆斯林大约在10世纪下半叶自称为“遵奉逊奈的人们”,以区别于其他少数派。逊尼派穆斯林认为首四任哈里发都是穆罕默德的正统继任人,穆罕默德在逝世之前并没有建立继任的制度或指定任何继承人,继任的阿布·伯克尔是麦地那的领袖选举出来的。他们相信哈里发应该由最合资格的人出任,而不是世袭。什叶派相信穆罕默德指定了他的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作为他的继承人,并认为只有阿里的一些后裔才能够成为伊玛目(穆斯林的领袖),因此他们认为阿里是第一位伊玛目,拒绝承认在阿里之前的三位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奥斯曼·本·阿凡及欧麦尔·本·赫塔卜的合法性。)
南也门与北也门

也门在1990年以前是两个国家,分别为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北也门)和南也门人民共和国。北也门首都萨那,面积19.5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多万,什叶派占56%、逊尼派占44%。南也门首都亚丁,面积33.3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400万,逊尼派则占到90%、什叶派只有10%。
南也门和北也门曾为一个国家,由于殖民势力的侵入分裂为两个国家。类似这样的国家很多,比如南越和北越以北纬17度为分界线,南韩和北朝鲜以北纬38度为分界线。不过除了南韩和北朝鲜仍对立之外,其他国家已完成了统一。南也门和北也门虽然实现了统一,但并不像东德和西德那样推倒柏林墙实现的非暴力的统一,南也门和北也门也是经过了近二十年的边境冲突。虽然两国实现了统一,统一之后的第四年南北就爆发为期2个月的内战,最终北也门取得了胜利维护了统一。进入21世纪,也门再次陷入内乱无政府状态。什叶派反政府武装(胡塞武装组织)攻占首都萨那与政府军对抗,包括亚丁在内的南也门四省已表示,他们将挑战来自首都萨那的军事命令,拒绝胡塞武装的指挥。南也门部分地区则为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的势力范围。同时教派战乱冲突加剧,伊朗支持的什叶派胡赛武装攻下总统府,同时逊尼派激进基地组织也趁机扩大地盘控制石油产区,政府军则相机反攻,整个也门陷入三支军力大混战,平民死伤惨重。2015年3月底起,沙特阿拉伯和埃及为主要力量下集结了十余国逊尼派联军,开始攻击胡赛武装夺回总统府和附近区域,战乱中多国撤侨。
北也门历史
公元前900一300年间,在也门这块土地上曾先后兴起过3个国家:马因国、赛博邑国、希木叶尔国。
马因国。该国建在焦夫地区,首都盖尔诺(今有马因遗址),大城市伯拉基什是个重要的宗教中心。该国从公元前8世纪延续至公元前135年。
      赛伯邑国(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115年)。该国始建于赛伯邑一带,后几乎扩张到整个半岛南部。起初,首都定于西尔瓦哈(又译萨巴),公元前610年迁至马里卜,统治中心随之迁移。马里卜在历史上以其大坝而驰名。
      希木叶尔国(其第一王国建于公元前115年,第二王国建于公元300年)。首都是采法尔(在也门)。该国兼并了马因国和赛伯邑国,成为也门最强大的国家,公元6世纪中叶,马里卜大坝彻底倒塌,此国灭亡。
       公元4世纪,埃塞俄比亚人曾一度占领也门。
公元5世纪,犹太教传入也门。
公元6世纪,萨珊人和拜占廷人曾争夺也门。基督教徒埃塞俄比亚人(来自阿克苏姆王国)来到这里,于公元525年占领也门,以援助在纳季兰遭受迫害的基督徒。后来萨珊人赶走了埃塞俄比亚人,于575年占领并统治也门,并最终将也门伊斯兰化,成为新的伊斯兰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伊斯兰教进入也门是在使者时期,从那时候起,也门成了这个庞大的政治实体的一部分,并与其命运息息相关。当阿拔斯王朝日趋衰落之时,也门也出现了一些独立的小国,而也门自然地理上的割裂状态又对分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也门社会基础的各部落之间的派系矛盾日益加深。例如宰德教派,占据了北部山区,而苏莱曼派的首领则以提哈吗北部为领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建立在血亲关系之上的宗派。在高原地带,纯也门血统的人(或称盖哈坦人)联合起来反对波斯人支持的基雅德派,或反对埃塞俄比亚人支持的乃贾赫派。在也门,曾出现了一些小王朝,概括如下:基雅德王朝(公元818—1019年)。该朝在萨那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后来,逐渐衰落,内乱四起,宰德派夺取了政权。宰德教长国。创始人是哈迪教长(893—911年)。宰德教派早在建国30年前就产生了,并把萨达作为教派的中心或首都。该派是什叶派的一支,是什叶派中最接近逊尼派的派系,信徒遍布整个也门,但从未能统治整个也门。该派曾饱受奥斯曼帝国占领之苦。直至1962年,宰德派还存在着。苏莱哈王朝(1048一1138年)。苏莱哈王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王朝。早在905—915年,苏莱哈作为教派就曾与阿巴斯王朝盖拉米塔派发生过战争。在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穆斯坦塞尔时期(1036—1094年),归附法蒂玛王朝,从而巩固了伊斯梅尔教派的势力。苏莱哈王朝曾力图统一也门。同时,由于该朝的归附,使也门从原来归附阿拔斯王朝(巴格达),转向了法蒂玛王朝(开罗)。但是苏莱哈人在政治上统一红海的意图是由阿尤比王朝实现的。阿尤比王朝(1174—1229年)。国王萨拉丁曾派其兄弟图兰沙到也门去,建立了占据也门大部分的阿尤比国。
拉苏里王朝(1429—1454年)。建立在阿尤比王朝的废墟上,并建立了与之相同的政治制度。在鼎盛时期曾统一也门大部地区,并与东至中国的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
塔希尔王朝(1454一1517年)。与阿尤比王朝和拉苏里王朝一样是个逊尼派的王朝。该王朝是诸王朝中最后一个,兴起于拉赫季和亚丁等地,试图统一整个也门。但也门仍处在被北部山区的宰德派教长和塔希尔人分割的状态,直至阿米尔·本·阿卜杜勒·瓦哈卜时期。瓦哈卜(1429—1517年)获得很大成功,使也门归为一统。这一时期,亚丁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

16世纪初期,葡萄牙人开始向这一地区殖民渗透,从而打破了这一地区政治和商业的平衡。葡萄牙人几乎全部控制了来自印度及其以东地区的香料和佐料的贸易,使这些商品经好望角直抵欧洲。葡萄牙人为了进行殖民统治,把印度果阿作为海上政治军事基地,并占领了阿曼湾和阿拉伯湾诸城市。但他们在占领红海入海口时,遭到了失败。马木路克苏丹古尔(1501—1517年)曾想在印度洋上反击葡萄牙人,但他未能阻挡住来自印度洋上的贸易方面的危险。塔希尔王朝苏丹阿米尔·本·阿卜杜勒·瓦哈卜忙于内战,直到1507年才注意到葡萄牙人的危险性。阿米尔准备发动海上攻势,然而对葡萄人来说“也门已成了垂手可得的猎物。”在葡萄牙人的进攻面前,阿米尔终于未能守住自己的海岸线。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在赛利姆一世的领导下,正在向马木路克诸国发起进攻,1517年获胜,灭马木路克王朝。由此,反对葡萄牙人的重任落到了奥斯曼帝国的肩上。塔希尔王朝也于1517年被马木路克灭掉,苏丹阿米尔死于马木路克人之手。

当赛利姆一世消灭了马木路克王朝后,马木路克王亚历山大决定投靠新政,于是在萨那宣布归顺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在海上反对葡萄牙人的战事不断,在陆上,为了巩固在也门的统治,与当地势力主要是宰德派的战斗也未停止过。在1517—1538年间,奥斯曼人占领了红海沿岸地区,其中心是札比德,而也门内陆则处在宰德教长的控制之下。
由于也门在战略上和贸易上的重要性,奥斯曼苏丹苏莱曼·卡努尼(1520—1566年)一心想把也门并入奥斯曼帝国,遂于1538年派兵加强在也门的兵力。1555年,伊兹达梅尔帕夏总督发动军事行动,完成了对也门海岸和山区的占领。但是,由于宰德派和其他各派不断发动反奥战争,奥斯曼中央政权软弱无力,特别是苏莱曼去世以后,在1556至1568年间,其统治几乎土崩瓦解,不得不退回至红海沿岸。1569至l571年,奥斯曼帝国再次发动对也门的战争,并恢复其统治(157l—1597年)。但是,也门的反抗也从未停止。1597年,宰德派卡西姆教长(1592一1620)奋起反抗奥斯曼人,战争延续数年,直至1635年奥斯曼人离开也门,宰德派才恢复了对国家的统治。
由于奥斯曼人在也门的统治从未稳定过,所以首都在萨那、札比德和塔兹之间移来移去。宰德派虽然遭到奥斯曼人和其他派别的打击,但一直有着牢固的根基,因此,该派终于在1635年赶走了奥斯曼人,控制了也门,然而其统治时间不长。
奥斯曼人离开也门后至1818年,也门处在独立状态,但内战烽火连绵不绝。1818年至1840年,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军队占领了也门。1849年,奥斯曼人的管辖区收缩至荷台达周围一带。1872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再度占领也门,实施其统治,1892年,宰德派又一次发动了反对奥斯曼占领的革命。1911年在伊斯兰教什叶派教长叶海亚(1904一1948年)领导下向奥斯曼军队发起猛烈进攻,之后,双方在达昂签订停战协定,也门从奥斯曼脱离建立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但奥斯曼人直至1918年才与协约国签订了穆德罗斯协定,最终撤离也门。
   教长叶海亚统治时期,也门与世隔绝,仿佛被一块厚厚的面纱所遮盖。若说其保守,不如说其反动更为恰当。叶海亚用铁拳统治着这个国家,毫不重视社会卫生、教育、经济等事业的发展,而把全部精力投入部落纷争之中,从中渔利,巩固其统治。同时,叶海亚教长很聪明,他拼命地强
化他自己而不是他的国家在外部世界的地位。1930年,他与伊拉克签订一项条约。这是也门与阿拉伯国家签订的第一项条约,也是一个只含三项条款的奇怪之约。条约旨在使伊拉克承认也门(承认叶海亚的统治),同时强调两国牢固的友谊和长期和平等。叶海亚曾怂恿沙特阿西尔地方长官反叛沙特王国,结果以沙特取消阿西尔行政区而结束。1934年在也门和沙特的这次战争之后,教长叶海亚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签署了塔伊夫条约。条约十分详细,涉及也门北部边界、部落以及两国外交关系等问题。至于与非阿拉伯国家,叶海亚于1935年与埃塞俄比亚签订条约,这项条约首先是项睦邻友好条约。叶海亚与外国签订条约,目的在于使其承认也门的独立和他自身的权力,协调也门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也门曾先后与意大利(1926年)、苏联(1928年)、荷兰(1933年)、英国(1934年)、法国(1936年)、比利时(1936年)等国签订条约。这些条约中有两项是值得特别注意的:与苏联的条约,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俄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与英国的条约,其目的在于结束教长叶海亚为收回亚丁这块英国保护地而与英国产生的长期分歧。
 
也门公众对叶海亚的统治、政权的腐败、闭关锁国十分不满。1948年爆发了革命,杀死了叶海亚,其子教长艾哈迈德(1948—1962年)继位。应该指出的是艾哈迈德重新提出收回南也门的要求,并于1955—1958年与英国多次谈判。此间还与南也门发生过多次边境冲突,但未取得任何成果。1958年,埃及、叙利亚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同年,教长艾哈迈德希望在反抗英国的斗争中得到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的援助,因此加入了阿联。但是,埃叙两国于1961年秋发生了分裂,阿联于1961年末解体。
在教长艾哈迈德在位期间,反对他的斗争此起彼伏。1961年的革命虽然未能推翻他,但是可能由于受伤,第二年他就去世了。他的继任人是教长巴德尔,1962年的革命又推翻了巴德尔。同年9月26日,宣布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成立。动乱并没有因此而平息,也门又开始了长达7年(1962—1969年)的内战。埃及支持共和派,而王室派则得到沙特的支持。共和派占据着也门大部,王室派只占据北部山区一小部分地区。战争初期,埃及派出了4万大军,后来增至6万。最后,埃及与沙特达成停战协定,两国均从也门撤出军队,共和国得到巩固。1967年6月战争对此有所影响。1970年,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与沙特王国签订协定,最终解决了两国间的问题。
        

1969年,北也门与西德签订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条约,1970年内战结束后,制定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宪法》;1971年举行了总统大选,伴之而来的是国家行政管理上的进步。

北也门的政治一方面带有部落斗争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有一批有识之士渴望加强中央政权,以加速国家的发展,实现现代化。1972年,两个也门爆发短暂军事冲突,后在众多阿拉伯国家调停,并签订了与南也门统一协定之后,全国以埃里亚尼主席为代表的主张对南也门实行温和政策一方,和以总理哈吉里为代表的强烈反对南也门马克思主义领导人的另一方爆发了冲突。后者得到各部落和北也门议会议长阿赫马尔长老的支持。危机的结果是1974年军人政变上台,由军官组成最高指挥委员会行使权力,废除了宪法,解散了议会,禁止政党活动。

新的军政府领导人为了在强大而富有的邻国沙特阿拉伯面前巩固自己的独立,试图进行一些改革,与南也门重新对话,多方争取外援。但是,1977年哈姆迪总统遇刺终止了这项雄心勃勃的政策。

1978年2月,继任总统加什米总统组成了新的议会,议会中部落首领和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占多数。1978年6月24日加什米总统也遭暗杀。萨那指控南也门总统鲁巴伊是暗杀阴谋的幕后策划人。这一事件以及对南也门的指控,致使南也门统治阶层发生分歧。两国关系再度紧张,边界事端时有发生,直至1979年2月斗争公开化,双方七年后再次大规模交火。这一斗争一直延续到北也门新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和南也门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在科威特会晤,达成一致意见,重新执行旨在通过各种步骤恢复两国统一的1972年协定。

1980年代,北也门取得了不少成就,并在为北也门人民奠定民主基础方面实现了稳步的跃进。国家依靠对话作为统治手段和施政方法。积极的对话在生活诸领域的建设中起着作用,使北也门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所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进步:马里卜省建成了第一座炼油厂,日处理原油10000桶,满足了北也门需求量的20%。重建位于马里卜省的历史上著名的马里卜大坝,使农田灌溉面积从1970年的2201公顷增加到1985年的6520公顷,这是北也门实现粮食自给的重大步骤。1986年,国家为扎马尔省遭受地震灾害的人民提供了必要的设施,如学校、医院、清真寺,还分配给他们住房。建立了萨那大学和多所院校、医院、健康中心、电站;铺设了现代化的公路交通网;还确定了一批振兴农业、工业、其它服务行业的发展项目。

1990年,由于苏联停止经济援助,南也门出现财政危机,国库枯竭,遂向北也门主动提出尽快统一也门的建议。同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与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统一,成立也门共和国。

 
 
南也门历史
也门原为阿拉伯帝国一部分。
1799年,英国殖民者仰仗其船坚炮利占领了扼守红海入口处的丕林岛;1839年,又诉诸武力占领了它觊觎已久的欧洲通往东方的交通枢纽以及连接红海与印度洋的繁荣的中继贸易港亚丁。在70至80年代,英国势力以亚丁为中心,不断向阿拉伯半岛整个南海岸辐射,它采用恩威兼施的手段诱惑当地大大小小的25个素丹国和酋长国同它签订了各种“保护条约”。这些条约的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其主要条款是,未经英国预先批准,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它们的土地出租和转让给任何人,也不能接受任何国家和政府委派的代理人和代表,不同他国进行外交谈判,不确立外交关系等;英国则依约向它们提供援助,并建立“同盟关系”,使它们免受外来的“侵略”③。在此基础上,南阿拉伯分别建立了所谓的“东亚丁保护地”和“西亚丁保护地”。其结果,东、西亚丁保护地从此便摆脱了长期以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对它们的控制和影响,同时这也意味着英国对上述地区宗主国与“保护关系”的确立。实际上,这也就成为导致南北也门分裂的开端。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终于从也门撤走了它的全部军队,也门宣告独立,同时建立穆塔瓦基利亚王国,从而成为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阿拉伯国家。1934年,北也门和沙特阿拉伯发生战争,北也门在战争中败北。英国趁火打劫,胁迫也门同它签订了所谓《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重新将也门分割为三部分,即叶海亚统治下的穆塔瓦基利亚王国;隶属于英国的亚丁及其东、西保护地;季赞、纳季兰和阿西尔地区归入沙特王国的版图。至此,形成了南、北也门疆界的定势。
1959年-1963年间,英国又把亚丁保护地13国和亚丁殖民地组成“南阿拉伯联邦”,亚丁保护地其余部分改称“南阿拉伯保护地”,遭到也门人民反对。

在苏联支持下,1963年7月,南也门的民族主义者结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阵线,即民族解放阵线。阵线从1963年10月14日起,依靠农村作为基地,与英国占领者展开了武装斗争。

1966年初,被占领的南也门解放阵线宣告成立,这个阵线与民族解放阵线相反,主要依靠西方支持的政党和工会活动。

两个阵线之间随后爆发了内战,1967年民族解放阵线获胜,掌握政权。同年10月,英国撤军。

1967年11月30日南也门独立,称“南也门人民共和国”。

被占领的南也门解放阵线的领袖人物逃往埃及和北也门避难。一些亲英的酋长和苏丹则逃往沙特阿拉伯。

阵线执政头两年,严重的危机就笼罩着阵线内部:以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和萨勒姆·鲁巴伊·阿里为首的亲苏派于1969年11月开除了以总统卡坦·沙比为首的中间派。

逃往沙特阿拉伯和北也门的避难者也进行了多次反攻南也门,推翻当地共产主义政权的尝试,但未获成功。

1970年11月30日南也门人民共和国改国号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鲁巴伊同时宣布暂停同北也门的统一进程。

1976年与沙特阿拉伯结束敌对状态并建交后,南也门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鲁巴伊主张与邻近的阿拉伯国家合作,打破外交孤立状态,对已在国内开始推行的社会主义日渐不热心。他的对手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在苏联支持下,于1978年6月24日策划北也门加什米总统被暗杀事件,嫁祸鲁巴伊。

萨那政府对南也门领导人提出指控,从而使南也门执政党内部分歧公开化。同年6月26日,经过亚丁街头的短促又血腥的交战,伊斯梅尔获胜上台,鲁巴伊被捕后遇害。

1978年11月,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新党,即也门社会党成立,伊斯梅尔同时任该党的总书记(最高领导人)和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职务,建立一党专政。

1980年4月21日,苏联支持阿里·纳赛尔·穆罕默德取代不受欢迎的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尔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

1983年,南也门与阿曼结束了两国间长达15年之久的敌对状态。

1986年1月13日,也门社会党政治局正在开会时,阿里·纳赛尔的追随者冲进政治局办公室,手持冲锋枪向强硬派委员扫射,当场打死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安塔尔等人,伊斯梅尔也在当天的冲突中中弹身亡,南也门内战爆发。

同年1月24日,内战结束,强硬派取得斗争的胜利。阿里·纳赛尔逃亡北也门,海达尔·阿布·巴克尔·阿塔斯接任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1990年5月22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布统一,宣布成立也门共和国。

 

也门内战

1994年,也门北南两方领导人在促进国家统一等问题上矛盾激化,5月21日,正值南北也门统一四周年前夕,也门南方领导人比德通过亚丁电台、电视台发表《告人民书》,宣布南方脱离也门共和国,成立“也门民主共和国”。这意味着南北也门统一局面寿终正寝,国家再次出现分裂,内战随即爆发。

同年7月,内战结束,也门社会党领导的南方军队失败,也门社会党主要领导人逃亡国外,北也门灭南也门,也门恢复统一。

1999年,也门总统选举举行,由原北也门总统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当选。2006年9月20日,也门总统选举举行。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当选连任。2007年3月31日,总统萨利赫任命阿里·穆罕默德·穆贾瓦尔为政府总理。当地分离主义及恐怖主义盛行,造成恐怖袭击事件频传。

2011年1月23日,伴随着阿拉伯之春浪潮,也门首都数千人参加抗议活动,反对日前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理由是萨利赫有可能成为终身总统。这项宪法修正案,取消总统只能担任2个任期、每个任期7年的条款,将总统任期改为5年,且总统有权提名自己无限期连任。

2011年11月23日,萨利赫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王宫签署由海合会和联合国斡旋下达成的协议辞去总统之职。12月7日,南也门军官出身的副总统阿卜杜·拉布·曼苏尔·哈迪发布国令宣布成立过渡性的由34位部长组成的民族团结政府。执政的全国人民大会党与反对党平分这34个职位:国防部、外交部、石油和矿业部,通讯和资讯技术部,宗教基金和宗教指导部等部长由全国人民大会党成员担任;内政部、财政部、国际计划和合作部、司法部、新闻部等部长由反对党联盟的成员担任。

2015年1月20日政府军与胡塞武装组织再爆发冲突,1月22日叛军挟持的也门总统哈迪宣布辞职,但该国议会拒绝了其递交的辞呈。也门议会23日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如何应对政治后果。2月21日,哈迪逃离首都萨那,前往原南也门的首都亚丁,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纷纷将使馆迁至亚丁,以表示对哈迪的支持。3月26日,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多国联军发起果断风暴行动,针对胡塞武装目标的持续空袭开始。

外界普遍担忧,这个贫困阿拉伯国家将会再陷三分局面,停战无期。也门至少将再分裂为三:胡塞武装势力以北方为大本营;而包括亚丁在内的南也门四省已表示,他们将挑战来自首都萨那的军事命令,拒绝胡塞武装的指挥。在胡塞武装崛起前,势力强大的南也门已要求自治,或是重返1990年和北也门合并组成也门共和国之前的独立地位。而南也门部分地区则为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的势力范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