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外经

 FranceLG 2017-03-23

《黄帝外经-注释探微》第六部

2016-01-31 16:31阅读:
《黄帝外经-注释探微》第六部
诊原篇第四十六
精气引血篇第四十七
天人一气篇第四十八
地气合人篇第四十九
三才并论篇第五十
五运六气离合篇第五十一
六气分门篇第五十二
六气独胜篇第五十三
三合篇第五十四
诊原篇第四十六:
[原文]
雷公曰问于岐伯曰:五脏六腑各有原穴(1),诊之可以知病,何也?岐伯曰:诊脉不若诊原也。雷公曰:何谓也?岐伯曰:原者,脉气之所注也。切脉之法繁而难知,切腧之法约而易识(2)。雷公曰:请言切腧之法。岐伯曰:切腧之法,不外阴阳。气来清者,阳也。气来浊者,阴也。(3)气来浮者,阳也。气来沉者,阴也,浮而无者,阳将绝也。沉而无者,阴将绝也。浮而清者,阳气之生也。沉而清者,阴气之生也。浮而浊者,阴血之长也。浮而清者,阳血之长也。以此诊腧,则生死浅深如见矣。
[注 解]:
(1)五脏六腑各有原穴:五脏六腑的原气在十二经脉运行过程停留整蓄的地方,相当于运输中的中途车站一样。在这些部位探查,可以诊知五脏六腑原气的强弱与否,不仅可以用来诊病,还可以作为修真的参考。
(2)切腧之法约而易识:临床一般多使用切寸口脉法以诊知人体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康健与疾病。但是正如岐伯所言的切脉之法繁琐复杂,是很难掌握的,不比切腧法简单易学。因为脉中所行的气血,多是掺杂着后天脏腑所生化出来的后天宗气,而不是像原穴中所聚集的都是先天元气,所以切腧诊法简单易学。但是,诊原穴有个前提,文中没提,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好的方法后世为什么会失传的原因。这个前提条件就是用切腧法探查原穴而诊断脉气运行的操作者,自身必须是一个修真者,具备对脉中元气的感应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可能古时视修真为平常,所以不需要提出来的,但在今人却很难理解。
(3)气来清者阳也,气来浊得阴也:今人诊脉,对于脉气的沉浮还能掌握,却从未有人提及脉象的清浊,这就是今人不修炼,不能用真息感应他人脉气的清浊,只能用手指触及脉象的浮沉了。
[探 微]:
“五脏六腑各有原穴”,而原穴又是反应原气强弱的最佳部位,有志修身者不可不知也。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在六阳经中原穴排列在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的输穴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之后,在六阴经中则输穴就是原穴。
元气又叫原气,本原之气,是人体来自先天的生命本钱,消耗完了,生命就宣告结束,这个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意识精神全部停止,即使意识再强,但因为没有没有原气提供能量,所以这一点意识就叫阴神,投胎夺舍,就叫往生极乐吗?“再来已不是此身”。远不如我道家玄门,将此一点先天真原与天地真原相合,炼而壮大,改造后天身体,使与天地同存。惜此道如今不多矣,近五百年来,只有张三丰达此境界,其他一概不知了。其余如广成子,千二百岁而此身不朽,许旌阳白日飞升等则后所未闻,当此未劫,读者诸君有立志者乎?
诗云:
一炁氤氲溯本原,云龙风虎上昆仑。
他年十二花开放,笑指蓬莱玉满盆。
精气引血篇第四十七:
[原文]
力牧(1)问于岐伯曰:九窍出血何也(2)?岐伯曰:血不归经耳。力牧曰:病可疗乎?岐伯曰:疗非难也,引其血之归经,则瘥(3)安。力牧曰:九窍出血,脏腑之血皆出矣。难疗而曰易疗者,何也?岐伯曰:血失一经者重,血失众经者轻。失一经者,伤脏腑也。失众经者,伤经络也。力牧曰:血已出矣,何引而归之?岐伯曰:补气以引之,补精以引之也。力牧曰:气虚则血难摄,补气摄血则余已知之矣。补精引血余实未知也。岐伯曰:血之妄行,由肾火之乱动也(4)。肾火乱动,由肾水之大衰也。血得肾火而有所归,亦必得肾水以济之也。夫肾水、肾火如夫妇之不可离也。肾水旺而肾火自归。肾火安,而各经之血自息。犹妇在家而招其夫,夫既归宅,外侮辄散。此补精之能引血也(5)。力牧曰:兼治之乎抑单治之乎?岐伯曰:先补气后补精。气虚不能摄血,血摄而精可生也。精虚不能藏血,血藏而气益旺也。故补气必须补精耳。力牧曰:善。虽然血之妄出,疑火之祟耳。不清火而补气,母乃助火乎。岐伯曰:血至九窍之出:是火尽外泄矣,热变为寒,乌可再泄火乎。清火则血愈多矣。力牧曰:善。
[注 解]:
(1)力牧:黄帝臣子。黄帝曾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后占卜寻找,得力牧于大泽之中,遂拜以为将。因为看到有修真出偏,致九窍出血的现象,请问岐伯以纠偏之法,岐伯教以保精惜气,引血归经之法,就是本篇内容。
(2)九窍出血何也:后人不明修真之道为《黄帝外经》的主旨,总是从字面上理解为后天疾病。这里的九窍出血,恐为后天临床上很少见到的吧?当为修炼不得其法,导致崩炉毁鼎,精气走失。注者也曾见过这样的出偏者,只是没有达到九窍出血这样的危重程度,自是一面外用引血归经法以大剂量补气摄血的药物,内修性功,以静心沐浴法调节,等到肾气一稳定,就慢慢地恢复了。
(3)瘥:读(chai)指疾病痊癒。
(4)由肾火之乱动也:后人修真,不以恬淡虚无为主,急功近利,妄想长生不死,心魔横生,引动肾气,不明火候,空鼎焚炉,耗丧肾气,外加炼已不纯,难守清静,嗜欲不禁,丧失精元命宝,贪图口腹之利,眼目之色,导致元气亏耗,肾火怎得不乱动呢?肾火乱动,肾水难济,热血妄行,难以归经。
(5)此补精之能引血也:岐伯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夫肾水肾火如夫妇之不可离也,肾水旺而肾火自归,肾火安而各经之血自息”。血不归经是因为相火妄动,相火妄动是因为肾水干涸,所以要想熄火,必须补足肾水。肾水是先天一气所生,所谓“天一生水”。因此修命出偏主要是修性不纯,欲火邪焰周身乱窜,导致热血妄行。要想灭火,还要继续抱元守一,熄灭心头欲火,守得一轮明月海中升,自然明心见性,肾水滋生,邪火自消。自如淑妇在家恪守妇道,只等夫君,不招外侮。
[探 微]:
本来修真一道,体天心地轨人伦,不应出偏生病患,但今人道德沦丧,欲望太大,修真本为悟道,而不是贪生恋物,怕死爱欲。更不是像今日流行的网络修真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修道是为获得那些纵横宇宙三界,无敌天上人间的“力量”,好让自己尽情享受长寿富贵之福,得到世间美人至宝,这样的利欲薰心,重利忘义而不择手段的魔王怎能做到“杳杳冥冥,昏昏默默,无摇汝精,无劳汝形”呢?这样的欲火烧心之徒能不九窍乃至全身浴血吗?沦入无边血河欲海呢?
诗云:
欲火焚身浴血时,心中自有月华池。
一心归到波圆境,便是邪魔尽伏之。
天人一气篇第四十八:
[原文]
大挠(1)问于岐伯曰:天有转移,人气随天而转移,其故何也?岐伯曰:天之转移,阴阳之气也。人之气亦阴阳之气也。安得不随天气为转移乎。大挠曰:天之气分春夏秋冬,人之气恶能分四序(2)哉?天之气配日月支干(3),人之气恶能配两曜(4)一旬(5)十二时(6)哉?岐伯曰:公泥于甲子以论天也。天不可测,而可测。人亦不可测,而可测也。天之气有春、夏、秋、冬,人之气有喜、怒、哀、乐,未尝无四序也。天之气有日、月,人之气有水、火,未尝无两曜也。天之气,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人之气,有阳;跷、阴跷、带、冲、任、督、阳维、阴维、命门、胞络、未尝无一旬也。天之气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人之气,有心、肝、脾、肺、肾、心包、胆、胃、膀胱、三焦、大小肠,未尝无十二时也。天有气,人即有气以应之。天人何殊乎。大挠曰:天之气万古如斯,人之气何故多变动乎?岐伯曰:人气之变动,因乎人,亦因乎天也.春宜温而寒,则春行冬令矣。春宜温而热,则春行夏令矣。春宜温而凉,则春行秋令矣。夏宜热而温,则夏行春令也。夏宜热而凉,则夏行秋令也。夏宜热而寒,则夏行冬令也。秋宜凉而热,非秋行夏令乎?秋宜凉而温,非秋行春令乎?秋宜凉而寒,非秋行冬令乎?冬宜寒而温,是冬行春令矣。冬宜寒而热,是冬行夏令矣。冬宜寒而凉,是冬行秋令矣。倒行逆施,在天既变动若此,欲人脏腑中不随天变动必不得之数矣(7)。大挠曰:天气变动人气随天而转移,宜尽人皆如是矣。何以有变,有不变也?岐伯曰:人气随天而变者,常也。人气不随天而变者,非常也(8)。大挠曰:人气不随天气而变,此正人守其常也。天师谓非常者,予不得其旨,请言其变。岐伯曰:宜变而不变,常也。而余谓非常者,以其异于常人也。斯人也必平日固守元阳,未丧其真阴者也。阴阳不调,随天气之变动,彼自行其阴阳之正令(9),故能不变耳。大挠曰:彼变动者何以治之?岐伯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郁则达之,热则寒之,寒则温之,如此而已。
[注 解]:
(1)大挠:黄帝的史官,甲子纪日法自他始,以天干地支相配历法。
(2)四序:春夏秋冬四季相递的次序。
(3)支干:支,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已、庚、壬、癸)十天干。
(4)两矅:曜,星辰,两曜,指太阳和月亮,古人就知道太阳和月亮就是两颗星球。
(5)一旬:十天为一旬。
(6)十二时:古人用十二地支将一昼夜的时间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7)必不得之数矣:天的气候变动是因为阴阳二气的运行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再产生质的变化,人的气血也受天体阴阳的变化而随之变动,如果不能够随之变动,就是倒行逆施,会导致人体阴阳的数的不足。
(8)非常也:前面说人体气血必随天之阴阳变化为一般的正常情况,但假如真的有能够不随天变而独立存在的人,这相人肯定是那些不同寻常的人,也就是修真得道,将自身小宇宙稳定下来,独立于大宇宙环境而存在的人体小天地。
(9)彼自行其阴阳之正令:这种人的身体和普通没修炼的人不一样。他们元阳未破,真阴未损,阴阳平秘,自成天地,外天地阴阳变动,他们自行随之而变化调节,所以能不变。
[探 微]:
这一章又爆一冷门,讲述修真者之异于常人,阴阳不凋,独立守神,不因天地之变而改其辙。所以能如此者,固守元阳,未丧真阴是也。知古人之所谓“天人合一”,非今人之想当然耳,而是实实在在的和天道相对应,天是大宇宙,人体小宇宙。《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所说的“真人、至人”都是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真人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至人也能够“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至于其它什么“支干、两曜,一旬十二时”等不过是数的巧合罢了。
从这一章内容,更可以明白《黄帝外经》的宗旨,望读者留心用意,句负圣祖度人之苦心。
诗云:
(一)
天人合一古今论,寓意玄深几个能?
读罢外经心会了,原来此处是真门。
(二)
一炁混元不换金,天人相合可通灵。
经书奥秘为君指,不负轩辕度世心!
地气合人篇第四十九:
[原文]
大挠问曰:天人同气,不识地气亦同于人乎?岐伯曰:地气之合于人气,《素问》、《灵枢》已详哉言之。何公又问也?大桡曰:《内经》言地气统天气而并论也,未尝分言地气。岐伯曰:三才并立(1),天气即合于地气,地气即合于人气,原不必分言之也,大挠曰:地气有独合于人气之时,请言其所以合也?岐伯曰:言其合则合,言其分则分。大挠曰:请言人之独合于地气。岐伯曰:地有九州(2),人有九窍(3),此人之独合于地也。大挠曰:《内经》言之矣。岐伯曰:虽言之未尝分晰之也。大挠曰:请言其分。岐伯曰:左目合冀,右目合雍,鼻合豫,左耳合扬,右耳合兖,口合徐,脐合荆,前阴合营,后阴合幽也。大挠曰:其病何以应之?岐伯曰:冀之地气逆(4),而人之左目病焉。雍之地气逆,而,人之右目病焉。豫之地气逆,而人之鼻病焉。扬之地气逆,而人之左耳病焉。兖之地气逆,而入之右耳病焉。徐之地气逆,而人之口病焉。荆之地气逆,而人之脐病焉。营之地气逆,而人之前阴病焉。幽之地气逆,而人之后阴病焉。此地气之合病气也。大挠曰:有验,有不验何也?岐伯曰:验者,人气之漓也(5)。不验者,人气之固也(6)。固者多,漓者少,故验者亦少。似地气之不尽合人气也,然而合者理也。大挠曰:既有不验,恐非定理。岐伯曰:医统天地人以言道(7),乌可缺而不全乎。宁言地气听其验不验也。大挠曰:善。
[注 解]:
(1)三才并立:《周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我国古人认为上天下地中间是人,三才并立。
(2)地有九州:传说中大禹治水,将中国内陆版图重新划分,铸九鼎分镇各地,名为九州。九州也有不同的说法,本文的九州是以《诗经·尔雅·释地》的划分法为准的,即冀、豫、雍、扬、兖、徐、幽、营、荆九州。后来泛指中国。
(3)人有九窍:本文中所讲的九窍,是指后天人体眼目可见的九窍,即左右目,鼻,左右耳、口、脐和前后阴。但丹经(修真书籍)上讲,人还有别人不可见的九大真窍,先天九窍。
(4)气逆:只有后天才有疾病,先天是本元,没有疾病可言。这里的气逆,指的是九州各地的后天气运的不调和,对应人体后天九窍的疾患。
(5)漓也:薄弱不浓厚,这里意为真气虚弱。
(6)固也:真气坚固充盈。
(7)医统天地人以言道:道本来是先天之物,难以言表,只有在后天应用上体现。而后天应用上最为详尽者,唯有医术。《黄帝内经》详言人与天地三才相应相合的关系,也是祖国医学整体学说的特色体现。后人所谓“医道同源”,还是说得含糊,道本来就是源头,医是流,医所行的都是从后天应用上来彰显道之本义,道为体,医为用怎么说同源呢?
[探 微]:
天与人合,地也与人相合,三才一统,理气一体。《内经》言医,《外经》说养,都是从后天应用上说事,不是如梅老(自强)所说为了隐藏什么,而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语言无法说清道体,只能印证道在后天的用。
如本篇所言“地气合人”,地有九州,人有九窍,九窍者,分明窍与暗窍,明窍人人皆知,不是修真人也可明白,暗窍则非亲身体修者不可知会也。语言能说清楚吗?所以修真传道授法必须口传心授,当面明指,一步一验,一段一诀,而不是后世伪道故矜其法,故作神秘,只为了抬高身价,自售其利。有志者,读经明道,静心炼性之余,仍要虚心寻访真师,以求真诀,与师同修同证,大道可期。
诗云:
禹圣开疆辟九州,道心慈勇止洪流。
原来地母生人后,万代儿孙几个修?
三才并论篇第五十:
[原文]
鬼臾区(1)问曰:五运之会,以司六气(2)。六气之变,以害五脏。是五运之阴阳,即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也。夫子何以教区乎?岐伯曰:子言是也。臾区退而作《天元纪》各论(3),以广五运六气之义。岐伯曰:臾区之言大而肆乎,虽然执臾区之论,概治五脏之病,是得一而矣一也。臾区曰;何谓乎?岐伯曰:五运者,五行也。谈五运即阐五行也。然五行止有五,五运变成六,明者(4)视六犹五也。昧者(5)眩(6)六为千矣。臾区曰:弟子之言非欤?岐伯曰:子言是也,臾区曰:弟子言是夫子有后言(7),请亟焚之。岐伯曰:医道之大也,得子言大乃显然。而医道又微也,执子言微乃隐(8)。余所以有后言也。虽然余之后言,正显子言之大也。臾区曰;请悉言之。岐伯曰:五运乘阴阳而变迁(9),五脏因阴阳而变动。执五运以治病未必有合也,舍五运以治病未必相离也。遗五运以立言,则医理缺其半(10)。统五运以立言,则医道该其全(11)。予故称子言之大而肆也。鬼臾区曰:请言缺半之理。岐伯曰:阴阳之气,有盈有虚。男女之形,有强有弱,盈者,虚之兆。虚者,盈之机。盖两相伏也(12)。强者弱之媒,弱者强之福。盖两相倚也(13)。合天地人以治邪,不可止执五运以治邪也。合天地人以扶正,不可止执五运以扶正也。鬼臾区曰:医道合天地人者,始无弊乎?岐伯曰:人之阴阳与天地相合也。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未尝异也。世疑阴多于阳,阴有群阴,阳无二阳。谁知阳有二阳乎。有阳之阳,有阴之阳,君火为阳之阳,相火为阴之阳,人有君火、相火而天地亦有之,始成其为天,成其为地也,使天地无君火万物何以昭苏(14),天地无相火万物何以震动。天地之君火,日之气也。天地之相火,雷之气也。雷出于地而轰于天,日临于天而照于地。盖上下相合,人亦何独不然。合天地人以治病则得其全,执五运以治病则缺其半矣。鬼臾区稽首而叹曰:大哉!圣人之言乎,区无以测师矣。
[注 解]:
(1)鬼臾区:黄帝的大臣,在《内经》论述“五运六气”,擅天文、明医道,知兵法,会占卜,是个很有智慧的人。
(2)五运之会以司六气:五运,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在宇宙五方的运动变化,来说明在地面上形成气候的条件因素,用十天干来推演其变化规律。会,交会,会合,指五运周转的周期。六气,指空间中存在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因素,以十二地支来推演其变化,五运和六气相互影响,制约,形成气候的变化条件。
(3)《天元纪》各论:指《内经》中专门论述五运六气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以及《至真要大论》等篇文章,都是鬼臾区所作。
(4)明者:明白,了悟的人。
(5)昧者:昧,愚昧,这里指没有领悟,被蒙昧的人。
(6)眩:迷惑,难以捉摸。
(7)后言:意指还没有表达清楚的内容。
(8)微乃隐:如果过于执着于你的话,其中的微妙精深的含义又会隐藏而难以发现。
(9)五运乘阴阳而变迁:五运之气凭借着阴阳转化而运转变换。
(10)缺其半:离开五运的原则讲医道,在医理上就会缺少一半的根据。
(11)该其全:该,通概,包拢,概括的意思,统属五运气数的原理来印证医理就能概括得全面了。
(12)盖两相伏也:伏,包含,盈和虚两者相互包含的。
(13)盖两倚也:倚,扶持,依靠。强和弱两者是相互依扶的。
(14)昭苏:彰显和复苏。这里是使动词,使万物得以激活在光明普照下茁壮成长。
[探 微]:
前两章分言天地与人的关系,本篇合论天地人三才一统的相互关系,明言医而实认道,合五运六气的天地之道,实讲人修真时内丹火候的转变,君火相火的生化收藏关系,其中真意仍为本章所难心尽言,希望读者朋友能在实践中寻访明师以验证,亲身体验天地人三才一统的无穷奥妙。
道无非阴阳,五行各具阴阳,在阴阳二气的流转变化过程中,五气周转运化合天地五运门气,在君火相火的火候抽添过程中一一印证,才能真正地读懂本篇的主旨,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诗 云:
辟破鸿蒙一窍开,三才定位始昭来。
阴阳五运风云转,六气相符结圣胎。
五运六气离合篇第五十一:
[原文]
鬼臾区问曰:五运与六气并讲,人以为异,奈何?岐伯曰:五运非六气,则阴阳难化(1)。六气非五运,则疾病不成(2)。二者合而不离也,夫寒、暑、湿、燥、风、火,此六气也。金、木、水、火、土,此五运也。六气分为六、五运分为五,何不可者,讵知六气可分,而五运不可分也。盖病成于六气,可指为寒、暑、湿、燥、风、火,病成于五运,不可指为金、木、水、火、土。以金病必兼水,水病必兼木,木病必兼火,火病必兼土,土病必兼金也。且有金病而木亦病,木病而土亦病,土病而水亦病,水病而火亦病,火病而金亦病也。故六气可分门以论症,五运终难拘岁以分门(3)。诚以六气随五运以为转移,五脏因六气为变乱(4),此分之不可分也。鬼臾区曰:然则何以治六气乎?岐伯曰:五运之盛衰随五脏之盛衰为强弱,五脏盛而六气不能衰(5),五脏强而六气不能弱。逢司天(6)、在泉(7)之年寒、暑,湿、燥、燥、风、火有病、有不病者,正五脏强而不弱也。所以五脏盛者,何畏运气之侵哉。鬼臾区曰:善。
[注 解]:
(1)五运非六气则阴阳难化:“金、木、水、火、土”五种气运中各含阴阳,但如果不是用“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气来冲突推动,五运中的阴阳难以自行流转和分化。如肺金中的阳气只有在燥火的作用下才能以病态显现出来。
(2)六气非五运则疾病不成:本来风、寒、暑、湿、燥、火本身都只是天地间六种正常的气候因素,只有结合到五行气运中才会产生疾病现象。如湿气,本来只是长夏季的一种正常气候条件,但是与太阴脾土相合,就会造成中暑湿阻的疾病现象。
(3)五运终难拘岁以分门:五运虽然逐年变换主运,如今年是水运之年,但却不可拘泥于年运定今年属水,因为今年仍然有四季和六气的变化,六气的转变而导致水运不及,在上半年厥阴风木司天,水因为要生木而显出不足之象。
(4)五脏因六气为变乱:人体五脏因为六气的转换跟不上步奏导致疾病的产生。
(5)五脏盛而六气不能衰:衰,衰这里是使动词,五脏元气旺盛六气就不能使五脏产生疾病。
(6)司天:指六气中的客气位于主气三之气的部位,它是由该年的地支所变而来,主司三之气所主的时令,而且主司该年上半年一、二、三之气的气候变化。
(7)在泉:六气的客气位于主气终之气的部,它与司天相对,不仅主司终之气所主的时令,而且司该年下半年四、五、六(终气)的气和气候变化。
[探 微]:
本章专门论述五运六气与人体相互作用,反证了天人合一的真理。五运对应人体五脏五行,基本固定不变,但在气候六气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各种或好或坏的变化,也就是疾病的由来。但只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当五脏气盛时,不随气候变化而变化。这一特点还是由《黄帝内经》中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延申而来的。
其实,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本来也都是正常的天地之气,因着季节阴阳的转变而产生并存在的,本来并不是致病因素,真正的致病因素还是因为人本身落入后天以后,元气损耗亏虚,不能跟上气候转变的缘故。说明,落入后天的人已经谈不到“天人合一”了。
只有修真炼气,逆反先天,本元坚固的得道之人才能守住本体五行真气,一任六气之变化无常,而我自寒暑不侵,即后也所说的“金刚不坏”之躯也。
诗云:
炉火温温遍体春,任他风雪袭真人。
一腔正气天难夺,我自金刚不坏身!
六气分门篇第五十二:
[原文]
雷公问于岐伯曰:五运六气合而不离,统言之可也。何鬼臾区分言之多乎?岐伯曰:五运不可分,六气不可合。雷公曰:其不可合者,何也?岐伯曰:六气之中有暑火之异也。雷公曰:暑火皆火也,何分乎?岐伯曰;火,不一也。暑外火,火内火也。雷公曰:等火耳(1)。火与火相合,而相应也。奈何异视之?岐伯曰:内火之动,必得外火之引。外火之侵,必得内火之召也(2)。似可合以立论,而终不可合。以分门者,内火与外火异也。盖外火,君火也。内火,相火也。君火即暑,相火即火,暑乃阳火,火乃阴火(3)。火性不同乌可不区而别乎。六气分阴阳,分三阴三阳也(4),三阴三阳中分阳火阴火者,分君相之二火也。五行概言火,而不分君相。六气分言火,而各配支干。二火分配,而暑与火各司其权,各成其病矣。故必宜分言之也。臾区之说,非私言(5)也。实闻予论,而推广之。雷公曰:予昧矣,请示世之不知二火者。
[注 解]:
(1)等火耳:等,同等,同样,同样是火。
(2)外火之候必得内火之召也:召,感召。外因作用于人,必须有内因的条件,外火侵犯人体必定是人的内火感召才内外交感的。
(3)暑乃阳火,火乃阴火;暑气是外在的火气,是天地之火,所以称为阳火。
(4)分三阴、三阳也:指六气在人身上十二经脉中分化为太阴,厥阴、少阴、太阳、阳明、少阳三阴三阳。
(5)私言:个人的说法。
[探 微]: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元气,分别对应人体五脏元气,作用于人,若人内元亏损,不能和六气相互调节转化,就会成为人的致病因素。本篇从暑气(外火)相火(内火)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因素,论证“五运不可分,六气不可合”的观点。
修真人元神内照,返观逆运,丹火内焚,当元阳被采归鼎内,会有采炼过程剩余的相火残留炉内,故有“内外交武火”“沐浴”等以外火引召内火散出体外的秘法,以清除火毒,洗涮丹灶,免除多余的火气对人体的伤害。具体功法或有见诸丹经中,但总不如寻访真师,口传心授来得稳妥安全,因为修真之学乃是经验科学,还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能说得明白透彻,读者理解否?
诗云:
天雷地火动阴阳,风虎云龙战一场。
今日宁心清内外,丹炉宝鼎亮堂堂。
六气独胜篇第五十三:
[原文]
雍父(1)问曰:天地之气,阴阳尽之乎?岐伯曰:阴阳足以包天地之气也。虽然,阴阳之中,变化错杂,未可以一言尽也。雍父曰:请言其变。岐伯曰:六气尽之矣。雍父曰:六气是公之已言也,请言所未言.岐伯曰:六气之中有余不足,胜复去留(2),臾区言之矣。尚有一端未言也。遇司天在泉之年,不随天地之气转移,实有其故,不可不论也.雍父曰;请悉论之。岐伯曰:辰戌之岁,太阳司天而天柱(3)不能窒抑之,此肝气之胜也。己亥之岁,厥阴司天而天蓬(4)不能窒抑之,此心气之胜也。丑未之岁,太阴司天而天蓬不能窒抑之,此包络之气胜也。子午之岁,少阴司天而天冲(5)不能窒抑之,此脾气之胜也。寅申之岁,少阳司天而天英(6)不能窒抑之,此肺气之胜也。卯酉之岁,阳明司天而天芮(7)不能窒抑之,此肾气之胜也。雍父曰:司天之胜,予知之矣。请言在泉之胜。岐伯曰:丑未之岁,太阳在泉而地晶(8)不能窒抑之,此肝胆之气胜也。寅申之岁,厥阴在泉而地玄(9)不能窒抑之,此心与小肠之气胜也。辰戌之岁,太阴在泉而地玄不能窒抑之,此包络三焦之气胜也。卯酉之岁,少阴在泉而地苍(10)不能窒抑之,此脾胃之气胜也。己亥之岁,少阳在泉而地彤(11)不能窒抑之,此肺与大肠之气胜也。子午之岁,阳明在泉而地阜(12)不能窒抑之,此肾与膀胱之气胜也。雍父曰:子闻顺天地之气者昌,逆天地之气者亡。今不为天地所窒抑,是逆天地矣,不天而独存何也?岐伯曰:顺之昌者,顺天地之正气也。逆之亡者,逆天地之邪气也。顺可逆而逆可顺乎。雍父曰:同是人也,何以能独胜乎?岐伯曰:人之强弱不同,纵欲与节欲异也(13)。雍父曰:善。
[注 解]:
(1)雍父:黄帝之臣,发明石臼工具舂粮。
(2)有余不足、胜、复、去、留:都是运气学说中的术语。当令之气过强为有余;当令之气过弱为不足;当令遇克已之气为胜气;当令被克,本令之气复克克已之气,犹如复仇,因称复气,如水气当令,遇土气受克,后本令水气所生木气再去克土,犹子复母仇,是为复气;去为当令之气随时令同过,时过气消;但时过而当令之气仍未消退的为留。
(3)天柱:奇门九星之一,位于西方,金正之宫,为天之金气。
(4)天蓬:九星之一,位于北方水正之宫,为天之水气。
(5)天冲:九星这一,位于东方木正之宫,为天之木气。
(6)天英:九星之一,位于南方火正之宫,为天之火气。
(7)天芮:九星之一,位于中央土正之宫,为天之土气。
(8)地晶:奇门九宫神之一,位于西方在泉金司,代表地之金气。
(9)地玄:发宫神之一,位于北方水司,代表地之水气。
(10)地苍:发宫神之一,位于东方木司,代表地之木气。
(11)地彤:发宫神之一,位于南方火司,代表地之火气。
(12)地阜:九宫神之一,位于中央地司代表地之土气。
(13)人之强弱不同,纵欲与节欲异也:人本来都是由天地一元真气所化而来,本无差别,为什么会有强弱之分,这里一个答案就是——纵欲与节欲的人有所不同。
[探 微]:
这一章宏篇巨著从宏观上统论人与天地的五运相合,天之九星,地之九宫处处与人相合,六气的有余、不足、胜、复、去、留等现象产生都是因为人体自身五气的强弱之故,而造成人后天强弱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纵欲与节欲也。人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佛法上,都说得非常明白,就因为人的欲望产生的恶果,所谓苦海无边,欲壑难填,几人能翻然觉醒,断除欲念,复返先天,往来时的路上回头攀登,逆转昆仑,挽得黄河水倒流,何愁不得长生呢?
诗云:
茫茫苦海渡无舟,只要凡人肯掉头。
了得痴心和妄想,长生果结大风流!
三合篇第五十四:
[原文]
雷公问曰:寒暑燥湿风火,此六气也。天地之运化何合于人而生病?岐伯曰:五行之生化也。雷公曰:人之五脏,分金木水火土,彼此有胜负而人病,此脏腑之自病也,何关于六气乎?岐伯曰:脏腑之五行,即天之五行,地之五行也。天地人三合而生化出矣。雷公曰:请问三合之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1),在脏为肝,其性为暄(2),其德为和(3),其用为动(4),其色为苍(5),其化为荣(6),其虫毛(7),其政为散,其令宣发(8),其变摧拉(9),其眚陨落(10),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此天地之合人肝也。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炎,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11),其变炎烁,其眚燔焫(12),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此天地之合人心也。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克,在脏为脾,其性静坚,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13),其政为谧(14),其令云雨(15),其变动注(16),其眚淫溃(17),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此天地之合人脾也。西方生燥,燥主金,金生卒,辛生肺,肺生皮毛,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此天地之合人肺也。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为寒,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此天地之合人肾也,五脏合金木水火土,斯化生之所以出也。天地不外五行,安得不合哉。雷公曰:五行止五,不应与六气合也。岐伯曰:六气即五行也。雷公曰:五行五而六气六,何以相合乎?岐伯曰:使五行止五,则五行不奇矣。五行得六气,则五行之变化无穷。余所以授六气之论,而臾区乃肆言(18)之也。雷公曰:六气之中,各配五行,独火有二,此又何故?岐伯曰:火有君相之分耳:人身火多于水,五脏之中,无脏非火也,是以天地之火亦多于金木水土也,正显天地之合于入耳,雷公曰;大哉盲乎,释蒙解惑,非天师之谓欤。请载登六气之篇。
[注 解]:
(1)在气为柔:阴阳二气,在天为日月,在地曰刚柔,在人为男女。在地生化金玉土石的气性属刚性,化为草木水火者为柔性。风行气动,生经草木,物体柔软,所以知风性主柔。
(2)其性为暄:暄,温暖的气息。性,指天地元气的寒凉温热的变化。天地之气也和前面所说的一样,本来在天产生元气,只是清空一炁,无分寒凉温热,只是和地气相合时,产生阴阳的变化,才有四季性质的不同。
(3)其德为和:德,指各种具体事物本身的特定性质以及道作用于其时所产生的特殊规律体现。这里的德就是指天地之气作用于东方生风化木所体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平和缓舒。
(4)其用为动:道为体,德为用。用指道体在事物身上的具体体现,在这里,道体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运动,无论是风、木、筋、肝、都跟运动有关。
(5)其色为苍:天地元气本无色,但落入后天具体产生事物,就会有物定的颜色。这里的风木肝等气质所产生的颜色就是苍色,苍色,是介于青碧色和黛绿色之间一种清空旷远的色彩,是肝木的正色。
(6)其化为荣:化,指天地元气生成事物的具体作用,后世常用生化一词,表示事物的生长发展。荣,这里是形容事物发展得繁荣昌盛。
(7)其虫毛:虫,泛指动物,古代有五虫分类说。《大戴礼》记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人为之长。”这里指东方风木东方之气主毛虫类的化生。
(8)其政为散,其令宣发:政,事物既已产生并存在,就会自发地远择它自己的职能,这里风木东方之气所承担的职能就是分布发散天地元气的功能。令,本意是时令,节气,这里是指事物所产生的时机以及其自发主司的时节。后人把政和令合并而称,叫做政令,因为令的作用是宣发,也是散布的意思,所以风木的特性可以用政令来行使体现。
(9)其变摧拉:变,变数,事物因为是气化阴阳而产生的,因此当阴阳相互转变时,所谓物极必反,东方风木之气的变数就会一反前面所说的正面特性的温和荣发,而一变成为摧枯拉朽了。和风一变而为飓风狂飙自然所到之处断藤折树,摧土拉须,成为灾变了。
(10)其眚陨落:眚,灾变的结果,反面的事物,也是天地元气在变化过程中消耗了正面的能量而转变为反面的物质能量。这里厥阴风木这一天地元气在极尽其暄和动荣,宣发柔散的正面变化后,经过其变摧拉的过渡阶段后,一变而为反面的主司事物陨落的黑眚之气了。
(11)郁蒸:郁,空气凝聚不流通。蒸,象蒸汽笼罩一样的闷热,这里指南方丙火气所主司的夏天的火气。
(12)燔焫:燔,烧烤;焫,焚烧易燃之物。这里是指南方火气的变化成反面的灾害,将一切可以燃烧的物体都能焚烧净尽。
(13)倮:通裸,指猿人,没有羽毛也没有皮毛鳞甲的动物系。
(14)谧:安宁,祥和。意为中央土气应人脾气,所行政事以安宁,平静为主。在丹经上“四肢不动其意归于脾”,意土黄婆的作用能调和五行五方之气。从天道来说,方位居中,四方不犯;以地道而言,六气为湿,湿性凝滞,以静止为主。
(15)其令云雨:脾土应节令在长夏伏天,长夏雨水泛滥,气候潮湿。
(16)动注:大雨如注,好象天地把水倾注在这个季节。
(17)淫溃:作为天地正气之一,湿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转变为反面成灾害,就叫淫了,淫雨泛滥,万物溃败。
(18)肆言:任意而言,肆,放肆,任意,随便。
[探 微]:
这一篇从宏观的角度广泛地论述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世界观。从五方、六气、五行、五味、五色、五脏、五体、五志、五虫等大范围地阐明中国道医学的天地人合一相应的宇宙论思想。不管是天道、地利、人生都离不开五行为基本因素,阴阳为总纲。在阴阳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五行五方之气发生了一系列天地气运的巨大变化,使自然界生命系统诞生了五种动物类别,各自进化,就产生了人类,凤、麟、龟、龙、猿分别代表羽、毛、甲、鳞、倮五大灵长,各有五脏五志对应天地五行五运,最终倮虫类由于其形体结构的优势最合乎于天地气数,从而进化成了人类,并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感应并灵司出天地从相合相应的天地大道,以修真守气为法论,主动合乎归化于天地自然,从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成为真人。
朋友们读经至此,是否能逐渐理清头绪,明白轩辕对祖的一片仁德慈心呢?更为大道之宏伟浩渺而目眩神迷,顿生相往之心呢?谁还敢说《黄帝外经》是伪书,古人都是愚昧落后,修真都是荒谬迷信呢?
诗云:
(一)
龙龟灵凤漫天游,更有娲皇造化猷。
圣祖亲身修大道,沧桑变幻谱春秋。
(二)
而今人已倍骄狂,任意施为不正当。
五气横流天已坏,劝君回首莫乖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