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水口水电站

 长弓有心 2017-03-24

福建水口水电站是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的常规水电站 , 总装机容量 140 万KW。水库位于闽江干流中段 , 淹没影响涉及延平、古田、尤溪、闽清四县 ( 区 ) 的 16 个乡镇 ,89 个行政村。水库正常蓄水位高 65 m , 所围成的库区周边长 712.54 km ,7.4 万移民安置村镇大都分布于库周沿岸 , 安置点库岸长 65.82 km , 以土质岸坡为主。水库从 1993 年蓄水至 1997 年末近 5 年中比较突出的坍塌岸段共 72 处 , 累计长达 70.59 km , 占库区周边长的 9.91%, 主要分布于移民村镇库水波浪作用较强的土质岸坡段。这些移民安置村镇建筑物及公共设施大多紧临库周 , 中间未预留足够宽的安全地带 , 水库蓄水之后 , 由于地形和地质因素 , 导致不少地段塌岸速度快 , 严重威胁着库区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水口库区每年因塌岸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千万元。

水口水电站位于福建省闽清县境内的闽江干流上,上游距离南平市 94km ,下游距离闽清县城 14km ,距福州市 84km 。电站建成后向华东电网和福建电网供电。

   水口水电站坝址控制流域面积 52438km 2 ,占闽江全流域面积的 86 %。流域内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达 1758mm ,坝址多年平均流量为 1728m 3 / s ,年径流总量 545 亿 m 3 ,实测最大流量 30200m 3 / s ,最小流量 196m 3 / s 。调查历史最大洪峰流量为 38500 ~ 41600m 3 /s 。坝址千年一遇入库洪峰流量 46700m 3 / s ,万年一遇入库洪峰流量 55400m 3 / s 。坝址处年平均含沙量 0 . 143kg /m 3 ,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 718 万 t 。库区周围均由非可溶性岩浆岩、碎屑岩等组成,不存在永久渗漏问题,也无重大库岸失稳现象。坝址为中生代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岩性坚硬完整,平均湿抗压强度一般在 100MPa 以上。坝址区未发现大的构造断裂,仅河床有几条小断层及挤压破碎带、风化破碎带,规模较小,倾角较陡,还有顺河走向的缓倾角节理,但发育不深,对工程影响不大。坝址覆盖层一般厚 5 ~ 10m ,河床存在基岩深槽,冲积层最厚达 29m ,深槽下基岩新鲜完整,未发现有构造断裂现象。根据福建省地震局鉴定,坝区地震基本烈度为 7 度。水库正常蓄水位 65m 时,库区淹没涉及闽清、古田、尤溪 3 个县和南平市。按 20 年一遇洪水标准移民,需迁移人口 63495 人;按 20 年一遇洪水征地,需征用耕地 31394 亩。

    水口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效益的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 65m ,汛期( 4 ~ 7 月)运行限制水位 61m 。本电站装机容量 140 万 kW ,保证出力 26 万 kW ,多年平均发电量 49 . 5 亿 kW·h ,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电站。其发电效益相当于一座 100 万 kW 的火电厂和与之配套的年产原煤 240 万 t 的大型煤矿。它与新安江、富春江水电站进行补偿调节后,可增加系统保证出力 5 万 kW 以上。华东电网以火电为主,调峰能力不足,水口水电站可承担 100 万 kW 的峰荷,因此,可以充分发挥水、火电联合运行的经济效益。水口至南平段河道长 94km ,航道狭窄弯曲,多礁石浅滩,目前仅能通航 60 ~ 80t 轮船;电站建成后,配合整治下游河道,可使 500t 级货船从马尾直达南平。闽江干流按四级航道设计,枢纽布置设船闸 1 座,升船机 1 座,年通行能力货物 400 万 t ,竹木 200 ~ 250 万 m 3 。

    水口水电站属一等工程。枢纽由大坝、厂房、过坝建筑物和溢洪道组成。主要建筑物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 100m ,坝顶长 783m 。过坝建筑物布置在右岸,溢洪道为河床式布置,有 12 个表孔,孔口尺寸(宽 × 高) 15× 22m ; 2 个底孔,孔口尺寸(宽 × 高) 5× 8m 。船闸为 3 级,每级闸室长 160m ,宽 12m ,吃水深 3 . 0m 。升船机布置在船闸右边,船厢有效尺寸为长 124m 、宽 12m 、水深 2 . 5m 。厂房布置在左岸,为坝后式,内安装 7 台单机容量 20 万 kW 的轴流式水输发电机组。电站枢纽布置见图。

水口水电站对外交通方便,外福铁路从坝址左岸通过,古田至闽清的公路从坝址右岸通过,目前闽江已能通航 60 ~ 80t 轮船。施工导流采用明渠导流方式。导流明渠位于右岸航运过坝建筑物和永久泄水底孔坝段位置,导流明渠底宽 75m ,进出口呈喇叭形;明渠进口高程 5 . 0m 。水口水电站业主为福建省电力局,并组建水口工程建设公司管理该电站的建设工作。工程设计由水电部华东勘测设计院承担。经过国际招标,确定由华田联营公司承担水口水电站土建工程施工。本电站为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项目,于 1985 年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开始进行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主体工程于 1987 年 3 月 9 日 开工。

水口水电站混凝土重力坝高 101m ,结合三级船闸及升船机布置,采用右岸大明渠导流。上下游土石围堰设计挡水标准为全年二十年一遇,洪水流量 28400m 3 / s ,以五十年一遇洪水校核,洪水流量 32200m 3 / s 。工程开工后,考虑上游围堰拦洪库容高达 8 亿 m 3 ,下游有闽清县和福州市等重要城镇,因此进一步将上游围堰挡水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洪水不溃堰。在此期间,未遭遇大洪水。封堵明渠转入右岸船闸施工后,将导流标准降为全年十年一遇洪水,用碾压混凝土围堰挡水,由溢流坝段 10 个大底孔导流。可是就在船闸施工的第一年汛期,即遭受接近五十年一遇的大洪水,基坑虽被淹,但围堰完好。可见从降低风险度的角度来看,水口工程提高上游土石围堰挡水标准是有备无患的明智之举。

水口水电站位于闽江干流的常年通航河段。坝址处河床宽约 380m ,水深约 6 ~ 10m ,覆盖层一般为 8 ~ 10m ,最厚达 20m 以上。枢纽工程从右岸到左岸依次为右岸升船机及船闸、河床溢流坝段、左岸引水坝段及坝后厂房。为满足导流及通航要求,结合枢纽布置,并考虑河床水深较大、覆盖层深厚,不利于修建纵向围堰的特点,初期导流采用右岸大明渠方案。明渠系结合船闸及升船机航运建筑物傍山开挖而成,底宽 75m ,长 1170m ,进出口适当扩宽以改善水流条件。宣泄设计洪水时,明渠单宽流量高达 353m 3 / s ,相应水深 24 ~ 38m ,平均流速约为 10 ~ 13m / s 。通航时流速为 3 ~ 4m / s ,流量约为 300 ~ 2700m 3 / s 。明渠沿线为新鲜坚硬的花岗岩,除船闸闸首段地基用混凝土护底外,其余地段未加衬护。明渠内侧为高 70 ~ llOm 的垂直坡,每 10m 高设小马道,用预裂爆破成形,一般不予支护,总开挖量约 300 万 m 3 。明渠外侧为碾压混凝土导墙,最大墙高 48m ,长 581m ,混凝土总量 29 万 m 3 下图 1 。

导流明渠自 1989 年 9 月截流到 1991 年 11 月明渠封堵,共运用 26 个月,在此期间实际发生最大洪水流量 10750m 3 / s, 情况正常,船只航行安全,通航保证率在 88 %以上。明渠封堵后,由溢流坝段 10 个跨缝布置的 8mXl 5m 大型导流底孔泄流,由其中靠左侧的两个底孔通航。 1992 年 7 月坝址发生接近 50 年一遇、流量为 31300m 3 / s 的洪水,经调蓄后,下泄流量仍达 28700m 3 / s, 超过了明渠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十年一遇洪水的设计挡水标准,虽三期基坑被淹,但损失轻微。该工程是我国大设计流量明渠导流成功的范例之一。

水口水电站采用明渠导流,因明渠封堵后三期基坑内船闸工程施工期较长,围堰设计挡水标准为全年十年一遇,洪水流量 25200m 3 / s ,为此在溢流坝段内预留了 10 个 8mX 15m ( 宽 X 高 ) 大型导流底孔,在三期导流期间与溢流坝段缺口双层泄流。虽曾遇超设计标准洪水,但由于底孔运用水头较低,情况良好。

水口水电站二期上游围堰高 44.5m ,堰顶长 467m 见下图 2 ,上下游围堰总填筑量 202 万 m 3 ,堰基砂砾石覆盖层厚 10 ~ 25m ,底部有孤石。堰体水下部分及覆盖层用混凝土防渗墙,墙厚 0.8m ,最大墙深 44m ,上下游墙总截水面积 17795m 2 ,用液压抓斗与冲击钻造槽孔。墙体为掺有黏土和膨润土的塑性混凝土,能较好地适应围堰变形。围堰水上部分接“之”字形土工膜防渗。土工膜易适应变形,与堰体填筑干扰小,成本低,在水口水电站成功采用后,已被其他各工程采用。水口水电站于 1989 年 9 月下旬截流, 1990 年 2 月上旬完成混凝土防渗墙,达到台日平均 5.1m 2 的较高成墙工效。 2 月中旬,排干积水后,基坑经常排水量约 150m 3 /h( 包括施工用水 ) ,表明防渗墙质量良好,渗漏量微小。上、下游围堰于 1990 年 5 月建成。

工程概况水口水电站位于福建闽清县境内 , 是以发电为主 , 兼有通航和过木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通航建筑物采用一线三级船闸和一线垂直升船机 , 集中布置在枢纽右岸。水口三级船闸尺度按 IV 级航道、通过 500 吨级一顶二驳船队设计 , 闸室有效尺度为 135.0 × 12.0 × 3.0(m), 上、下游引航道的最小曲率半径为 330m , 通航净空 7.0m 。三级船闸下游导航墙在三期围堰内为实体框格式导墙 , 下部为回填混凝土基础 , 围堰外采用独立隔流墩 , 冲击钻造孔成墙基础。导航墙外侧采用石渣垫层 , 表面铺设护面混凝土格栅栏块体 , 护面混凝土为四面体。

导航墙设计方案 : 研究由于下游导航墙大部分在三期围堰以外 , 要进行水下施工。导航墙基础范围内覆盖层平均厚度 8m , 最大厚度 15m 。基岩面位于水下约有 18m , 最大位于水下 25m 。水下施工工作量大 , 施工困难 , 工期紧张。为此 , 曾进行了清基方案、抛石基床方案和冲击钻造孔方案的研究。通过技术经济论证 , 选用了冲击钻孔混凝土墙及实体框格导墙作为三级船闸下游导航墙的施工方案。

冲击钻孔混凝土墙方案设计 :  总体布置三级船闸下游导航墙总长 330m , 其总体布置为 : 三期围堰内为实体框格导墙 , 长约 105.0m , 围堰外采用冲击钻孔混凝土墙隔流墩 , 长约 225.0m , 隔流墩框格墙与坝轴线呈现 12 °交角布置 , 本身外侧形体也呈 22.12 ° , 以改善调整引航道口门区的流速流态。隔流墩由冲击钻孔混凝土墙、承台、框格墙组成。冲击钻孔混凝土墙顶高程 10.0m , 基础高程 -5.50 ~ -14.00m , 最大高度 24.0m , 承台高度 2.0m , 框格墙高度 12.8m , 顶高程 23.8m , 底高程 11.0m , 墙内填充石渣。每 2 只隔流墩之间布置吃水为 1.6m 的钢质浮式趸船 , 顶部不设交通便桥 , 在每只隔流墩上设置攀梯 , 便于上、下交通 , 趸船进行选型设计。筑堤及三期围堰施工完毕后均拆除至高程 4.64m , 冲击钻混凝土墙间的内侧面板向下设至高程 6.50m , 引航道外侧采用混凝土格栅块体 , 每块均用钢丝绳相连 , 靠近隔流墩外侧边缘 , 抛部分混凝土四面体作为压肩护块 , 防止电站泄洪水流冲刷桩基墙基础 , 使桩基墙不裸露在外而呈单片墙状。

隔流墩结构设计 :  设计标准水口电站工程属于一等工程 , 主要建筑物为一级建筑物。三级船闸下游导航墙的标准为三级建筑物 , 按 50a 一遇洪水标准设计 , 100a 一遇洪水标准校核。由于两种洪水情况下导航建筑物均已淹没 , 因此 , 作用力均以流速大小控制 , 不受水位控制。

 设计原则根据不同的设计工况和水工模型试验成果确定设计组合。运行工况 (1) 冲刷深度按冲至基岩 ;(2) 运行水流按下游最高通航水位设计 , 其洪水频率为 50%, 水位 21.80m ;(3) 作用流速 3.0m /s, 作用方向垂直坝轴线 ;(4) 泄洪波动按 2h1= 0.8m 计 ;(5) 通航。

特殊组合 (1) 假定冲刷至基岩 ;(2) 水位 0.1% 的洪水频率 , 水位 33.39m ;(3) 作用流速 5.0m /s, 作用方向垂直坝轴线 ;(4) 断航。 船行荷载计 50%;(5) 地震 度。设计荷载隔流墩所承受的设计荷载有 : 混凝土自重 , 水压力 , 扬压力 , 船行荷载 , 波浪力 , 活荷载 , 地震力 , 水流力等。设计通过对隔流墩结构稳定验算 , 基础应力计算 , 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抗扭计算 , 其结果表明 : 该结构主要受基础应力条件控制 ,

冲击钻孔混凝土墙的保护尤为重要 , 运行使用时尽可能不使冲击钻孔混凝土墙裸露在外 , 单墙独立承受水平荷载和上部荷载。桩基墙应设有必要的防护。

防护工程为了防止电站泄洪产生波浪、水流、水位升降等动力因素掏刷导航墙桩基基础 , 设计特别考虑了防护措施。距隔流墩外侧边线约 40.0m 宽 , 在抛石堤顶约 30.0m 宽范围内采用混凝土格栅块体和混凝土四面体护面 , 保护桩基墙基础 , 堤头采用小丁坝和混凝土四面体保护抛石堤基础。防护采用抛石垫层铺设 , 先进行初平 , 其允许偏差为 + 15cm 。防护块的铺设范围为宽×长 = 27m × 250m , 混凝土栅栏铺设间距为 20cm × 40cm , 块与块之间采用锚链连接 , 增加其整体防护效果。混凝土格栅块体尺寸 : 4.0m × 3.0m , 四面体混凝土护块主要放置在人工堤上游端圆弧段范围内 , 沿坡脚外侧放置四面块体的重量为 5.4t 。所采用的四面块体护脚 , 消波性能强 , 从而有效地保护桩基墙基础。

结语 (1) 水口三级船闸下游导航墙经过多种方案研究分析 , 选定了冲击钻孔混凝土设计方案 , 避免了水下浇筑混凝土 , 由于有较大的施工平台和工作面 , 从而加快施工进度 , 缩短工期 , 为船闸 1994 年 10 月试通航创造了条件。 (2) 由于导航墙处于电站泄洪的消能区域 , 由此产生的波浪 , 水流 , 水位升降动力因素不确定 , 致使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复杂。设计对导航墙上部采取了挑斜角的框格墙型式 , 有效地解决了泄洪对导航墙结构的流态分布 , 改善了引航道口门区的航行条件。 (3) 冲击钻成墙作为隔流墩基础 , 桩基墙造孔施工难度大 ,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 且作为永久工程技术要求高 , 在国内尚属首次。 (4) 几年来电站运行的实践证明 , 下游导航墙外侧的防护措施切实可行。经过每年的水下检查 , 人工抛石块体基本无离散现象 , 上部的混凝土格栅块体护面平整 , 无翻起和破坏 , 桩基墙基础得到了有效地保护。

左岸上坝公路:左岸上坝公路在坝区全长约 1.1 km , 它从左坝头开始 , 联结 220 千伏开关站和 500 千伏开关站。两个开关站均在山脊部位 , 系由劈山开挖而成。 220 千伏开关站上游和下游各有一条冲沟。 500 千伏开关站上游侧冲沟仅风化较深 , 易于处理 , 设计采用砌石挡墙。①此处系一冲沟 , 沟深 20 m , 沟中常年流水。位于桩号KO +195 ~KO +245 段。 1988 年 , 沟底挖深约 4 m , 在即将挖至基岩时 , 一夜暴雨 , 次日深坑被土石填满。再次开挖至基岩 , 该处高程为 47 m , 挡墙外缘即交通洞内缘。由作图分析 , 该处基岩面距洞顶约 10 m , 业主及承包商恐交通洞施工放炮发生崩塌 , 甚至塌顶。若待先开交通洞 , 又恐再次被填。我们注意到沟底岩石虽较两侧岩壁风化强烈些 , 但无断层发育 , 沟底处节理紧闭 , 不致发生深十余米的贯通裂隙 , 只要放小炮施工 , 洗筑的挡墙不会发生事故。于是沟底强风化块石布插筋 11 根 , 用骑缝筋 25 根 , 基础扩宽 2 m浇筑挡墙 , 而后开挖交通洞 , 洞中仅见渗水 , 无其它不良地质现象。②此处桩号为KO +285 ~KO +390, 沟底位于KO +340 ~KO +365 处 , 冲沟源头短 , 地表未见流水 , 开挖前见有许多巨石 , 石间有砂土充填 , 生长有高大的橄榄树。F 1 断层从其下游山脊处通过 , 沟下游侧有PD 404 硐口 , 硐口岩石新鲜。后坡已非常陡 , 又是开挖堆碴 , 再往下挖 , 恐有伤亡事故发生 ; 但不挖的话 , 复盖层又不能作为挡墙基础。我们仔细观察 , 见泥土掉入洞中 , 俯耳可见流水声 , 估计深度尚很大。建议承包商用反铲把松散复盖层挖除 , 见巨石堆架 , 巨石均新鲜 , 似基岩样。但见水流跌落其下 , 而不见水流出处 , 因此估计落水洞直通江水。而江边的钻孔表明基岩面为 7 m高程。这样 , 挡墙处的基岩面可能在 34 m以下 , 即需连同进厂公路一起挖除。而进厂公路及上坝公路均不能断 , 否则将影响工程。我们注意到巨石中有一块达数百方 , 长达 20 m。如果此石跨盖沟上 , 则可作为挡墙基础。但其下游侧有F 1, 需查明是否跨在完整基岩上 , 只得先开 34 m高程进厂公路 , 此时见巨石之下有一石洞 , 高达 1 m , 人能钻入洞中 , 洞中多为滚石 , 长有 2 m以上 , 听得淙淙水声 , 似乎洞深不可测。其下游侧F 1 断层破碎风化 , 巨石未跨盖新鲜基岩上。随着尾水渠的开挖 , 降至 20 m高程 , 仍未见落水洞流水。因此在 34 m公路外缘布置 2 个钻孔 , 查明基岩面位于高程 12 ~ 13 m处。可见上坝公路挡墙基础基岩面远在 34 m公路面以下 , 继续开挖已不现实。因此设计改变方案 , 利用KO +285 ~KO +340 和KO +365 ~KO +395 已做挡墙 , 壑口处采用扩大基础 , 自然堆碴方案。这样上坝公路侵夺 220 千伏开关站位置 , 且基础位于不稳定滚石之上。因恐 220 千伏开关站受影响 , 决定将 220 千伏开关站往上游移 20 m , 向山里偏转 8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该处山坡陡峻 , 沟中节理发育 , 在流水冲刷之下 , 侵蚀很深 , 而花岗岩球状裂隙发育 , 风化巨石滚落 , 盖于滚石之上 , 形成落水洞。这在勘探阶段并未引起重视 , 复查时又由于PD 404 硐和植被发育的掩蔽 , 未能正确判断该处不良地质条件。我们知道 , 福建系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 温湿多雨 , 平均年降雨量为 1758 mm。岩石易于风化 , 风化产物易被冲刷剥 , 所以大部分复盖层浅 , 但在坡脚或沟侧则变深厚。除了正常风化之外 , 花岗岩还有球状风化和沿节理面风化。右岸明渠边坡复盖层以下深达 30 m的顺坡节理风化就是例证。水口总的地质条件优越 , 但局部存在着工程地质条件薄弱部位 , 这是符合辩证法的。③此处桩号为 400 左右 , KO +500 ~KO +600, 上游侧为一岩石大光面 , 岩坡陡 , 达 50 , 顶部较平坦 , 而下游侧为一岩崩区 , 五十年代修铁路时曾砌石肋支撑 , 残留岩块顶部裂缝也用灰浆弥合 , 岩崩区形成一倒悬体 , 其下有 - ∠ 30 的节理面。岩公路从底下过 , 其宽度不够 , 且上游路面坡度过大 ; 如开掉岩崩区 , 则后坡太高。我们到撑肋处仔细观察 , 发现风化夹层为粗粒状岩屑 , 没有风化泥 , 撑肋已经三十多年考验 , 没有错移现象。崖顶裂缝灰浆补后 , 没有新裂痕。这些表明岩块处于稳定状态。其上方平缓地段宽度虽嫌不足 , 可向内劈山补足。因此建议上坝公路从崖顶上部通过 , 这样还可避免大光面开凿上缆机平台道路的干扰。由于观察仔细 , 分析深入 , 结果为设计所采纳 , 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进厂公路:进厂公路利用原铁路路基 , 仅后坡稍劈宽 , 临江设计砼挡土墙。在坝区全长约 700 m , 至闽江大桥约 950 m。④此处系KO +611 ~KO +647 m段 , 嵩滩浦铁路临时隧洞出口下游山坳处 , 两次铁路堆碴地段。河边有基岩出露 , 但此处处于水工模型试验的冲刷区 , 故设计需做挡墙。设计路面高程 28.25 m , 预计基岩面高程 23.5 m , 当开挖至 18.00 高程时 , 初见全风化基岩 , 其上为一层厚 20 ~ 50 cm灰黑色腐植土夹石 , 再上为红色全风化土堆填 , 顶部为废铁路路基。继续往下开挖至高程 14 m , 挖土机陷于泥中 , 用 2 m钢钎插下 , 尚未到底。我们认为该处系一港湾 , 五十年代开铁路时将它掩埋 , 筑成路基 , 嵩滩浦隧洞开挖再次堆碴。设计人员依一般风化规律判断复盖层厚约 5 m , 是因为不知道原地形地貌变迁的缘故。我们提议利用河边基岩 , 不做挡墙 , 扩大基础直接填筑 , 或采用灌注桩基处理 , 后直接填筑。⑤此处系中控楼后坡 , 有一不稳定岩快 , 在上、下游方向的边界为sta、Do +124 ~Do +164( 长 40 m ) 。有关地质参数如下 : ①水口黑云母花岗岩的天然容重 2.6 g / cm 3; ②不稳定岩体的顺坡风化夹层N 60 ~ 65 W , SW∠ 20 ~ 30 , 夹全~强风化片状岩、铁锰质、泥质、高岭土 , 厚度 2 ~ 8 cm , 延伸长 , 面弯曲 , 并有地下水渗出。f =0.4, c =0; ③不稳定岩体撑墙基础下的顺坡小夹层 : N 55 ~ 60 , SW∠ 20 ~ 25 , 厚度 1 ~ 5 cm , 夹全~强风化片状岩、铁锰质 , 少量泥质 , 高岭土 , 延伸长 , 面略弯曲 , 并有地下水渗出 , f =0.4, c =0 。不稳定岩体体积 8000 m 3, 依临界稳定状态计算C =0 时 , f =0.52, 按f =0.4, c =0 计算 , 布置 42 根锚杆仍无法满足安全系数 1.1 。所以只能采取锚索锚固。若f =0.52, 则需 42 根锚杆。据笔者观察 , 该岩体底部风化夹层并未切断岩体 , 且所提f =0.4, 似乎偏小。据土工试验成果 , 南平玉屏山大桥桥基钻孔亚粘土的内摩擦角达 26 33 ′ , f =0.49 。

右岸上坝公路 : 自坝头往下游在坝区段共约 1050 m , 跨过三条冲沟。其中⑥处为一深切冲沟 , 终年流水潺潺。该段挡墙基础风化强烈 , 沟底多岩石破碎 , 且多为夹泥层。我们认识到流水长期作用 , 容易风化成泥。为确保安全 , 亟须抽干积水 , 挖除所有夹泥层。从国外水工建筑物失事的统计情况看 , 大多是这种连通的薄层夹泥层引起的。决不可轻视这小小的夹层。⑦该处桩号为KO +660 ~KO +690, 在爆破后不久 , 公路后坡大光面上产生应力释放 , 产生一条弧状的长达 30 米 来的拉裂纹 , 伴随震耳欲聋的爆裂声拉开。张口一端宽达 8 cm , 往上游逐渐变窄 , 趋于尖灭。裂纹上方岩面上有些平行的小裂纹 , 原拟设锚杆支护。我们观察到上游端其实未断 , 只要将断开岩块挖除 , 应无其他危险 , 也不会留下隐患。挖降裂开岩块后果然没有其他裂纹发生 , 在其上方架设砂石料输送带 , 立支墩数个 , 也没有危险发生。

结论:水口电站 1987 年开工 ,1995 年建成 , 经 15 年的运行 , 三条公路均安全可靠 , 当时的处理是可行的 ,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也赢得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水口坝址工程地质条件优越为众所公认 , 在三条公路开挖中 , 仍碰到不少问题。无论总体评价如何 , 具体施工设代工作仍需胆大心细 , 认真分析 , 准确判断。 水口的勘探工作量不算少 , 但均集中在主体工程部位。而出现问题部位都是没有勘探的附属部位 , 因而没有勘探资料可凭。现场人员应注意这些不为人注意的边角部位。深切沟谷 , 崩塌堆积 , 古地形低洼部位 , 应是重点注意部位。这些地方可能出现异常地质现象。如无预测 , 必将造成工程建设的被动局面。许多工程地质薄弱部位 , 往往岩石新鲜 , 而被几条交切的风化夹层所切割的不稳定岩体。在鉴定钻孔岩芯时 , 这种风化节理未必引起足够重视。现场人员应对这些表现敏感才好。地质人员负责基础和边坡的稳定安全 , 应掌握一些力学计算方法 , 而不只是简单的提供参数。这样一者自己心中有数 , 二者所提参数更符合客观实际。国外基础处理和边坡支护的设计由地质人员进行 , 所以他们往往带着经济观点看待工程问题。可见参加工程建设的地质人员也应了解和熟悉一些工程处理的经济比较 , 以便提出既安全又经济的处理建议。

福建水口水电站 - qc99_zheng - qc99_zheng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