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石与中国古典文化(七)

 老刘tdrhg 2017-03-23

赏石与中国古典文化(七)

六、中国印石

    前文所述国宝和氏璧乃是一印玺,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中,印章始终是一朵久盛不衰的奇葩,金石文化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印章与雕刻、书法、绘画的结合,更显出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和神髓,也表现了金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经久适应性和旺盛生命力。而时值2008北京奥运来临之际,一向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印章——“中国印”,以其厚重、凝练,传达着一种民族精神和现代理念。而奥运会拟订吉祥物美猴王孙悟空,本也是灵石所化,孕石而生,这一切都表明赏石与现代文化、思想溶为一体而深为认可了。小小一枚印章,却可折射出中华文明的传统工艺及文化修养,真乃“聚光一石在,渗遍中华神”。印材是印章创作的载体,古高官厚爵多用玉印,“玉者,石之美也”。以石为印,早于春秋战国。从明中叶开始,文人治印之风渐盛,叶腊石,高岭石等印石材料以温润的质地,艳丽的色彩,易于雕刻的石性为人们所接受,跃而成为印之大宗。印章材质的变革,推动了印石文化的长足发展,从而为中国的石文化艺术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在缤纷五彩的印石世界里,以细腻温润的青田石,细滑柔顺的芙蓉石,艳丽柔滑的田黄石和鲜美晶莹的鸡血石为最佳。这些石头,或刻篆,或绘纹,突显了文化的真迹,其与文化的真正结合,恰恰说明赏石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亲密关系。一枚印章却浓缩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却象征着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意蕴。

七、古代宗教

    文化源于自然,导于思想,观赏石对文化的的渗透与普及,当然也少不了人们思想上的倾向和影响。我国古代受儒道佛三教思想影响深远,波及赏石。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大的一派,也是对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对石文化也影响颇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认为山水都能给人以品性,在孔子思想中,山具有神奇作用,能孕生万物,扶济天下,“夫玉者,君子此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故虽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及君子,温其为玉”。孔子把人的道德修养同石头相互渗化,以石、玉喻人的修养品德,把山石的特性表征为人的性情。儒家文化核心——仁义礼智信五字,常被以山水比拟或象征。“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把人与自然交溶统一化,强调了人对山石的欣赏,要突破一种外在形象的束缚,从大自然中感应出人的精神之美和社会道德之美。正是儒家这种自然与精神相统一的思想激励并感召着历代文人的赏石热情,也推进了石文化的发展。长久以来,中国文人总把赏石当作世间洁清高雅之物,既可陶治情感,又用以修身养性。

    道家主张“静”与“忘”的境界,强调人的自然化。“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认为只有做到静,才能通达自然,合乎自然,而“忘”抹去人的心灵污尘,不凝滞于物,不累于世俗,一再主张“道不可闻”,“道不可见”,“道不可名”,忘身忘物忘我,回归自然,心通天地,这些思想对赏石界,对文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致使赏石文化渗入了道家“‘物化’思想,赏石者,赏心者物我皆为一念,又有“读石如读心,目在石上,心已无外”,它指引着一个方向,寻求自然意义上的返璞归真的文化回归,与现代理念的走近自然的基论一脉相承。

    佛教作为一支从外部传入中土的教派,对赏石有一定的影响。佛认为人在世上生来是痛苦的,必须修行摆脱轮回和痛苦,其核心是“空”,四大皆空,重参禅思悟,明心悟理,她引导着人们从石头中溶入情感理智,故赏石有“禅石”之说,以赏石悟人生之道,溶入人生见解,回归童贞。“石尤近于禅,也只有参禅者才能体认,参之深则认之深,悟之深,参之浅则认之浅,悟之浅”,悟空灵态持续延伸,由空入定,进入到明心似境,又似置身于月华天之通明境地。

    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经典著作中,如《圣经》、《可兰经》等,赏石及石文化的内容也比比皆是,在这方面,笔者甚至敢斗胆断言:无石不成书,无石不成经。

    无庸置疑,赏石文化是中国庞大的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支脉,赏石以其天然,以其精灵,引导并支持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中国文化也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并孕育着赏石文化的前行,与时俱进且以石俱进。可以说,没有赏石及其文化,中国文化将是一大缺憾,如宝山残角,如玉虹失拱;而没有中国文化的哺育,赏石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一纸空文,至少不会有今日的丰涵与辉煌。

    赏石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她是精灵,无孔而不入,诗书画印琴棋无处没有她的踪迹,正是赏石点缀着中国文化的灿烂,书写着中国文化的辉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神精……她承载着历史的重担前进,她供给人类精神的滋养,她深深潜入人的心灵,以幽灵般的神玄喻示着真理,她携带着造化的意旨,以神佛般的虔诚诠释着玄机。

    如果说中国古典文化是整个天空,那么赏石就是那朵朵彩云;如果说中国古典文化是一座殿堂,那么赏石就是那根根竖起的圆柱!
赏石与中国古典文化(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