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图:他用38年 让一碗秦镇凉皮走出国门

 静雅轩345 2017-03-23

初春的西安,乍暖还寒。不到中午11点,老郭的凉皮店已接待了近百位食客。到他店里吃凉皮的大多是回头客,有些人甚至吃了20年之久。

老郭做出来的凉皮“筋、薄、细、穰、光、香、辣、爽”,色白如雪,光滑如脂,再加上嫩绿的菠菜或芹菜,出芽的黄豆,佐以香味十足的辣油和五香料醋,吃在嘴里,柔韧而有筋劲,且越嚼越香,深受食客们喜爱。

老郭原名郭天祥,是陕西省秦镇凉皮非物质文化传人。他从15岁开始跟随父辈做凉皮,迄今已38年。郭家先祖于1879年在秦镇开店卖凉皮,传至郭天祥手中已是第四代。如今老郭的儿子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已正式接班父亲衣钵。

“退休”的老郭已很少亲自制作凉皮,却经常到店里教导儿子,督促他再精进技艺:“马虎不得,希望儿子能好好传承这门技艺,并有所突破。”老郭说道。

上世纪80年代,为了生计,老郭和父辈走街串巷,挑着担子在西安土门农贸市场附近摆路边摊售卖,当时一碗凉皮卖一毛五分钱,供不应求,老郭经常凌晨三四点开始蒸皮子。后来,老郭在徐家湾开店,雇了十几个工人,蒸锅一天24小时不断火。那时市面上五块、十块钱都算“巨资”,郭家的凉皮店一天流水近两万元,用他的话说,那是“把钱挣美了,钱用麻袋装嘛”。当地人几乎都知道郭家凉皮,也都知道老郭“扎势很”。

食客来老郭家吃凉皮,多是冲着能吃到“原汁原味”的正宗秦镇凉皮。所谓的原汁原味,即食材本身无添加,纯粮食当原材料,调料配料都是正宗调制,多年流传下来的家族配方,安全放心。老郭祖辈曾在秦镇开药店,所以懂药理,配制出的凉皮调料含有四十多种中药材,加之做好的凉皮能搁置24小时不断条、不走味,使得郭家凉皮独树一帜。

老郭有一项绝活,可以蒙眼切凉皮。只见其熟练地将出锅不久的整张凉皮摊开,抹油、蒙眼、提大刀、切条、提起、装盘,一气呵成,整个切条用时不到2分钟。蒙眼切条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切条用的大刀重15斤,长近50厘米,切完一张皮子需要数十刀,一天需要切成百上千斤皮子。围观者不断为其喝彩叫好,可老郭却很谦虚:“熟能生巧而已。”

随着眼界的开阔,老郭发现外面有很多店打着正宗秦镇凉皮招牌,但是味道却参差不齐。“父辈教我做凉皮,叮嘱我要用心踏实(做凉皮),咱接过这个祖业,就该担负起这个责任来。”

老郭认真地说,“没有一个标准,真的也卖,假的也卖。这样子,秦镇凉皮被搞砸了咋办?”耿直的老郭难掩心里的忧虑。

老郭经常指导其他凉皮店制作正宗秦镇凉皮。从选米、打浆、烫浆,到蒸皮子、切皮子、调调料,老郭都无偿分享。

有些老板明白事理,会夸赞“老郭这人不错,无偿传艺”。也有些老板不好说话,将他当作砸场子的无赖撵了出去。

为了更好保护“秦镇凉皮”这个金招牌,老郭曾几度自掏腰包,维权、参赛、找相关专家和部门咨询教材编撰等诸多方式,来促进秦镇凉皮制作技艺标准化、规模化和培训事项的进展。

“秦镇凉皮已不单单是我郭家的谋生之道,我希望它能给秦镇人,乃至陕西人都带来好处。”

“希望这门传统技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老郭说出自己的心声。

郭家凉皮在继承秦镇凉皮的传统做法之外,还推出了黑米、小米、醋淋以及蔬菜等多种凉皮种类,这些都是老郭的创新成果,“如今的年轻人,能吃惯正宗秦镇凉皮的人并不多,咱希望来我这里,既能吃到正宗的秦镇传统美食,也能尝到这门技艺下做出来的其他品种。”老郭说。

如今老郭在西安有四家正宗秦镇凉皮店,而早在2014年7月,老郭在北京前门大街开了一家分店,后来在美国、加拿大等相继开了分店。

老郭那原本在事业单位的儿子和在银行工作的女儿,也都相继辞职,回来继承父亲的衣钵,传承凉皮工艺。

与凉皮打交道的这38年里,郭天祥引以自豪的是,在自己推动下,秦镇凉皮已获得专利商标、并且有了专门的凉皮协会,自己参与制定秦镇凉皮技术规范标准、见证了秦镇凉皮走向全国,飞至大洋彼岸。

“让世界都尝尝咱陕西的传统美食嘛。”老郭笑呵呵地憧憬着更远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