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猫图怪谈|身披盔甲就能万军丛中进退自如?你想多了

 好了明理 2017-03-22

关公战秦琼是一个传统相声段子,借着侯宝林老先生的录像现在已经家喻户晓,专门被用来形容那些把不同时空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的愚蠢尝试。虽然缺乏常识,但这种比较却深得观众的喜爱——现代人最喜欢的也就莫过于这种看似无厘头的混搭了。

英雄好汉虽然不能死而复生,出土的兵刃文物却能再现江湖。如果非要给两把相近的武器分出个高低上下来,想必也是一场好戏。《猫图怪谈》的“神兵之战”系列就要做这个脑洞大开的人,透过武器看它背后的军事文化。

之前的专栏里介绍了这么多兵器的古今中外对比,话锋现在可要转到和武器天生相对的防具上了。

人类虽然有着聪明的大脑,但是在身体条件上跟野兽比起来实在是乏善可陈。我们既没有尖牙利爪也没有防护性的外壳,缺乏锻炼的人类还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在残酷的自然法则面前看上去毫无活下去的机会。但是好在我们会制造合用的工具,用刀枪剑戟替代锋利的爪牙,用盔甲盾牌模拟乌龟刺猬的防御能力。猫图怪谈|身披盔甲就能万军丛中进退自如?你想多了

由于面对的具体战场情况不同,东西方各种文明对盔甲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衍生出了五花八门的分类。在形式上最为现代流行文化所熟知的两种盔甲,恐怕就是日本式的武士铠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盔甲。上好的两种盔甲都有着精巧细密的花纹,如果不是因为置身于战场上则根本就是一件艺术品。事实上它们后来也确实成为了艺术装饰功能远远强于实战性的文化用具。日本武士家中摆放一尊从祖先流传下来的大铠甲,摆成武士端坐的样子,彰显自家的身份;欧洲贵族则将祖先的盔甲整副陈设在古堡中,和名贵的油画、挂毯放在一起,充满了古堡的沧桑陈旧感。那这两种防具谁在战场上的表现会更胜一筹呢?来看分析。

日本武士在战场上面对的最大威胁其实并不是对手的刀剑而是暗箭飞矢。有人形容日本武士道是一条“马和弓的道路”,听上去似乎更像是蒙古人的信条不是么。在武家崛起的早期,弓箭是战场上的主要武器,双方在接战之前会以弓箭对射杀伤目标。事实上,大量的战役中,弓箭对射完毕就已经有一方溃散了。为了稳固士气、保全自己,武士阶级的盔甲就把防护重点转向了弓箭伤害。猫图怪谈|身披盔甲就能万军丛中进退自如?你想多了

早期的日本武士大铠由几千片小甲片穿钉而成。这种小甲片叫做“小札”,材料一般是铁片、皮革或者木板,其中又以铁片为最贵。看过之前神兵之战系列的读者恐怕还会记得,日本中国地区(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和四国岛隔海相望的本州岛中部)有不错的磁铁矿。但是毕竟日本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铁矿储量有限难以覆盖全国战士们的需求。铁矿冶炼出来的最优质钢材被拿回去做刀剑,次一等的钢材就变成了铠甲。即使如此,要做出每个武士都穿得起的甲片仍然是为难这可怜的铁矿了。

为了弥补铁矿含量的不足,日本盔甲师使用了自己的奇思妙想,把竹片、木片和经过处理的鹿皮做成甲片缀在铠甲上。这种相对偷工减料的铠甲在对付射来的弓箭时有弹开的功效,但是面对锋利无比的武士刀则只能做到多少减轻一些肉体的伤害了。据记载战国时期的名将本多忠胜曾经笑话一个同僚天天裹着棉被穿着铠甲上战场结果还是每次都要受伤,可想而知武士盔甲的防护力有多糟糕。猫图怪谈|身披盔甲就能万军丛中进退自如?你想多了

而样式相对简单的胴丸就更是属于心理安慰性的防护装备,不仅用不上铁片,有时候甚至是纸糊的。这种装甲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应对日本战争的逐渐全民化,使用一些差劲的原材料也纯属情有可原。只是穿越回平安时代的人,大多不会想看到自己的大名给自己发一套这样的盔甲就上战场吧。

随着日本国内局势的动荡和战争规模的不断升级,武士的盔甲也终于到达了自己登峰造极的地步。江户时代的人管那个时代的盔甲为“当世具足”,意思就是“现代的盔甲”。当世具足的设计正是为了满足当时日本战国时代纷纷的战局,武将们都希望能穿上当世具足南征北战。西洋商人带来的印度铁矿,也让日本铁匠有了更多锻造铠甲的原材料,日本铠甲历史在此时达到了最高峰。这种盔甲上铁成分就高了,在实战作用上也远远胜于它的前辈。装饰华丽、结构繁复的大铠用一个盒状的躯干甲包裹穿戴者的身体,对人的运动限制很大。一旦穿大铠的武士要和人堂堂正正地对决,大铠就会是一个障碍,手脚都施展不开。而当世具足根据人的身体曲线设计躯干甲,让肩膀和胯部分担盔甲重量,同时给手脚的运动腾出空间。

相比日本铠甲的华丽,中世纪欧洲铠甲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冷峻、厚重一些。正如欧洲的城堡也和日本砖木结构的城堡不同,是石质的坚固堡垒一样,穿着盔甲的中世纪骑士也如同一尊雕像。但这种典型的中世纪盔甲在欧洲的出现不过是一时一地的短暂之选,并不是大规模决战中的主流。猫图怪谈|身披盔甲就能万军丛中进退自如?你想多了

有发达盔甲文化的欧洲国家只有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其他国家的重铠都是上层贵族附庸风雅在战场上保命用的。比较著名的欧洲军人是瑞士步兵,他们甚至连头盔都没有,穿着胸甲提着长矛就敢上战场。个别穷得没人样的瑞士雇佣军为了讨买主的赏钱,甚至根本就拒绝穿盔甲,直接舞着双手剑冲入敌阵。

骑士阶级使用重型铠甲也大多是在骑马决斗或者在对方有大量弓箭手时。有的影视作品会把重铠骑士刻画成顶着枪林弹雨往前步步为营的战争机器,这可就过于高估欧洲铠甲的防护力了。如果不是特制的盔甲,骑士的这种装备厚度只有一厘米,近距离的弓箭都能直接射穿。如果守卫方使用的是穿透力更强的弩,那骑士连对方都没看见就被射成筛子了。中世纪铠甲看上去厚重无比只是因为它银光闪闪的金属质感,以及一体铸造给人留下的坚固印象。

看上去坚不可摧的铠甲这么薄,当然也有着它的实际原因。即使是这样一身铠甲,全套重量也高达40公斤。披挂整齐的骑士不至于走不动路,但行动上总是受到了巨大的限制。如果盔甲再厚重些,恐怕骑士们就真的要像传说中那些自己都无法站起来了。在实战中,这种盔甲也无法抵挡对方的长枪冲刺,最多只能减少一些伤害。有时候由于胸甲钢板的内部损伤,还会割伤骑士的躯干,实在不是什么好装备。猫图怪谈|身披盔甲就能万军丛中进退自如?你想多了

外强中干的中世纪铠甲之所以做成这个样子,实则是为了防护来自同样不中用的中世纪长剑的攻击。和人们想象的不同,中世纪剑其实杀伤效率非常低下,具体可以参考《武士刀对骑士剑》一篇。这种刀锋不够锋利、刀身又软趴趴的武器砍到骑士铠甲上只能留下个白印子,威力不值一提。

但随着欧洲冶铁技术的加强,剑身的强度也得到了加强,用于穿刺的剑逐渐出现在了市面上。此时重铠板甲的意义就不大了,因为在有经验的剑士手里,锻造精良的穿刺剑能扎破几厘米的钢板,重甲的防护性能大打折扣。欧洲人才把这身累赘的装备刀枪入库,成为了军事文化的象征。

综合比较日本铠和欧洲铠的优缺点,两者的特点都相当明确。日本甲材料太次、人体工程学也没考虑到,看上去对阵骑士甲就只有灵活性上的一点优势。可即使是这点优势也还是会遭到挑战。骑士甲并不是那种重达100多斤的巨无霸,而是仅相当于一个装满旅行箱的分量。这点重量平摊在一个欧洲人的身上,似乎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而用纯铁片串连的日本大铠则可重达30公斤,让中古时代瘦小的日本人穿上,看着就让人心酸。

欧洲甲即使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却也在防护性、实战作用和灵活性上全面压倒了日本甲。

猫图怪谈|身披盔甲就能万军丛中进退自如?你想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