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详解传统相声《白事会》

 生计逐日营 2017-03-23

图文详解传统相声《白事会》 - (上)

原创 2017-03-21 生计逐日营 生计逐日营

点击蓝字“生计逐日营”可以快速关注,感谢您的留言或转发


相声《白事会》有几个不同版本,马老这版流传更广,过去的人对白事有诸多禁忌与不可说,可是闻人名流大办白事又是全民性的世俗的热闹,瞧大殡几乎成了一种文化娱乐。马三立大师把这么一段难登大雅之堂的《白事会》打造成了经典名段,展现了旧时京津丧葬的市井风情,令人拜服。


相声《白事会》有不同的版本。罗荣寿李桂山二位老先生说过一版,包袱儿是那位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的葬礼,大段贯口描述的仪仗执事满汉兼备、中西合壁,相当于皇帝奉安的规制。马三立马老这段,展现的差不多是清末民初汉人白事里的最高规格。


旧时,人们对白事有诸多禁忌与不可说,可是逢闻人名流大办白事又有着全民性的世俗的热闹,瞧大殡几乎成了一种文化娱乐。

据说当年著名武生杨小楼出大殡,万人空巷。老百姓一早就扶老携幼伫立街头,有钱人家在路引标注的沿途找个茶点铺或饭庄子的楼上,订个临窗的好座,居高临下,边吃边看。

今天,咱们就着《白事会》,聊点犄角旮旯里已经湮没在历史中的冷知识吧。

甲:红白喜寿事,这个没有内行办,你是白费钱办不好!我找熟人,我有朋友哇!王十二、翟鹤龄、李文清、丛四爷,这都是久帮给人办红白喜寿事的。


刘叶秋老先生在《回忆旧北京》里讲了办白事主家要做的一连串的事情:

1看材、2选棚、3定酒席、4找家伙铺、5找杠房、6请僧道尼喇嘛以及最重要的7物色一位总管事的。

咱们按着相声里的顺序一样一样聊吧。


甲:报丧的讣文撒出去,各地的亲友都来吊唁,花圈、挽联、幛子、纸牌儿简直的不计其数。

纸牌就是匾额,大多出现在官宦仕绅家的白事上,内容一般四个字,都是赞美歌颂之词。形制为一整幅宣纸,加上绫边五六尺长,扎秫秸架子,放在匾亭里抬着行进。 

1940年军阀吴佩孚葬礼抬匾额的队伍经过天安门,吴佩孚的后人回忆当时的盛况,社会各界都送了匾额,匾额的题词有:名垂宇宙、武圣,大义先觉,乃圣乃神,至大至刚,乾坤正气等。

幛子也叫祭幛,青蓝灰等素色布料作成,尺码为八尺至一丈二尺不等,写着福寿全归、驾返瑶池等等,不过这个不作执事使用。

挽联是民国后才兴起的。

甲:您爸爸信佛!穿的是全身道服,整部《金刚经》陀罗经被,水袜云鞋,蓝呢子盘金线厚底儿福字履。!

 民国27年(1938年)和民国28年底(1939年),有两场轰动京城的大殡,著名武生杨小楼以及军阀吴佩孚大办丧事。

据记载这二位都是全道装,身披道氅,足登云履。杨小楼也加盖了陀罗经被。陀罗经被是黄绫子或白绫子上印红色梵文经字。

《旧京婚丧礼俗》一书中说,北京印陀罗经被只北城鼓楼东双盛染房后院一家,字有绣的也有印上去的,价格昂贵。 

甲:这口棺材讲究!北京前门外打磨厂万益祥木厂买的。材料叫金丝楠挂阴沉里儿。上黑漆,三道大漆,挂金边儿,头顶福字,脚跐莲花。 


万益祥木厂貌似在当时很有名,吴佩孚用的老金丝楠木棺就是万益祥木厂所作, 号称北方第一棺,当时标价1.1万银元,该号老板慕吴氏为人,只收取了7500元成本费。

图中可见同顺木厂同时有杠房业务

木厂,有的铺号也叫桅厂,有种说法是最初曾由木厂和主营杉木船桅的桅厂代理寿材,包括承办杠房业务,因此这两个特定的名称就流传下来,当然在数来宝里都叫棺材铺。

木厂里有专门的木匠,此行当谓之“斜木行”。因为棺材是一头大一头小,做活放线都是斜的。

棺木样式有满汉之分,就木料讲,据说最上品是阴沉木,其次是金丝楠,还有些约定俗成的惯例,比如“桑皂杜梨槐不进阴阳宅”,就是说这些木料既不盖房也不做棺材,当然后来木料少了,这些成例也逐渐被打破 。

汉材表皮上黑色褪光漆,描金匠用金漆画不同的图案。多在两帮左画金童执幡,右玉女提炉,棺头中心五福捧寿,棺尾画莲花荷叶,谓之脚跐莲花。


甲:写的是……那叫什么字……宋体!宋体的扁字,每一个字这么宽,这么扁,上写“清封”,“清封”俩儿字用红色的。“清封登仕郎王太公讳致和”。

登仕郎:不是实官儿只是个虚名,级别据说算是正九品,虽然写清封,但到了清末民初之时,也就那么一写,如果是家里老先生没了写清封例赠登仕郎,如果是老太太没了,就写清封孺人。。。


甲:到第三天“接三”。甲:这叫“接三经、放焰口”。找四十个和尚来念经,念什么呀?叫“焰口施食”。念十六本“焰口施食”呀,念经还得扔那么点儿那个小馒头,舍小馒头、撒铜钱。每七天来一次。这是“迎七”,“迎七经、二七经、三七经”,搁到七七四十九天。


撒小馒头,即斛食饽饽,俗名施食饽饽,接三夜里放焰口的法食,得由亲儿子到蒸锅铺去订做,是发面蒸的大镯子,到时候按道掰开成为小馒头,也有用一百零八个小馒头直接码成塔,就不用临时现掰了。

蒸锅铺的买卖,凡在北京开设的,全是山东人,早先他门口还摆着个斛食楼子《木头做的小酆都城),遇有买斛食饽饽的,得架弄上那个玩意的,两家都买,就赶不及啦。(《北平风俗类征 市肆》)

 

甲:在你们院里搭大天棚,搭的什么呀?搭的起脊大棚!在门口外边立三棵白杉蒿。两边是钟鼓二楼、过街牌楼,这大牌楼是什么搭的?用这白蓝色的花纸搭的彩牌楼!


北京的棚行兴起于明永乐年间,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全行业并入建筑部门成为架子工。

办白事搭棚,基本上棚行的手艺全得用上,特别讲究的就是起脊大棚,里边还搭上月台经楼。可以把院子连垂花门都罩起来,院落大的,有于棚外再搭钟鼓二楼的。

搭棚时,棚铺自己准备大小杉蒿、竹竿、芦席、绳索、窗框等,而所需布匹全部向布行和染房去租用, 用过送回染房重新去染。 席棚的保养防火防盗,夜间巡逻都算在棚价之内,由事主负担。

京师搭盖丧棚,工细绝,点缀有花木鸟兽之形,起脊大棚,有瓦 陇、柁头、稳兽、螭头之别,以及照壁、辕门、钟鼓楼,高插云霄。 (《 道光都门纪略》)

孙中山先生葬礼上扎的过街牌楼

搭棚地上不用挖坑,在院子里平地起棚,材料用大高杉木,北京称为“沙高”。把粗杉蒿浮放在地上,吃力处用别棍绞紧。


门口立三根白杉蒿,过去立三根白杉蒿是挑幡子的,立的位置是男左女右。

照片左下角可见杉蒿浮放在地上

甲:正当中写三个字“当大事”,孔子曰“唯送死者以当大事”,两边是钟鼓二楼,两边是音乐齐奏,锣鼓喧天,两个黑红帽在灵堂引路,请来了文官点主、武将祭门,

“当大事”应该是孟子曰,源于《孟子 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旧时规矩父母丈夫还在的则不贴此三字。

民国六年北平参议会议长谷钟秀给他父亲办白事,有一系列的照片,有张可以看见祭棚正中张贴着“当大事”。


文官点主:主就是牌位,上书某某之神主,但是主不写全缺头上一点,请年高望重之人在王字上补加一点,成为主字。这才算登了记可进家庙祠堂。

担任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最好是当过翰林、主考、学政等官。吴佩孚以及末代状元刘春霖的点主官是溥仪的老师傅增湘,袁世凯的点主官是徐世昌。

武将祭门的人选就没有那么讲究,也没有繁琐的礼仪。祭门之后才上杠发引。


这篇先说到这儿吧,下一篇技术含量比较高,继续聊那些仪仗执事以及当年北平的一位奇人,一撮毛。






家居不易是长安

俭约持躬稍自宽

最怕人情红白事

知单一到便为难

《道光都门记略》




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烦请告知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