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一----二十四)

 老刘tdrhg 2017-03-23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一----二十四)

谪仙李太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天宝元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李白来到长安,遇见了八十高龄的太子宾客贺知章;据孟棨(qi上音)的《本事诗》中记载,贺知章一见李白即奇其姿,当李白出示作品《蜀道难》后,"(贺知章)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zhe 阳平音)仙''。"
  对这个美誉,李白也颇为自豪,他在《对酒忆贺监二首》中写道: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李白的诗内容广泛,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对封建权贵的抨击,有对安史之乱的鞭挞,有对保家卫国的歌颂,还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鄙视颓风陋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他的诗浪漫色彩极为浓厚,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精炼,情调昂扬,意境开阔,作品的影响极为深远,是自屈原之后我国诗坛上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作品的独特风格与他的生平行事、性格和才情都是密不可分的。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他兼收并蓄,对多种思想都有爱好,但对李白影响最大的,还是道家的思想。这在他的作品《登峨眉山》和《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诗中都有所表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正是表现了他浓重的求仙出世情结。
  李白具有任侠精神,他走马横剑,出入通都大邑,举止豪爽,轻财乐施。他还好饮酒,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纵酒豪放的姿态。豪荡纵姿、傲然不群的浪漫气质,又与他的道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的独特作品风格和艺术魅力。天宝年间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中称赞李白的诗是:"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指的就是李白诗歌纵逸若仙的特征。
  上述所说的这一特色,也就是通常说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的诗歌是极其富有个性的,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诗歌的意象是超越现实的,他在诗中较少对生活过程做具体详尽的描述,而是让想象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幻觉以及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捕捉许多表面上看似没有逻辑的意象,来构成令人奇异、惊愕的画面。
  大胆的夸张是李白浪漫诗风的一个表现,诗人将极普通的事物,变为使人惊叹的形象,化腐朽为神奇,手法高妙,让人叹为观止。至于诗歌的语言方面,李白当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特点;他崇尚道家的自然观,反映到创作上,则表现为主张自然率真、反对雕饰造作。他的诗语言朴实通达,有的直如脱口而出的白话,如被我们所熟知的《静夜思》等作品。而同时,李白的诗歌语言又是奔放的,充满了激情,像《将进酒》、《行路难》等,给人以喷涌而来、一气呵成的感觉。
  正因为李白的诗歌具有这些特色,所以直到今时今日,后人们读他的诗篇时,仍会感到慷慨激昂、痛快淋漓,于精神上得到享受和解放,觉得有一种酣畅与满足。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二)

"高岑"和边塞诗(上)

  盛唐时期的开元、天宝年间,边塞诗的创作盛极一时,是那个时代的突出现象。当时的著名诗人中大都写过出色的边塞诗,佳作迭出,流传甚广,在内容上丰富深刻,体裁上也是风格多样。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其时边境战争对国人的深刻影响,开元、天宝时期边境战争十分频繁,尤其是开元中期到安史之乱的这近30年间,边境线上没有一年不发生武装冲突,有时候经常是数条战线同时作战。这些情况对边塞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战争的胜利和国力的强盛使许多诗人希望立功绝域,为国出力;而战争的危害也使很多诗人深感忧虑。边境战争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大问题,激起了各种反映,也引起了诗人们广泛深切的关注,这就为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复杂的素材。
  还有,盛唐时期边塞诗创作的繁荣,与很多诗人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时较为优秀的边塞诗作者中,大多有从军入幕或游历边塞的体验,如崔颢、王昌龄、王维、王之涣、李白、高适、岑参等人均是如此。
  另外,对前代优秀文学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也是边塞诗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在南朝和初唐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了写作边塞诗的传统,如鲍照、骆宾王、陈子昂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盛唐边塞诗正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盛唐诗人受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的影响,一方面比较关注现实,另一方面自觉的学习建安风骨,追求明朗刚健、意气风发的风格,这种审美情趣对于表现边塞题材是非常合适的。
  边塞诗在内容上大致分为几个方面:有歌颂战争抒发立功壮志的,有表现战争苦难和征戍生活的艰辛,披露军中的矛盾、批评穷兵黩武的;上述的两类诗作,分别展现了歌颂与揭露、豪放和感伤这两种对立的倾向,而这两种倾向常集中体现于同一诗人的同一首作品中,体现了诗人们对战争所带来的一切进行着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也有抒发将士或诗人本人思乡情绪的作品,此类作品以王昌龄和岑参的诗最有特色。还有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地人民生活习俗的诗作,诗人们在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活动时,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调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情来作为背景。岑参的一些诗就是以写景为主,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至于反映边地军民生活的作品,像崔颢和高适的一些诗,都是值得关注的佳作。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三)

"高岑"和边塞诗(下)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并称"高岑"。他们的作品多以边塞为题材,展示了祖国边地壮丽辽阔的奇风异景,反映了疆场的生活,加强了现实性,开拓了新领域,在艺术上也有所创新,其章法多变、形象鲜明、境地开阔,以乐府歌行和雄放风格著称,他们优秀的边塞诗,也反衬出盛唐诗歌所以兴盛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适和岑参都曾投身戎幕,奔赴边疆,所以创作上有很多共同点,但是因为际遇不同、所见各异,以及在艺术手法上的不同特色,因此还是各自具有属于自己的风格。
  高适早期家境贫寒,青年失意,年过四十岁尚自躬耕;他曾北上蓟门,随军到过东北塞外,想立功边疆但未能如愿。期间长期漫游在梁、宋之间(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年近五十才进入仕途,先后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代宗时官至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他的大多数优秀诗作都是在北上蓟门和漫游梁、宋时创作的。
  高适的边塞诗,一方面歌颂将士们安边卫国的英勇斗志,反映出盛唐的时代风尚,一方面也表现战士们艰苦生活,表现了他对士卒疾苦的同情,是边塞战争与生活的真实写照,闪动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燕歌行》是其代表作;这本是一个乐府古题,高适用来反映军事题材,展现当时边塞动荡不安的现实。这首诗虽然是乐府歌行体,但其中用了很多律句,这样相互结合,既有歌行体的流走自然,又有律诗的整齐美。全诗四句一转韵,诗的音律随着内容的转变而变化,和谐统一,富有创造性,它代表了七言歌行在当时的进一步发展。这首《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中的杰出作品,为世人千古传诵。
  高适因为经历过潦倒的生活,早期时非常接近低层人民,所以有部分作品是描写农民的诗歌,表达出诗人对农民悲苦境遇的同情关注。在开元诗坛上,高适是第一个接触到农民疾苦的诗人。
  因此总的说来,高适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语言质朴,多慷慨悲壮之音,树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岑参比高适小十几岁,同高适一样,早年孤贫,在社会上受到冷落,但也有戍边立功之志;曾两度出塞,先后做过安西和关西一带的节度判官,在边塞生活了六年,对边塞的征战生活和自然风光,都有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体验。因任过嘉州刺史,故人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
  岑参到过天山,到过轮台,去过雪海,去过交河。那里有大雪、大风、大漠、大热和激烈的战争,也有着异域的音乐。他的诗而由此开阔,喜欢用自由变动的七言歌行去表现塞外变幻的风光和激烈的征战,开创了一种奇丽雄放的诗风,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白雪歌》、《走马川行》、《轮台歌》是岑参的代表作,三首歌都用的是七言歌行体裁,写的都是送别,都富有奇丽雄放的浪漫色彩,又各有特色,这也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岑诗被人誉为"奇才奇气、风发泉涌",指的是他的边塞诗出类拔萃。因为他的诗奇而入理、奇而确实,所以即使是想象之笔,写来也真实动人。他把人所罕见的边塞风景,以浪漫奔放的热情写入诗中,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丽的边疆景色图。
  所以高、岑的诗风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差异,其相同的地方是他们的诗歌都有边塞立功、慷慨报国的浩然之气,都具有悲壮的风格特色,都显示出边疆异域的奇情异彩。他们也都擅长歌行,其杰作几乎全是七言。相异的地方则表现在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及题材上。
  高适注重描写现实,在对战争的认识和反映民间疾苦方面,前期的作品比较深刻,表现出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诗中多夹叙夹议,或直抒胸臆,写的比较朴素,摆脱了唐初绮丽浮艳的诗风,于豪迈奔放的感情中有苍凉悲壮之音。
  而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急促高亢、热情奔放,笔法多变化,表现出浪漫主义主要倾向,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多景物描写,色彩绚烂,富于奇丽雄放之笔,反映的生活面也更为广阔。高、岑的诗,是盛唐边塞诗中的卓越代表。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二十四)

诗圣杜子美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国的文学史和诗歌史中,杜甫是公认在诗歌创作上具有集大成及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他的作品以能最广泛深刻地反映他生活着的时代和社会而著称。
  杜甫前半生处于玄宗执政时期,这个阶段由于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后安史之乱则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杜甫也亲历了困顿之苦,体察了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作品广阔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慨叹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痛苦,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交织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地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因此,他的诗称被为"诗史"。
  "诗史"的这个称号要远比"诗圣"为早,在杜甫生前之时,人们就已经用"诗史"来称呼他的作品了,而杜甫的作品也是无愧于这个称号的。在历代诗人里,象杜甫那样忧国忧民的也是不多见的,他的作品很少有孤立的摹写景物或抒写内心情感而不牵涉当时时局与社会的。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成了一幅天然的历史图卷。
  杜甫中年以后,身逢安史之乱,给他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创作题材;杜甫诗集中的许多著名篇章,都是直接描写这一动乱或与之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客观的刻画记录历史事件,诗歌中为民请命的血泪控诉,大大提高了思想上的高度,特别是其中"三吏"、"三别"等作品,是那个时代苦难的见证。
  杜甫并不象很多文人一样,只把写诗作为炫耀文才、猎取功名的手段,或只为陶写个人性情,以及应酬交际之用,而是有意识用他诗歌当作史笔来写,这使他的很大一部分诗歌都可以当作史诗来读,他的诗作不仅有历史的真实,还具有进一步从本质上洞察历史事件的识别力和预见力。他在安史之乱前夕写的一些诗如《出塞》、《丽人行》等,对世事变故的即将到来都已有所预见和暗示。
  安史之乱发生以后,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及时迅速的反映,有些诗作还可以弥补当时史书上记载的不足,例如《三绝句》。此外,杜甫还特意为当时的一些历史人物写诗作为传记,像著名的《八哀诗》就是为八位当时的人物立传的;这些作品所提供的历史资料和对人物的叙述、评价,无愧于诗坛上的一代史笔。
  "诗史"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其时代上的意义,也表现在他所描写的地域的广阔。杜甫一生足迹遍历大半个中国,凡是他经过的地方,在他的诗作中都有生动详实的描写。故昔时人有"杜陵诗卷是图经"之誉。
  如果说"诗史"的称号是从杜甫作品的历史价值角度来评价的话,那"诗圣"则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这个评价在诗界是至高无上的。正式把杜甫称做"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前期的陈献章。不过若论把杜甫尊为诗中圣人的观点,则早在唐宋间就有了。
  首先对杜甫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推许为最高地位的是唐代的元稹;他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曾道:"...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在这方面又推进一步的是宋代的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我国过带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秦观虽然还没称孔子为诗圣,但已把杜甫比为诗坛上的集大成者了。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古文化的成熟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历史需要一位伟人来进行总结和整理,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于是乎孔子就应时而生。而唐代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各种新旧体诗歌到了唐代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人风起云涌;这时正需要有一位天才人物来对已有的成就加以总结和并进一步推向新的高峰,于是杜甫就脱颖而出。
  杜甫博采众家之长而加以创造发展,各体诗歌都突破前人的藩篱而达到新的极限,晚年在诗歌的格律技巧上更是有独到的成就。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集大成"的成就,除了他自己本身的才华外,的确也与他所处的中国文学发展阶段的运会有关。
  对于杜甫这样一个作品丰富的诗人,要想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他全部作品的风格,并不是件容易事。不过通常人们谈到杜甫的作品风格时,常爱用"沉郁顿挫"来形容。
  这四个字的来历,本是杜甫有次在向玄宗献上自己的作品《雕赋》时于表文中写到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杨雄枚皋之徒,庶可几也。"杜甫在这里所说的沉郁顿挫,主要是针对自己的这篇辞赋而言,并未有意识的对自己的风格作出这样的规定,而在这以后,就再没见过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有过相同的说法了。
  杜甫去世后不久,他的诗名日益显赫,从中唐到晚唐以至宋代,文坛上对杜甫的尊崇一直不遗余力。不过除了宋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讲出"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这样的泛评外,也没有其他人以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风格。至于发现这个杜甫自己偶然道出的自我评价其实最能代表他的作品风格是清代的文论家们。这个短语的确能适用于杜甫的多数作品,因此用它来概括杜诗的艺术风格逐渐的被熟知和接受,于是遂成定论。而要理解沉郁顿挫,则须从杜甫的作品中去感受。
  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的说来,沉郁指的是作品中意境的深远和情调的浑厚;顿挫则本是一种舞蹈动作,用在诗歌上却是形容一种有节奏的感情震荡。沉郁与作品的主题内容有关,而顿挫是与作品的谋篇、结构、潜词造句的技巧有关。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讲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顿挫表现在杜甫的作品中,首先是那些悲剧题材的诗歌。题材的悲剧色彩能够加深作品的思想和意境的深度,杜甫一些最著名、最感人的作品,都属于这类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品。沉郁并不等同于伤感或忧郁;而是这些作品中流露出的伤时忧国的情思和深沉的感慨。它们才最能表现出作品中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甫在诗歌中抒写的并不总是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想到国家和民众,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和未来。这种宽广的胸襟和深厚的感情,也有助于表现这种风格;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最足以代表他作品中显露出的胸襟和怀抱,代表他作品中思想感情上的高度与深度的。这就使得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有力的感情。
  还有,杜诗的沉郁顿挫也体现在那些堪称宏大巨制的作品中。虽然那些单篇和短制小品同样同样也不缺乏那种风格,但长篇更有助于发挥沉郁顿挫的风格,也最能有力的表现这种风格。
  沉郁顿挫是对杜诗风格的总体概括;如果就每一首诗歌而论,则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面貌和特征,但都融合在沉郁顿挫的主基调当中,从而构成杜诗丰富的整体内涵。它所具有的魅力,也确可以称的上是冠绝古人。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