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那些事儿》第29章

 盘锦正心国学 2017-03-23

29  楚昭王分地未果、馈鱼者、楚弓楚得、楚狂接舆

孔子与弟子们终于摆脱陈蔡困境,被楚国的军队迎接到楚国。

楚昭王知道孔子是有大才干的贤人,就给孔子一块方圆七百里的封地,让他留在楚国效力。

楚国的令尹子西阻止说:“大王派往各侯国的使臣,有像子贡这样有才干的吗?”

昭王说:“没有。”

子西又问:“大王的左右辅佐大臣,有像颜回这样的能者吗?”

昭王说:“没有。”

子西又问:“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的将才吗?”

昭王回答说:“没有。”

子西还问:“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员,有像宰予这样的吗?”

昭王回答说:“没有。”

子西接着说:“况且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时,封号是子爵,土地跟男爵相等,才不过方圆五十里。

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申明周公旦、召公奭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么楚国还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吗?

想当年文王在丰邑、武王在镐京,作为只有百里之地的主,最终能统治天下。

现在如让孔丘拥有那七百城土地,再加上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气,反而是祸患啊。“

昭王听了子西的话,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这年秋天,楚昭死在城父。

原文:楚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

“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

“王之将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

“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

“且楚之祖封於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

昭王乃止。

其秋,楚昭王卒于城父。


孔子到楚国去,路上还发生了一件事情:

有一位打鱼人献给他一些鱼,孔子不接受。

打鱼人说:“天热市场又远,这些鱼已经无法卖了,我想与其,不如献给君子,所以很冒昧地进献给您。”

于是孔子拜了又拜,接受了这些鱼,让弟子把地打扫干净,准备祭祀。弟子说:“打鱼人本来要扔掉这些鱼,而老师却要用来祭祀,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我听说,怕食物变质而把它送给别人的人,是仁人一类的人因为他们懂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食物是宝贵的。哪有接受了仁人的馈赠而不祭祀的呢?”

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魚焉,孔子不受.

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故敢以進焉.」

於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將以享祭.

門人曰:「彼將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

孔子曰:「吾聞諸惜其腐,而欲以務施者,仁人之偶也,惡wū有受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


接下来我们要讲一个关于楚国的成语:楚楚得。

楚国君喜爱打猎。有一次他骑着马拼命追逐几头野兽跑了很多路眼看快要追上了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哪知道他到腰间一摸弓已不知去向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马上颠来颠去那张弓早就丢失了。

这是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丢了十分可惜官吏就向楚共王请求说: 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

楚王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我是一个楚国人这弓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楚国人丢失了弓仍旧由楚国人得到(楚弓楚得) , 有什么必要去寻找呢?

孔子知道此事后: 楚共王所讲表现了胸怀广大但他还不够广大。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为什么一定要是楚国人呢?

后来人们称赞孔子真正达到大公的境界了。后世就用这个成语来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楚王出遊,亡弓,左右請求之.

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孔子居住在楚国的时候,还有这样一段插曲:

楚国有一个人,叫陆通,字接舆平时依靠自己耕种来养活自己他因为不满意楚昭王时期的政治混乱,便剪去头发,装疯而不肯做官别人就叫他楚狂接这个人呢,喜欢发表各种大而无当的言论

他说在遥远的姑射之山上居住着神仙,这些神仙不需要吃五谷,能够吸风饮露、腾云驾雾,保障老百姓每年都有好收成,这些言论引起了很多争议。

楚昭王听说接舆很有才能,派使者带着百镒黄金、车马二驷去聘请他为官治理江南,但被接舆拒绝,使者只得把礼物丢弃在接舆的家门口。接舆和妻子两人最后隐居在峨眉山,以芦柑、韭菜为食,养性山林,淡泊人生,直至死去。

这对夫妇在后来被道教尊为大仙,天府四相中的天机内相就是指接舆。

mǐ陆氏人认他为始祖。

接舆讽刺孔子这么积极地游于各国,只为从政做官

这一天,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走过,就唱

“凤凰呀,凤凰呀,你的美德为什么这么不景气?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可以再赶得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都是很危险的啊!”

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谈谈,但接舆却快步走开了,夫子没能跟他说上话。

陆真人讳通,字接舆,春秋时楚人也。

高士传云:「楚昭王时政令无常,陆通乃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孔予适楚,楚狂接舆迎其门曰:

《论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弗得与之言。

实在当时、乃至于后世,都有很多人不理解孔子,认为他是在求功名利禄。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夫子心怀家国天下,希望能让当时的社会有秩序,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他一生的追求。


夫子在楚国不得重用,于从楚国返回了卫国。

这一年,孔子六十三岁,是鲁哀公六年(前489)。

 於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这个时候,卫出公辄的父亲蒯聩没有继位做国君,流亡在外,诸侯对此事屡加指责。而孔子的弟子很多在卫国做官,卫出公辄也想请孔子出来执政。

子路问孔子说:“卫国国想请您出来执政,您打算首先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那我一定首先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的事吗,老师您太迂了!为什么要首先正名份呢?”孔子说:“你这个鲁莽的家伙啊,仲!要知道,名分不正,说出的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情办不成,那么礼乐教化就不能兴盛;乐教化不兴盛,那么刑罚不准确适度,那么老百姓就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才好。所以君子办事必须符合名分,说出来的话,一定要切实可行。君子对于他所说出来的话,应该毫不苟且随便才可以啊。”

      其明年,吴与鲁会缯zēng,征百牢。太宰嚭pǐ 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往,然後得已。

  

是时,卫君辄 zhé 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於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

《论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

孔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矣。

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