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文章

 高贵的潜伏 2017-03-23

(本文节选自《孩子的成长,从放手开始》一书 第053 - 064 页)

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重点

整个成长过程中,我女儿都表现的很优秀,所以一直有家长问我是怎么教育的,做了什么?虽然我从来都觉得女儿的优秀主要靠她自己,我除了想着要让她快乐之外,其实没有做什么事,但问的人多了,我不由回想了一下在孩子成长中家长需要特别留心的一些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精心计划出生,0到3岁亲自带

准备要孩子的时候,我已经30岁了。在那个年代,30岁是一个很大的年龄,然后医生警告过我很多次,说你年龄大了,要精心计划一下,要不会有这个、那个的可能或者问题,我很担心,所以女儿是在我精心计划后才生的。

女儿出生后,从0到3岁一直是我自己带她,期间有过一段时间请保姆帮忙,不过时间很短,也就最多两个月吧,因为我在家和保姆一起带她的时候还好,等我去上班,请保姆独自在家带她时,她就开始哭个不停。和我住同一个小区的朋友说:“你家李宝宝(我女儿的小名)好有本事,从你走就开始哭,一直哭到差不多你回来。”所以她一直哭也不是办法,加上那时她差不多快2岁了,所以我就决定送她去上幼儿园。到了幼儿园她也是哭,而且第一个月还生病,好在后来适应了,所以0到3岁,基本上是我自己带女儿。

这个阶段要说我有什么重视的,那就是注重培养了她对书本的熟悉程度。当时我们住的楼下,有一个小书店,然后每天我们都进去兜一圈,好像去玩儿一样,看看里面的东西,就出来了,基本上是这种状态,很容易的,也算是因地制宜吧。这时她其实是看不懂书的,她只觉得好玩,所以说热爱或者沉迷图书,我觉得都不够准确,应该只是熟悉。我呢也没打算开始教她什么,或一定让她学什么,更没有教过识字。但这中间,我觉得有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东西需要和大家分享,就是需要让孩子觉得,进书店看那些书,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这比去教认字或看几本书要好很多,因为书本、书店是自自然然在生活中出现的,然后慢慢在孩子心中就有了它们的位置。

3到5岁开始思维能力和责任感培养,并引入金钱的概念

3到5岁就是选好幼儿园,然后参与孩子的活动。这个阶段分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在国内的时候,当时为了让她上幼儿园,我几乎跑断了腿。我工作的地方有个很好的幼儿园,可是我们户口不在那个区,就不能进那个幼儿园,也是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户口跟学区有关。以前没有孩子,不关心这些事情,然后去问那些有孩子的同事,听他们如数家珍的介绍这个学区,那个学校,马上吓了个半死,觉得这里面水好深啊,没办法只好选了一所高价的私立幼儿园,反正想一想,就这一个孩子。可是小学怎么办?好的小学我们还是没有希望上,那出国吧,所以她四岁半的时候,我带她来到了新西兰,新西兰是5岁上学,我女儿在上了两个月幼儿园之后,就进入了小学。

回想一下女儿3到5岁之间,我和她一起度过的难忘时光,我想我做得比较好的是能尊重她的意见。3到5岁的孩子,理性才刚刚开始萌发,他们的意见可能特别荒谬,没有理性,所以说尊重他们的意见,很多家长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做到了,这对孩子形成完整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试想,孩子有自己的意见,他是不是大脑得思考,然后他向你表达还要组织语言,而且当他的意见被尊重她会很快乐开心,这些都促进他的思维能力一步一步地提高。另外这个阶段我觉得还要注重孩子责任感意识的培养,让他在力所能及的状态下,去负责自己的事情,学会一些自理。同时,这个时候可以开始讨论一些这个东西多少钱,这些钱可以买多少东西等等,给他一些金钱概念的启蒙。女孩子从小跟家长交流比较好,引入金钱的概念,可以在3到5岁之间,不过男孩子心智发育稍微晚一点,所以不用那么早,稍迟些也没有关系。

5到10岁养成积极主动的性格

新西兰是5岁上小学,10岁毕业,学制跟国内稍有不同。所以5到10岁是小学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年龄段,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态度,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思维模式和发展出他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论,同时尽可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岁到10岁这个小学阶段,又可分成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部分。低年级基本上是属于性格养成的阶段。俗话说6、7岁狗不理,意思是孩子6、7岁的时候,有太多问题,容易让人烦,他不仅跟自己拧巴,跟父母也拧巴,因此有些教育专家称之为第一个叛逆期。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性格养成,然后才可能说女孩子10到13岁之间,或者小一点8到13岁之间的时候(男孩会比女孩稍晚),培养出孩子积极主动的态度,也就是说,孩子他能自发自觉地做好自我管理。这很难的,需要去平衡,因为可能在家长不喜欢他做的事情上,他积极主动,家长希望他做的事情上,他不积极主动,不过我用隐恶扬善的方法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就是思维模式的差别。5-10岁是孩子思维模式形成的时期,要让他逐渐形成完整的思维模式,就是说一事当前,他从什么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然后如何对这件事情进行评价,得出自己的看法和结论。思维模式决定一个人是否有远见卓识,而对孩子来说,则直接决定了他上了中学之后的学习成绩。进入中学后,尤其到上高中的时候,写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写一篇文章得先有想法,想法从哪里来?从思维模式来。等到那时才想到要建立完整的思维模式,就有点晚了,而且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养成一种习惯以后再改变,很难,而培养一种好习惯,越小越容易培养。有人看问题比较悲观,一遇事就说,“哎呀,不用试了,肯定不行”;有人思维比较理性,能看到事情有悲观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有人保守,有人盲目乐观,这些都是从小形成的思维习惯,所以你希望孩子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要在他5到10岁之间去培养。

在孩子小学毕业前,除了要培养他积极乐观的态度、完整的思维模式外,还需要注意训练他处理问题的方法。面对问题,怎样去应对?这个过程是需要学习的。因为一个人如何应对问题,其实体现的是他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能不能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每解决一次问题又会反过来强化这些东西,所有这些都是融合在一起的,然后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听上去像哲学。虽然我女儿在新西兰上的学校是不教哲学的,但是他不教,不意味着孩子就不需要。德国是有教哲学的学校的,我在德国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我知道。我很喜欢哲学,以前上学时学过的内容中,我觉得最有用的就是哲学,这门课当时我就学得很好,而且在哲学课上学的内容,我后来都用上了,没有白学,没有还给老师。所以哲学对人一生的影响都很大,孩子肯定会需要,不过我们要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不动声色的把这些东西教给他,这也是一种能力,做老师的能力。

最后我所做的,也是最简单的,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要孩子喜欢读,那就读吧。行万里路,只要去行就行了,不一定非得出国,设定好去这里,去那里,远的近的都行。由于女孩跟男孩在发育上有差别,养男孩的家长,可以在这年龄段上再加两三岁。

10到12岁完善丰富精神世界

10到12岁的孩子,理解力更强了,所以父母要去完善他的精神世界,提高他的辩证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对社会家庭的理解。现在很多10到12岁之间的孩子都忙补课,但是当时我和女儿也很忙,我们是忙着去这、去那,还看了很多的电视,然后一起讨论电视故事的情节,所以我们是在忙着完善精神世界。辩证思考就是认识到事情不是唯一的,最起码有两面,有的时候还有多面性。要有批判性思维,辩证思考的能力就必不可少,电视内容是密切反映社会现实的,当我们一次次进行讨论的时候,孩子的思辨能力和对社会现实的分析能力就得到了训练。

苏格拉底说,教育是点燃,是燃烧,不是装船。意思是所有的学习和教育,都是为了点燃一个人内心中的那把火,而不是拿来把他塞得满满的,塞得他一点兴趣都没有了。我对这一句话再认同不过,所以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完善我女儿的精神世界,点燃她,而不是装船。那怎么能够知道你是在点燃一颗年轻的心呢?就去看看你给他安排的很多东西,他做的时候有没有兴趣,如果他眼神不聚焦,眼底没有神采,或者说一副疲惫、爱理不理的样子,那就意味着你不是在点燃而是在装船,你做的只是一个搬运工的工作。如果在孩子10岁到12岁时,你也能够做到我做的这种状态,那么,你的孩子去上这个名校,获得那个奖学金,就不会有问题了。我的女儿,正是在12岁的时候,得到了女子私校的奖学金;在13岁的时候,又跳级一年半,跳到另外一个同样有奖学金的私立学校上高中;然后刚到16岁,就考上牛津大学和常春藤大学,而且是全额的奖学金。

青春期要避其锋芒,正确引导孩子的能力

13岁以后孩子就进入青春期了,到14、15岁的时候,女孩子已经相当的成熟,当然男孩相应会晚点。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会有蛮多问题,情绪也不会太好,所以你不需要每天早晨问她,“觉得怎么样啊”。如果她早晨起来的时候,自己正拧巴呢,肯定对你没有好气。这种时候我劝你不要生气,因为你这句话就不该问。你天天跟她在一起,应该不需要问,就知道她怎么样,所以这个话是多余的,孩子当然也是一样的感觉。我自己曾经被女儿说过一次,“你看不出来啊”,想想也是,我都看出来了,还故意问,也是自讨没趣。

曾经有家长跟我抱怨说:“明明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现在才12、13岁,门就要锁起来,不让我进了,以前都是随便什么时候想进去就进去的”。我劝她说,在我女儿很小的时候,进她房间就要敲门了,都不是现在才开始,敲门也是尊重人权嘛。为了敲不敲门这点小事,跟他起冲突,没必要啊。再说了,孩子青春期,是他学着自己长大的过程,需要一点隐私很正常。当然作为母亲,一手带大的小孩,现在对你关门了,心里肯定不是滋味,我也经历过这个,就是那种好像要把你的肉切开的感觉。但是孩子会吃饭了要断奶,青春期是孩子的另一种断奶,我们需要给孩子留出自己的空间。有一次我心里特别难过,因为在国外孩子13岁以后,就可以有自己的银行卡,所以她向申请要办一张。原本一起的银行帐户,现在分开了,虽然每个月我都往上面打钱,但看不到她有多少钱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挺失落的,后来想想这也说明孩子长大了。所以孩子青春期之后,父母要舍得跟孩子亲密有间,在你们中间留出空间,这样不仅可避免很多你们之间不必要的矛盾,更关键的是给孩子留出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跟青春期孩子相处,第一步是亲密有间,第二步是避其锋芒。孩子14、15岁了,青春的荷尔蒙高涨;而我们从40岁以后,荷尔蒙就开始下降了。如果一心想着跟孩子争长短,只能两败俱伤,成为他成长的阻碍。怎么办?当你看到孩子有火蹭蹭往外冒,或者你自己看孩子不顺眼的时候,你要赶紧躲开,避其锋芒,避免你们两个起争执。如果争起来,你赢了,而你的孩子长到14岁,居然连你都争不过,只能证明他还不太行;相反如果你输了,我倒要恭喜你,因为证明你的孩子终于比你强,比你有出息了。不过因为输了,可能你心里也不一定开心,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避其锋芒,顺应他往上勃发的生命力,不再跟他交手。你可以给孩子找一个能发挥的地方,把他每天蹭蹭往上涨青春期能量,往一个正向的方面引,比如引导在学习上,社会活动中等等。这叫借力,叫顺势而为,是用一种智慧去面对孩子青春期的方法。这种借力的方法难度是比较高的,你需要了解你的孩子,知道他是怎么样一个人,他目前以什么为中心,愿望是什么?然后才好借力打力。如果你的孩子比较容易被激将,你正说,他不会去做,你就可以反说,“啊,不要试了,这个太难了”。他可能就会说,“我觉得这个不难,我要试一下”。当然这种方法对那种不受激将的孩子没用,可能你一说别做,他就同意了。借力的方法为什么难,为什么说需要智慧,就是你一定要了解你的孩子,看得清“势”才谈得上因势利导。

做到了“亲密无间”和“避其锋芒”,你还要做第三步“逐渐放手”,才可能让孩子加速自我成长、自我完善,顺利度过青春期,最后担负起一个成年人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其实逐渐放手是孩子的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不管你放不放手,最终你都要放手的。唯一不同的是,可能亲子关系不好的,从12岁起,就开始往外拒绝你,不理你了;亲子关系好一点的,会等到14、15岁,才开始慢慢跟你疏远,所以倒不如主动的去放手。逐渐放手要记着一点,就是不要冲在孩子前面,而要在他后面默默的观察,当他实在冲不上去的时候,就帮他一下,但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有些家长尤其是爸爸这一点做得特别不好,比如孩子说,“不要你弄,我自己能做”,连赌气带证明的自己冲了,结果冲到快到顶的时候,冲不上去了,然后爸爸出手去帮忙,帮上去了。但有的爸爸不会到此为止,为了向孩子证明一下他行,偏要补一句,“看看,我就知道你没有我不行”。那你真的是希望孩子不如你,他没有你就不行吗?为什么非要去抢自己孩子的功劳啊!默默的当一把人梯不可以吗?还有的妈妈,孩子需要做一个决定,然后她帮了孩子,她最后还要去强调一下,“你看,还是老妈看得准吧”。这些话都是在泄孩子的气,所以不要说了,如果希望孩子行,那你就要让他感觉自己行,即使他可能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我女儿的成长中,要说我做了很多事,好像我也没有,如果非要说我做了什么,可能就像驾驶帆船,船在水面,我只是去了解了风向,再根据风向去升帆、滑浆,然后船自己就轻轻松松往前走了,如果你也能找好自己孩子的风向,我相信也能像我一样轻松地就让孩子驶向成功。

【藤妈心语】

孩子是艘船,家长是舵手。

孩子这艘船要靠家长守护方向,

确保孩子这艘船能够,

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家长这个舵手需要,

经常给自己加加油才能保持:

头脑冷静、与时俱进、追求真理!

《孩子的成长, 从放手开始》

-------------------------------------------------------------------------------------------------------------------

更多精彩亲子教育内容, 尽在微信,扫描进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