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辉斌│李白家世之谜破译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17-03-23

王辉斌│李白家世之谜破译


   

内容简介:李白生前笔述口授的有关材料,真实可靠。李白为凉武昭王李暠之孙李重耳的后裔。李白曾祖李贞为李虎玄孙。李白祖父为李暠九世孙,李白为李蚊帐十一世孙。            

作者简介:王辉斌,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出版《李白史迹考索》、《李白求是录》、《李白研究新探》等著作。

原文出处:《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3期。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现存有关李白家世的材料,最具权威性者乃有 六起,由李文(诗)、魏序、李序、范碑四者构成,而魏、李二序的内容均出自李白口授,范碑则是依李白之子伯禽所出示的“手疏”让所写成,即其皆与李白相关。然而,自20世纪初以来,诸多探讨李白家世的研究者,因不谙这六起材料中的历史真实,而妄自提出了李白在“编造自己家世”的推测之说。更有甚者,则是歧说纷陈,以致李白的“国籍”也被改变,如或认为李白是“西域胡人”,或认为李白为“阿拉 伯移民”,等等。


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上述六起材料进行史实上的重新笺释,以让其自现李白家世的本来面目。


1

李白家世诸说辫非


对李白家世的讨论,历来众说纷纭,“隋末李门冤案”说即为其中之一。首倡是说者为张书城《李白先世之谜》[1]一文。该文认为,李白“属西汉李广、李 陵、北周李贤、杨隋李穆一系”,范碑所言之“隋末多难”,指的是隋炀帝杨广与宇文述精心策划并制造的“朝野称冤”的“李门大冤案”,当时斩杀李浑、李 敏等李氏宗族32人,余者皆徙边徼。是说之不能成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据《北史》与《周书》之《李贤传》、《隋书·李穆传》可知,在李浑、李敏二人祖辈的生平经历中,无人“遭沮渠蒙逊之难”而南下“仕于宋”。其二, 据《隋书·李浑传》、《北史·李敏传》、《资治通鉴》 等材料可知,杨隋朝廷“徙”李浑等妻室子女之地,非为张文所说的“边徼(西域)”,而是南方的“岭外”。其三,“李门大冤案”既是隋炀帝所策划与制造,李唐代隋后,李浑等人的家室子女本可大模大样回归中原,其为何要采取“潜于广汉”与“逃归于 蜀”这种方法来“家于绵”呢?对此,张文无只字言及。其四,李浑等人既非李唐宗室,根本就不存在“漏籍”与“属籍”的问题,显然是与范碑中“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的记载不相符的。其五,李浑、李敏等人的“李门大冤案”,虽然在当时是“朝野称 冤”,但隋炀帝并未逼迫其改姓他氏,如此,则李序、 范碑均载李白父亲“潜还广汉”后恢复李姓的记载, 就为“张说”所架空。


所以,李白不是李贤、李穆一系的后人。


关于初唐二“难”。初唐二难,指的是发生于唐初的两件李唐宗室被杀的大事:其一为“玄武门事件”中的李建成、李元吉、李瑷三人被秦王李世民等 诛斩;其二是永昌元年“宗室十二人”的起兵倒武。持“玄武门事件”说者又有两种情况,一为韩维禄《李白“先世为庶”当为建成玄孙解》[2]、徐本立《李 白为李渊五世孙考》[3]等文,所提出的“建成玄孙” 也即“李渊五世孙”说;一为徐本立《〈李白为渊五世 孙考〉补证》[4]所提出的“李瑷之后”说。“宗室十二 人”之一说者,为李从军《李白考异录·李白家世考索》[5]独家提出。下面先对两种与“玄武门亊 件”相关之说进行讨论。


持“建成玄孙”说者认为范碑中的“隋末多难”所指,实际为“唐初多难”虽然正确,但其认为李白系太子李建成的玄孙则不的。其原因在于:据两《唐书 ·高祖纪》、《隐太子建成传》、《巢王元吉传》与《资治通鉴·唐纪》可知,玄武门事变结束后,李建成除长子李丞宗早卒外,余五子“并坐诛”,而成为绝嗣之家,即其无一子外逃。巢王李元吉亦如是。而且,唐太宗在贞观十六年还分别追赠李建成为皇太子、 李元吉为巢王,如果李白系建成玄孙,其在“神龙之始”以及开元年间,其父李客是大可不必带着全家“逃归于蜀”的。由是而观,可知是说为误是甚为清楚的。“李瑷之后”说也与此等同。据两《唐书·高祖纪》、《李瑷传》、《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之所载,李瑷为李虎第六子蔡王李蔚第二子李哲之子,武德元年历信州总管,封庐江王,武德九年迁幽州大都督。玄武门事变后不久,李瑷即在幽州“举兵反”,后被缢杀,死时“年四十一,传首京师,绝其属籍”,其“家口”尽赐擒杀李瑷的王君廓。所以,此说也是令人不可相信的。


《李白考异录》于《李白家世考索》中提出的“宗 室十二人”之一说,主要是以欧阳态《舆地广记》中的一段文字记载而立论的。其云:“绵州彰明县有《唐李白碑》,白之先世尝流隽州,其后内移。”而《资治通鉴·唐纪·永昌元年》又有载云:“夏四月,甲辰,杀辰州别驾汝南王炜、连州别驾鄱阳公涅等宗 室十二人,徙其家属于隽州。”因而文章即认为:“李白先人,当是李白祖父,即此宗室十二人之一,因永昌元年谋迎中宗,反对武后当政被杀。李白的父亲流隽州,想来李白的父亲之所以没有被杀,是因当时年幼之故。”其实,“宗室十二人”之一说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舆地广记》中的“绵州彰明县有《唐李白碑》”记载“李白先世尝流隽州”云云,纯属子虚乌有之亊。按据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绵州绵阳县”的记载,可知是县的所谓《唐李白碑》,乃为“梓州刺史于邵”撰文。对此,明人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亦载之:“梓州刺史于邵作《李白碑》,在县之宁梵寺三门下。”


按于邵两《唐书》均有传。《旧唐书·于邵传》云:“出为道州刺史,未就道,转巴州。……节度使李抱玉以闻,超迁梓州,以疾不至,迁兵部郎中。”又据两《唐书·李抱玉传》,知李抱玉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乃在大历五年至六年间,则于邵之“以疾不至”梓州赴任,即在斯时。又据《旧唐书·代宗纪》、《德宗纪》、《鲜于叔明传》等材料,可知鲜于叔明自大历三年五月至贞元二年四月,全在梓州刺史任上,故而《旧唐书》本传有云:“寻拜东川节度、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理之近二十年。”藉此可知,于邵并不曾供梓州刺史之职,则《舆地广记》等所载,为后人所妄加,乃是不言而喻的。但有论者以《全唐文》卷四二五载于邵《为剑南西川崔仆射再请入朝表》一文中有“许臣入朝,臣自西川军还……以今年五月五日发成都,十二月至绵州罗江县”为据,认为于邵与崔宁在途经绵阳期间,“完全有可能游李白故里, 因为绵州距彰明仅30公里”,于邵“在其故里以梓州剌史名义为之立碑,完全为情理中亊”。此说亦 误。据《旧唐书·于邵传》,于邵虽曾为“西川节度使崔宁请留为支度副使”,但崔宁在为剑南节度使镇 成都(大历二年至大历十四年)的十余年间,并未到过长安。此为其一。其二,于邵《为剑南西川崔仆射 再请入朝表》中的“中使马承倩至,又奉恩旨,令臣与孟游仙却回”诸句表明,与崔宁同至绵州罗江县 者乃为孟游仙,而非于邵。所以,于邵无论是在巴州任上抑或成都的剑南西川支度副使任上,都不曾撰 写《李白碑》乃是极为明白的。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为《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谋迎中宗”案中的“宗室十二人”,据《两唐书· 则天皇后纪》,实际上只有汝南郡王李炜、鄱阳郡公李諲、广汉郡公李谧、汶山郡公李蓁、陵郡王李俊、 广都郡公李疏六人,而且只记载“徙其家于隽州”。另据《元和郡县图志》可知,隽州(今四川西昌)在唐至西域碎叶即今新疆中部一带,并无道路相通,在这样的交通情况下,“永昌元年时方十余岁”的李白的父亲,又如何能从隽州逃往西域呢?而据两《唐书 ·则天皇后传》还可知,武则天执政后对李氏宗室进行打击与诛杀时,并没有逼迫“宗室十二人”改换姓名,而此,则与李序、范碑皆述李白父亲在蜀川恢复李姓的事实明显不符。凡此种种,所表明的是“宗室十二人”之一说,也是难以成立的。



2

李白诗文所述之历史真实


《上安州裴长史书》:“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

《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

《赠张相镐》其二:“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在这三起材料中,由于第一起记载的是李白“本家金陵”,因而有研究者即据以认为,李白是李 重耳之后,其出生地乃在今江苏南京。原因是《晋书 ·武昭王李玄盛(暠)传》(以下简称《李暠传》)有如是记载:“士业子重耳,脱身奔江左,仕于宋。后归魏,为恒(“恒”应为“弘”之误)农太守。”李重耳为李暠次子李歆之子,《李暠传》虽然记载了其曾“仕于宋”的历史事实,且刘宋的都城又在金陵,但李重耳“仕于宋”后,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等材料,知其所任皆为州郡守之类的地方官。如《世系表》序文即有如是之载:“重耳字果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弘)农太守,复 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由此看来,李重耳降宋后,是并不曾在刘宋的京师建康(金陵)任职的。


若果如持“金陵”说者所言,李白的“本家”为金陵,而李白在闯下“大祸”的安史乱期上书张镐时, 又说自己为“本家陇西人”,这岂不意味着李白在向当朝宰相撤谎?所以,李重耳的“仕于宋”,是不能证实李白的“本家”为金陵即李白生于今江苏南京的。故而是说虽新,实则属隔靴搔痒的产物。


其实,《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金陵”,所指应如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所说的西凉“建康郡”, 即指今甘肃兰州一带,也就是《与韩荆州书》与《赠 张相镐》中的“陇西”。《赠张相镐》中的“先为汉边将”诸句,核之《史记·李将军列传》,知所指为李广。据《晋书·李暠传》,李暠为李广的十六世孙,而李阳冰《草堂集序》又载李白为李暠后裔,故其乃在 是诗中称李广为“先为汉边将”,即认为李广为其远祖。


据《晋书·李翯传》、《南史·宋本纪·武帝刘裕纪》、《资治通鉴·宋纪》可知,李暠之子李歆及其弟李恂“遭沮渠蒙逊之难”,事在宋武帝永初二年 (公元421年)。因此一“难”,“本家陇西”而“世为西州右姓”(《晋书·李翯》语)的李暠子孙,有两人南下投奔刘宋,其一为上述之李重耳,其二为李抗。李抗系李暠第八子李翻的第三子,与李宝为同胞兄弟,《北史·序传》有载。其云:“韶从祖抗,自凉州渡江左,仕宋,历晋寿、安隆、东莱三郡太守,抗子思穆,字叔仁……太和十七年,携家累自汉中归魏,位都水使者,卒于营州刺史,有子十四人。又《魏书·李宝传》云:“思穆……父抗,自凉州渡江左,仕刘骏,历晋寿、安东、东莱郡太守。”据“仕刘骏”三 字,知李抗“仕宋”的时间,乃在宋孝武帝刘骏执政时期(公元454—464年),即其晚李重耳的“仕于 宋”为整30年。其子李思穆于“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年)归魏,其时刘宋已亡国14年。


在上述因“遭沮渠蒙逊之难”而南下“仕于宋”的李重耳与李抗家族中,考诸史籍,曾由南国而北 上“奔流咸秦”者,只有李重耳一房。对此,《旧唐书 ·高祖本纪》有载:“(李)暠生歆,歆生重耳,仕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新唐书·高祖本纪》亦云:“暠生韵,韵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戎于武川,因留家焉。”两《纪》中所记载的李重耳之子李熙为“金门镇将”的“金门”,据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可知,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长安故城中”。如此,则“奔流 咸秦”所指,为李熙在其父任太守的弘农至今陕西西安为“金门镇将”事,当可论断。


综上而观,李白二文一诗中所涉及其家世的材料,不仅真实可靠,而且还向时人与后人进行了暗 示:其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第二子歆之子李重耳的后裔。虽然,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略》认为“李唐” 的陇西李氏乃系假冒李重耳后裔所致,但我们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及其序文可知,李重耳之后的每一代李姓人物,均有较详细之记载,特别是从李重耳之子李熙到唐代开国皇帝李渊之间的五代世系,皆十分清楚。



3

魏、李二序与范碑箋证


魏万《李翰林集序》:“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 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来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此三文的记载,有两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共同点,其一为皆载李白系出“陇西成纪”李氏,与上引 李白《与韩州书》、《赠张相镐》所载一致,此则可证,《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白本家金陵”之“金陵”,所指为陇西的金城即“建康郡”乃可肯定。其二是三文均记载了李白一家在其父的带领下“逃归于蜀”的事实。李白父亲为什么要“逃归于蜀”并“家于绵”? 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几乎无人涉笔,其实,这与李重耳的子孙在今四川绵阳一带生活达数十年之久不无关系。


据两《唐书·高祖本纪》的记载,曾一度“奔流咸秦”的李重耳之子李熙,生子李天赐,天赐生李 虎,为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对于李虎的生平行事,两《唐书》均附于《髙祖本纪》中,极简略。如《新唐书· 高祖本纪》云:“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周闳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 封唐国公,谥曰襄。”李虎死后所葬何处?各书均无记载。考《资冶通鉴》卷二四三《唐纪》五十七于唐敬宗长庆四年八月内有云:“龙州刺史尉迟锐,上言牛心山素称神异。”胡三省注云:“牛心山在龙州江油县西一里。《道教灵验记》:‘李虎葬龙州牛心山。 《道教灵异记》:‘梁武陵王纪理益州,使李龙迁筑城于牛心山。龙迁即殁,即葬于山侧,乡里为立祀。武德中,改为观。武氏革命,凿断山脉。明皇幸蜀,有老人苏坦奏曰:牛心山,国之祖墓,今日蒙尘之祸,乃则天掘凿所致。明皇即命修填如旧。明年,诛禄山, 复宫阙,以二《记》考之,则李虎与龙迁,即一人也。”胡三省的这条注释表明:(一)李虎死后葬龙州江油县西一里的牛心山;(二)李虎又名李龙迁。


又,嘉庆本《四川通志》著录宋人常百祥写于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的《李龙迁祠记》一文,有云:“永济侯讳龙迁,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自神君之上,则有玄元皇帝(指李暠——笔者注),以大道万世师。自神君而下,则有大唐太宗,以神武而定天下。因知李氏世生哲人矣。当梁之末,神君龙阳大姓,举郡以臣梁。……及武陵王萧纪镇蜀,谓龙阳乃邓艾侵西取蜀途经,遂委神君筑城于此,以捍蔽川蜀,有大功于民。既殁,葬山下,邦人祠之,号李古人庙。”李虎在龙州时曾“举郡以臣梁”,即依附僭主萧纪的史实,史书无载,可补其阙。又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于“龙州江油县”内云:“晋于此置平武县,属阴平郡。至梁,有杨、李二姓最豪,分据其地,各称藩于梁。”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考, 杨为杨杰,李即李龙迁,亦即李虎。由是而观,可知李虎在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之后,即入蜀占据龙州,并“臣梁”于僭主萧纪,后卒葬是地。作为西魏的太尉,李虎“佐周伐魏”,实际上是对西魏政权的一种背叛,其之入蜀与改名李龙迁,当均因此而致。至于其举郡以臣僭主萧纪,则更属不光彩之事,而此,当是各书不载其“臣梁”事的原因之所在。


对于李序、范碑中的“凉武昭王九世孙”之载, 历来存在着两种认识,即一种认为所指为李白的祖父,一种认为即李白本人。据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的考察可知,指李白本人显然与史实不符,如此,则其所指为李白的祖父辈当属无疑。


再看李序中的“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与“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曜”的具体所指。在已知的李暠的先人与后人中,能称得上“蝉联珪组,世为显著”者,只有以李暠为中心和以李虎为中心的两组李氏人物。以李暠为中心的一祖为:李弇(安世亭 侯)——李昶(太子侍讲)——李暠(凉武昭王)—— 李歆(凉后主)。以李虎为中心的一组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李熙(追封为献祖宣皇帝)——李天赐(赠司空)——李虎(陇西郡公)——李晒(唐国 公);其二为:李天赐——李虎——李昺——李渊 (大唐开国皇帝)。勘之李序行文上的“次第”,似以 “李暠为中心”的那一组当非,原因是李阳冰将“蝉联珪组,世为显著”八字,乃明白地写在“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之后。而以“李虎为中心”的两组,参合范碑中的“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似当以“李天赐——李虎——李昺——李渊”一组为是(具体详后)。


李序中与“蝉联跬组,世为显著”相对应的是“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长期以来,人们大都认为“五世为庶”指的是李白的“五世”祖辈,其实是极为错误的。按“穷蝉”一词,乃出自《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替叟,替叟曰桥中 ……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穷蝉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这段文字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穷蝉与舜等,皆为上古帝王,若指“李白祖辈”,显然与之不合,盖因李白父亲、祖父等 皆非帝王故也。其二是“以至舜七世”五字表明,李序中的“五世为庶”当误,而宋蜀本《李太白文集》所附李序作“七世”又可佐证。明白了这两点,再结合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唐代宗宝元年(公元762年)的史况,则可知“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所指,是谓李白本人历武后武则天、 中宗李显、少帝李重茂、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代宗李豫七朝皇帝,而仍然为庶。而“累世不大曜”,则是指的李白父亲、李白本人及其子伯禽等终身未仕的沦落身世。

最后看范碑中的“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首先所要说明的是,范传正在这里使用了曲 笔,即其所云“隋末多难”的“隋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隋朝末年”,而是用以代指“唐初”。如此行文即以秦、汉等先朝之名替代本朝者,乃唐人惯用的一种作法,如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与高适《燕歌行》中的“汉家烟尘在东北”, 即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考诸史籍,陇西李姓家族即李重耳后裔在唐初“多难”者,除以上所述“玄武门亊件”与“宗室十二人”外,还有“倒武”的李贞、 李冲父子等。而李贞父子一“难”,与李序、范碑所载甚为吻合。这具体表现在:


第一,据两《唐书·则天皇后纪》、《资冶通鉴· 唐纪》,李贞父子“倒武”之“难”,发生在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其于大唐开国的武德元年(公 元618年)至李阳冰写《草堂集序》的宝应元年(公 元762年)间,正属“中叶”之谓。


第二,武则天“僭谋革命”[6]而成为大唐历史上的“则天顺圣皇后”,这在以越王李贞为代表的李氏宗室看来,自然属逆天而行,故乃聚兵“反正”[7]之。既为“反正”,即属无罪,故李序乃称“非罪”。

第三,当时参与此一事件即进行“倒武”者,除李贞父子外,尚有韩王父子(李元嘉、李潠)、鲁王父子(李灵夔、李蔼)、霍王父子(李元轨、李绪)、东莞公李融与常乐公主。据《资治通鉴·唐纪》的记载, 武则天对其之处理为:(一)“迫协皆自杀”;(二)“更其姓曰虺”;(三)“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四)“皆流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南)。其中 之(二)者,便是李序、范碑皆云李白父亲“家于绵”后“指天枝而复姓”的关键之所在。而第(四)“皆流 丰州”的“丰州”,在地望上与西域正相一致。而且, 据上引《资冶通鉴·唐纪》所载,唐廷对此案之处理乃在洛阳进行,即“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 ”之判流丰州,乃始自洛阳,然后经长安、宁州(今甘肃宁县)而至,而无论是宁州或丰州,李白的祖父都可由斯地“外逃”西域碎叶一带。


4

“李白为越王李贞后人”余论


50余年前的1946年10月,孙楷第先生曾在当时的《经济日报·读书周刊》第12期上,发表了《唐宗室与李白》—文。孙文认为,李白的先祖之所以被徙西域,主要是因坐扬、豫、博党“倒武”的结果所致。该文虽然较为简略,而且也存在着有关问题,但其首次将李白的家世与诸李反武结合起来考察,则堪称卓见。因为二者的结合,很好地解决了李白父亲为什么在“神龙之始”带领全家“潜还广汉”的这一难题。唐中宗《即位赦文》(《全唐文》卷十七)一文中,“除犯脏贿……反逆缘坐勘会不免者”外,“余并 放还天下”。赦文中的所谓“反逆”,所指即诸宗室的“倒武”,其中,自然包括李贞父子的家属,及因之而“坐者六七百家,没籍者五千口”的受牵连者。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李白的父亲最终选择了其先祖李虎曾生活过的绵州江油,以作为其新的故里所在地。


据《唐会要》卷六十五的记载,唐玄宗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七月二十三日,曾颁布了一道诏书,内容规定,对皇族的户口进行清理,即未入属籍的准入属籍。其具体规定为:“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 谱牒犹著。自今以后,凉武昭王孙宝以下绛郡、姑 藏、敦煌、武阳等四房入属籍。”天宝元年,李白全家 “逃归于蜀”不仅已将近40年,而且就在这年的秋天,李白还被唐玄宗下诏征入长安,以条件与机会言,李白斯时是完全可以在宗正寺办理全家的皇族户口的,其实不然。因为诏令明文规定,申请办理皇族户口者,必须“谱牒犹著”。更何况,据《资治通鉴 ·唐纪·永昌元年》所载,武则天在处理李贞“党羽”时,当时就“没籍者五千口 ”,即李白祖父全家的皇族户口,在当时已被有司“籍没”,根本无所谓的“谱牒”凭证。所以,李白全家自始至终都属于“漏于属籍”的非皇族户口,即其虽然在诗文中多次称其与皇族同宗,但却始终末能获得唐廷的认可。


根据以上的考述,可将李白的家世作如下的大致归纳: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系西汉李广第二十七世孙,凉武昭王暠十一世孙。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李暠次子西凉后主李歆及其弟李恂遭沮渠蒙逊之难被杀,李歆子李重耳南下渡江仕于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重耳举州归降,拜弘农太守,未久,弘农为宋将薛安都所陷,转安南将军、豫州刺史。李重耳子李熙,为后魏金门镇将而“奔流咸秦”。李熙孙李虎,在西魏官至太尉,因与李弼等人佐周伐魏而入蜀,并改名李龙迁,死后葬绵州江油牛心山。唐初,李虎五世孙李贞与其子及诸李宗室起兵“倒武”未果,皆协迫自杀,其子孙更其 姓曰虺。其“党羽”六七百家均被流放丰州,并“没籍五千口”。李白祖父为李贞幼子,即在被流放与“没籍”之中。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复出,武后退位,改周为唐,并大赦天下。远在西域的李白之父闻之,遂带领全家返回中原,在得知“反逆”者不在赦放之列时,乃“逃归于蜀”,投奔李虎后人并“家于绵”。37年后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下诏清理皇族户口,未及者可申请办理,但李白因属“没籍”的对象而无“谱牒”凭证,故乃始终未能得到皇室的承认,以致最终仍以一布衣的身份病死当涂,并草葬于斯地。


注释:

[1]张书城《李白先世之谜》,《唐代文学论》1986年第1期。

[2]韩维禄《李白“先世为庶”当为建成玄孙解》,《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3]徐本立《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上),《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

[4]徐本立《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补证》,《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

[5]李从军《李白考异录》,齐鲁书社1986年版。

[6]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上海古箱出版社1987年版。

[7]宋祁《新唐书·越王李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