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宣武门前燕--维一(简介)

 老北京的记忆 2017-03-23
旧时宣武门前燕

旧时宣武门前燕 内容简介

动笔写下往事,写下那些一旦时候久了恐怕会忘记的往日旧事。像是过门多年的媳妇,还是喜欢不时翻腾出箱底陪嫁的新衣,尽管知道式样已经不合时宜,但她看着高兴,那毕竟是年轻时候的风光;也像是拾荒的老汉,总习惯将亲手捡来的东西摆满一地,别人看到可能有些讨厌,可他不会在乎,旧时,玄武门前燕,都是寻常百姓家。


旧时宣武门前燕 本书目录

写在前面
上篇
红叶恋枝
霍先生的五次插队
忆冯爷
汉斯的“三十六计”
李家小院
没有墓地的陵园——记亡友育海
淘书*忆是荒唐
忆光直先生
记朋友郁君的死 
斜街(藏)
功夫在诗外
建福官大火、太监及其他
冬舅
锡庆门行走
旧时宣武门前燕(藏)
留声机(藏)

下篇
两处康桥的回忆
前朝余韵——偶访蝗虫谷宋美龄旧居 (藏)
总把新桃换旧符——初访荫余堂
玛丽诺修院的随想
《音乐之声》以后的故事
想起魏敦瑞
《自新大陆》
寻访《平安夜》
莱茵话旧
开封犹太教“脱拉”的流散
如麻的往事——从科索沃战事想起


旧时宣武门前燕 文章节选

斜 街

  据说,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就会染上当地人的习惯。我的祖籍是湖南,出生在上海,但是打小就住在北京城,于是我就冒昧地忝陪北京人的末座。还据说,南人北相属大贵之相,所以我也就不妨相信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并没有十分把握的断语,如此一来,我也就有了北京人的方位观,说大了,也可以说是世界观。
  北京城原本是座方方正正的城,大街小巷无不横平竖直,于是东南西北的方位是*要紧的。也正因为如此,从城中任何一点到另外任何另一点都要走矩形的两条边,没有近道可抄。比方说,我上中学的时候从住家的西单到西什库的学校去,无论是走西单北大街转西四进西安门,还是走长安街转府右街,结果都是一样。再比如,要出城到菜市口,你或者出正阳门,或者出宣武门,和平门那还是后扒的口子,别的地方出不去,都有城墙挡着。这种城市布局于是就养成了北京人安步当车,凡事不求效率的习惯。他们认定,凡事都有一定之规,船到桥头自然直,取巧求变只会是缘木求鱼。如果说北京人的不求进取完全是被北京城市的布局所害,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不过现在京城中的大兴土木肯定会对北京人世界观的改变发生重大影响。 
  而上海人就不像北京人,凡事总想走捷径,取事半功倍的方法,我想这肯定和上海城市布局的杂乱无章有着深刻的关系。如果能在这样茫无头绪的道路里穿行无阻,那么在处理纷繁的世事中肯定也是游刃有余。换句话可以说,在现代生活中上海人办事比北京人高明,道理或许就在于此。 
  国外也有正街与斜街的不同。但一般都是以斜街为多。这是因为西方城市的起源在于商业活动,既是做买卖,就得急功近利,不可能早作规划,有点钱就盖一段,没有钱就拉倒。不过他们的斜街也有意思,你能够从中看到某个城市是怎么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觉得它的乱,是因为我们不懂,看懂了之后,。也能找出它的规律。上海就是随了这个路子,可能要是在上海住久了,自有它的乐趣。可我不行,住不惯这种满是斜街的城市。我在美国的波士顿住了十来年,这里也是个满城斜街遍布的都市,到今天我还经常辨不清方向。上海人有能耐,我有个朋友是上海人,来了波士顿没两天就能到处乱跑,还告诉我说,到某某地方其实另外还有一条近路,下次不妨再去试试。 
  要说这差别是什么,我想就是文化。
  所以外国的街道即便就是有了点儿正街的味道,也要破了它才成。比如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岛,从华盛顿广场往北就基本上都是正街,街名居然可以从一街一直编号顺数到二百几十条街。那年一个从纽约来的朋友到东四一带闲逛,看到改了街名以后的胡同是东四十三条、东四十四条便十分欢喜,说这可真是到家了,和纽约的东四十三街、东四十四街一样。其实他哪里知道,那是因为东四排楼拆了,可怜的他不知道有东四一说,竟然断不开句了。 
  再比如德国的曼海姆,战后重建,街道居然可以做成横为一二三,竖为ABC一字排开的棋盘方阵,简直匪夷所思。那年我偶过曼海姆找个朋友,顺着街牌找地址,仿佛是一颗棋子按坐标在马走日,象飞田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这在一切听从自然发展的西方文化中就显得矫情,与景观不合。在纽约,幸亏有了一条由原来印第安人打猎的小道演变成如今*有名的斜街百老汇大道贯穿其间,把个曼哈顿岛的规矩破了一个粉碎,这才显出纽约作为商业都市的自然。而曼海姆至今不能成为旅游胜地,我想这肯定与它的过份规矩与造作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