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江糖厂——内江人的'专属记忆'

 虎丘山 2017-03-22

1956年,我国“一五”工业重点项目之一的内江糖厂建成开榨。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现代化糖厂。内江工业经济总量较长时期居四川第三位,号称“内老三”,糖业即是重要支撑。

六十年光阴转瞬即逝,曾经火热的内江糖厂已时过境迁,应运而生的企业文化也日渐沉寂,但是,内江糖厂对内江经济的贡献以及伴生的企业文化,不会被内江历史遗忘……


如火如荼的建设 


  近日,记者驱车沿321国道行至邻近椑木镇的沱江边,拐入一段坑洼、冷清的“三合土”公路,向原内江糖厂驶去。车上,88岁的李果青与78岁的冷皓明两位老人不禁感慨:“当年,这可是一条高等级公路。每到开榨季节,从早到晚,运甘蔗进来与送白糖出去的大卡车都是排队进出……”


工人俱乐部


  进入厂区,可见成片的红砖、红瓦厂房,车间大门紧闭,铁门、铁链、铁锁锈迹斑斑。在李果青的青年时代,曾目睹这些建筑落成、榨糖机械“三班倒”的火热场面。眼下情景,让他不停叹息:“可惜,可惜了!”


  现为我市著名书法家的李果青,早年就读于河南信阳师范学校美术专科,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党校宣传科从事出版和美术工作。1955年,时年27岁的他以满腔热忱,积极申请投身于西部建设,与一大批制糖工程师、技术员和绝大部分为高中毕业的工人,从全国各地汇聚内江糖厂。


  当年,李果青进入初建的厂党委宣传部,从事工会、教育、文艺宣传、美术等工作。他记忆最深的是,制糖设备进入紧张的安装阶段后,为提高安装进度,让工人明确任务、工期,他设计制作了后来普遍使用的“工厂建成倒计时牌”,竖立在厂大门口,每日更换,计划工期一目了然,起到了很好的鼓劲作用。


  那时,内江糖厂的建设即将完成,为满足机械化糖厂巨量的原料需求,李果青带领厂宣传队下乡巡回演出,足迹遍布内江市(现市中区)、内江县(现东兴区)各乡镇,鼓励蔗农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宣传部每月主持召开一次职工大会,通过演讲和通报全国重点建设项目进度、工业经济建设的大好形势,激励工人多快好省建设内江糖厂。同时,宣传人员还轮流下车间或通宵加班,对层出不穷的技术攻关、资金节约的新人新事进行采访报道、广播,这些为经济建设加油的系列活动,将蔗农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煽”得热火朝天。


  1956年3月12日,原计划1957年建成的内江糖厂举行正式开工典礼,时任四川省省长李大章亲临现场庆贺。

鼓劲的诗传单 


  建成开榨的内江糖厂除了制糖,还设有造纸车间、糠醛车间、冰醋酸试验工厂、丁纳橡胶车间、蔗蜡车间、干法活性炭工厂、粘胶丝试验工厂、乌头酸试验工厂、颗粒肥料场、苛性钾试验工厂等。厂内有图书室、俱乐部、灯光球场、大会堂、宣传队、篮球队。那时,全厂的工人以厂为荣,特具自豪感。


  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上级给内江糖厂下达了20多名“右派”指标。李果青时任整风运动办公室主任,他仅找了6名“基本不达标”的“右派”交差,结果自己被戴上“严重右倾分子”帽子,工资连降三级,下放到动力车间当工人。



当年的诗传单


  遭此打击的李果青觉得问心无愧,不仅没有悲观,反而被车间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感染,萌生了用诗歌为劳动者鼓劲的念头。与热爱文学和新闻写作的几位工友合计后,得到车间党支部支持,“动力宣传组《诗传单》”于1958年10月22日创刊。


  当时年仅18岁的冷皓明是刊物的骨干成员,至今保存着1~15期《诗传单》,他与李果青每期都发表诗作,其余为一线工人和技术员来稿。


  诗传单是五颜六色的八开毛边纸,用蜡纸油印。10天或1月不定期出版,每期印100张左右送各车间。由于油印传单的油墨只有黑色,传单印好后,李果青就提笔蘸上红色水粉颜料,在每份传单上题写“诗传单”的刊名,使之成为彩色传单。传单的内容涉及生产进度、厂区建设、技术攻关、表扬先进、感怀等。形式有诗、词、顺口溜、快板、唱词……这些作品时代气息浓郁,语言朴实,内糖人搞经济建设的“冲天干劲”历历在目:


  李果青《送喜报》:太阳照、喜鹊叫,青山起舞河欢笑。工人展劲又展劲,欢欢喜喜来创造。说创造、道创造,技术革命好热闹。每人一件新礼品,好给大会(职代会)把喜报。


  冷皓明《歌唱十大新产品》(快板):跃进鼓、响连天,内江糖厂在大变,跨进了一九五九年,跃进的速度赛火箭。这里出蔗蜡、那里产糠醛;这里出酒精、那里乌头酸。人造纤维、苛性钾、醋酸、橡胶、活性炭,车间一个连一个,整整盖过半边山……


  小李《白糖赛银山》:清清沱江弯又弯,高高甘蔗绿两岸;嘟嘟汽车来回跑,急急船只浪花翻。巍巍烟囱吐青烟,轰轰马达唱得欢;滚滚糖浆煮不完,哗哗白糖赛银山。


  歌词《大家来办诗传单》:动力诗传单,其实不简单;既是生产推动力,又是政治宣传员。歌唱大跃进,宣传总路线;形式多样化,活泼又新鲜。个个当诗人,人人提笔杆;大家齐努力,办好诗传单。


  1958年12月,在“内江市(现市中区)群众文化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暨群众文艺创作展览、会演大会”上,《诗传单》以独特的文艺形式,获内江市人民委员会创作奖。


  1959年3月,内江糖厂召开甘蔗综合利用现场会,国家部委、省厅、局及全国制糖业的专家、代表莅临,参观学习先进的制糖技术,厂部特意出了一张铅印的《特刊》,介绍技术革新及工人创作的诗歌。这样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起抓的模式,引领全市工业潮流。


  不久后,李果青因整风中的“特殊身份”,不宜继续在重要企业工作,调任地区文工团美工。


从繁荣滑向衰落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内江(八县一市)工业经济在四川(包括重庆)占据重要地位,史称“内老三”。那时的内江是工业重地,有锻压厂、机床厂、四川农机厂、内燃机厂、茂市糖厂、银山糖厂等大型工厂及诸多制造业。其中内江糖厂的规模、产能、人员构成,对地方经济起着支撑作用。


  个头1.78米的冷皓明是江苏镇江人,自号“下江人”,曾就读于重庆造纸印刷职业学校。1954年底,他作为内江糖厂筹建组人员进驻现场,见证了在这片土地上数以千计的建设者风餐露宿、肩挑背扛、移山填沟,将荒丘农田变为大型工厂的过程。


李果青(右)与冷皓明(左)故居话旧


  走过一座座杂草丛生、围墙高耸、铁栅门紧闭的厂房、车间、发电厂……在一片死寂中,当年火热的生产画面在冷皓明脑中不断转换。他感慨地说,想不到,一个正式员工约1800人、季节工也有1800人的企业成了现在这种模样。


  走在厂区高处,眼下有很大一片纵横有序、密集排列的红砖瓦平房,这些“五十年代特色”的职工宿舍至今仍住着内江糖厂的一代、二代、三代或第四代人。李果青与冷皓明两位老人分别找到曾经的宿舍,回味当年与邻居和睦相处、热热闹闹的日子。


  碰上年已76岁的罗忠明,几位老人自是一番开怀叙旧。罗忠明1963年进糖厂,因擅长扬琴演奏,是厂宣传队骨干队员。全厂职工、家属都称他“罗扬琴”。


  在“罗扬琴”的记忆中,内糖的文艺人才多、演出活动频繁,可自编节目演出,也请专业剧团进厂演出,在篮球运动方面最为出色,球场上经常有车间、机关、联队及与其他工厂之间的赛事。当时,在八县一市工业系统历年的篮球大赛中,糖厂篮球队始终在前三名……


  那时的冷皓明是文体活动组织者,也是厂篮球队主力,谈起当年的企业文化,自是神采飞扬。最令他难以忘怀的是1972年底,朝鲜宽银幕故事片《卖花姑娘》引起哄动,在中国各地通宵上映。内江电影公司因无宽银幕镜头,急派人前往甘肃光学仪器厂采购,但因该厂已排起长长的队伍提货,致采购空手而归……冷皓明得知消息后,与电影公司取得联系,提出以计划外白糖调运甘肃“走后门”。采购人员再次前往,果然在最短的时间内,双方以各自厂价折算换货成功,宽银幕镜头运回内江。随后,内江糖厂数千职工由专车接送,在市电影院享受最先看《卖花姑娘》的待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进入“拨乱反正”期。市政府提出了“振兴糖业”战略,内江糖厂由日榨甘蔗1200吨提高至1500吨,厂内车间墙头的黑板报专栏中,都是关于产量、质量、安全类的标语和文章,大有糖厂建成之初的气象。生产的“高寺牌”白砂糖获部优质产品奖, “高寺牌”白酒蝉联5届年省轻工业评酒第一名。此间,冷皓明任厂工会主席,不久升任副厂长。1983年底,他在内江甘蔗和蔗糖生产再次进入高峰期间,调任四川卷烟厂厂长。


  几年后,冷皓明与一批内糖老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受邀回厂,对陷入“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危机的内江糖业把脉施药……最终,因内江地域的日照时间短、甘蔗含糖量较其他地域更低,而低成本、低价格的外来糖开始涌入内江,乡镇企业“小机榨”陆续增多等原因,导致吞吐量巨大的内江糖厂无米下锅。1993年4月,“一五”重点项目之一的内江糖厂开始出售制糖设备,一大批糖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陆续到省内外或国外糖厂谋生。“甜城”龙头企业的倒闭,为兴盛了几个世纪的内江糖业作了彻底的了断。


  冷皓明现仍老骥伏枥,在市烟草专卖局主持烟草志编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