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铁线是殷商玉器用线的标志性特征,指的是转折处由两刀对接完成,就像将钢条折曲一样,刚性而生硬。这与书法中的“折钗股”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姜瘦在《续书谱》中说:“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讲的都是在转折处的刚性表现。殷商阴线纹饰在硬转折处,都是由两刀对接完成,有些刀口没有完全对接吻合,这是殷商琢玉用线的特征。当然,后世的仿品也能仿琢出折铁线,但还是由于工具的不同,线的味道也就不一样。 殷商 刀法 殷商折铁线的刚性程度,时代收藏以为与线刻的深度有直接关系,入刀深,就显持重,在折铁处则力度就大;人刀浅,显得灵动的感觉,在折铁处就轻飘。 殷商折铁线的这两种表现形式,又与篆刻很相似。清代皖派鼻祖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吴让之以浅刻而闻名,由于其用刀浅,得印面线条松动、灵活的韵致;而齐白石刻印,用刀气势恢宏,所向披靡,转折处时见类似于折铁线的效果。如果在征引甲骨文的线条使用特征的条件下,仔细观察其转折处的走刀轨迹,其表现出“折”的意味很重,但与殷商的折铁线的味道仍有所不同,只能算是一种借鉴之道,不能认为是殷商刀法的法灯续薪。 在殷商玉器中,除了上面所见到的阴线与折铁线外,还有一种刀法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工艺工具特征。我们看西周以后对动物眼睛的刻划,基本上都使用的空心桯钻钻成,特点是眼睛圆而规则,但是,殷商时期的圆形或半径较小的弧线,则多用短直线拼接出来的,都会出现圆弧外沿有短直线支出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歧出”。歧出是殷商玉器制作工艺工具原始化的表现,也是这一时期的刀法特点,与后世一般仿品的隔膜明显,容易区分。 |
|
来自: 自华居 > 《夏商周玉器(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