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的问题 【原文】尧之王天下也,茅茨1不翦2,采3椽4不斫;粝粢5之食, 藿6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7臿8以为民先,股无肢,胫不生毛,虽臣9虏10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腊11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12而决窦13。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士橐14,非下也,权重15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许严不为戾,称16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译文】尧统治天下的时候,茅草盖的屋顶也不加修剪,采集来的椽木也不砍削;吃的是粗糙的饭食,野菜豆叶的羹汁;冬天穿小鹿皮衣,夏天穿葛布的衣衫,虽然现在看门人的衣物给养,也不会比这更少了。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木锹铲把自己作为民众的带头人,累得大腿上没有肥肉,小腿上不长汗毛,虽然是奴隶们的劳动,也不至于这样苦。根据这种情况来说,古代谦让天子之位的事,是去掉看门人的给养,而脱离了奴隶般的劳役,所以把天子位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如今的县令,一旦自己死了,他的子孙接连几代都享受出门乘车的特殊待遇,所以人们才看重这个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辞让职位这件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的天子,却难以舍弃如今的县令,这是因为待遇上的微薄与优厚不一样。那在山上居住而从山谷中取水的人们,每逢腊祭就把水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在洼地居住而被水涝害苦的人们,却要雇佣劳力来开沟排水。所以在荒年的春天,就是幼小的弟弟也不给他饭吃;在丰年的秋天,即使是关系疏远的过客也要请他吃饭。这并不是要疏远自己的骨肉之亲而偏爱过路的客人,而是因为粮食的多少不一样。因此古代人看轻钱财,并不是心地仁慈,而是财物多多;如今的人争夺财物,并不是因为卑鄙无耻,而是因为财物很少。轻易地辞去天子,并不是因为品行高尚,而是因为天子的权势很小;如今争着当官或依附权势,并不是因为身处下位,而是因为权势很大。所以圣人计议社会财富的多少、考查权势的厚薄来为政。所以处罚轻微并不是因为仁慈,惩办严厉也不是因为残暴,而是符合社会习俗来办事而已。所以政事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政治就应该适应变化的社会。 【说明】古时贫穷、势轻,所以人们才谦让权位,韩非的这个论断明显也错了。 —————————————————— 【注释】1.茨:(cí慈)《诗·小雅·甫田》:“曾孙之稼,如茨如梁。”《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禄福如茨。”《庄子·让王》:“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荀子·礼论》:“抗折,其貌以象槾茨、番阏也。”《说文》:“茨,以茅苇盖屋。”这里用为茅草盖的屋顶之意。 2.翦:(jiǎn茧)古同“剪”。《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诗·鲁颂·閟宫》:“实始翦商。”《礼记·文王世子》:“不翦其类也。”《释言》:“翦,齐也。”这里用为剪割之意。 3.采:(cǎi彩)《左传·隐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韩非子·八经》:“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史记·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这里用为采集、搜集之意。 4.椽:(chuán传)《左传·桓公十四年》:“以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说文》:“椽,榱也。”这里用为承屋瓦的圆木之意。 5.粝:(lì丽)《列子·力命》:“朕衣则裋褐,食则粢粝。”这里用为粗粮、糙米之意。粢粝:(zich知lì丽)指粗劣的饭食。 6.藿:(huò或)《诗·小雅·白驹》:“食我场藿。”《庄子·庚桑楚》:“奔蝉不能化藿蠋。”《韩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仪礼·公食大夫礼记》:“牛藿。”《广雅·释草》:“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这里用为豆叶之意。 7.耒:(lei垒)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庄子·胠箧》:“耒耨之所刺。”《礼记·月令》:“天子亲载耒耜。”《说文》:“耒,手耕曲木也。” 8.臿:(chā插)《管子·度地》:“笼、臿、板、筑,各什六。”《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这里用为铁锹之意。 9.臣:(chén尘)《易·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书·费誓》:“臣妾逋逃。”孔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庄子·庚桑楚》:“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礼记·少仪》:“臣则左之。”郑玄注:“臣,谓囚俘。”《说文·臣部》:“臣,牵也。”杨树达《臣牵解》:“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因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索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中国古代思想史》第一章:“家内奴隶分‘臣’、‘仆’、‘奚’、‘奴’、‘妾’等。”《广韵·真韵》:“臣,男子贱称。”这里用指为男性奴隶之意。 10.虏:(lǔ鲁)《管子·地数》:“然则吾民常为天下虏矣。”《荀子·儒效》:“亿然若终身之虏。”《韩非子·显学》:“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这里用为奴仆之意。 11.腊:(là辣)祭名。年终祭祀。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众神。《左传·僖公五年》:“虞不腊矣。”《庄子·庚桑楚》:“腊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这里用为厚赐之意。《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非社腊之时也,奚自杀牛而祠社?”《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12.庸:(yong雍)古通“佣”。《管子·入国》:“庸人訾厉。”《墨子·尚贤中》:“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淮南子·缪称》:“取庸而强饭之。”这里用为雇用之意。 13.窦:(dòu斗)《周礼·春官·大宗伯》:“不见四窦。”《管子·小称》:“有一妇人,遂从窦入,得至公所。”《左传·昭公二十年》:“析朱鉏宵从窦出,徒行从公。”《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彘逸出于窦中。马退而却。”这里用为水沟、阴沟之意。 14.橐:(tuo驼)古通“托”。《墨子·节用上》:“有与侵就伏橐,攻城野战死者。”《鹖冠子·能天》:“苓峦堙溪,橐木降风是也。”这里用为依附之意。 15.重:(zhòng众)《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管子·地员》:“其种,大重细重,白茎白秀。”《吕氏春秋》:“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礼记·儒行》:“引重鼎不程其力。”这里用为“大”之意。 16.称:(chèn衬)《诗·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称其服。”《管子·轻重乙》:“其君必辱,食称之国必亡。”《韩非子·王蠹》:“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这里用为符合、相当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