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雷 高贵是一床棉被的厚度

 北宋太尉高俅 2021-10-28

关于法国文学作品,傅雷翻译了三十多种,其中巴尔扎克的作品占了一半,其余是伏尔泰、梅里美和罗曼·罗兰等人的作品。民国以降,不知多少文学青年是在他开启的窗口中开始了解西方世界的,更不用提那部家喻户晓的《傅雷家书》。傅雷刚烈的性格与冷静的人生态度交织而成,杨绛在《记傅雷》一文中说:“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糯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朱梅馥了。”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周浦镇傅家宅。降生之时,哭声震天。长辈据《孟子》“文王一怒而安天下民”,给他取字“怒安”;因大发雷霆谓之怒,取名为“雷”。四岁的时候,傅雷的父亲傅鹏飞冤死在监狱。不久之后,傅雷的弟弟又夭折。寡居的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傅雷身上。

母亲对傅雷的管教之严近乎不近人情,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时的两三天准许儿子玩耍,其余时间都得在家学习。年幼的傅雷,功课上稍有差错,就会被母亲打得连声喊救命,邻居闻声赶来才能得救。这样的家庭环境不免造就了傅雷孤僻而又倔强的性格。

十二岁时,傅雷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后因言辞激烈地批评宗教而被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傅雷积极参加“五卅”运动,上街讲演,控诉帝国主义的暴行。次年,在北伐胜利的鼓舞下,他带头掀起反学阀运动,被校董吴稚晖下令逮捕。母亲担心之余,强行把他送到乡下,傅雷在那里创作了小说《回忆的一幕》。

二十岁那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途中著写《法行通信》,很为曹聚仁推重,编入了《名家通信集》。留法四年,他一直尝试通过翻译来学习法文。1931年,傅雷与刘海粟合编《世界名画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同年9月,傅雷被刘海粟拉回国做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办公室主任。那里名家荟萃,包括黄宾虹、张大千、贺天健、潘玉良等人。

不久后,刘海粟着手推进学校的教学业务,又聘请了一批新的教职员,其中就有原北平美专的俞剑华。为帮助俞剑华在学校中树立威信,刘海粟让校工把俞先生的画挂在长廊里供师生们欣赏。这天,傅雷来到学校,看到墙壁上的画,眉头皱了起来,立即命令校工把画摘下来。校工表明这是刘海粟的意思,傅雷不为所动,说:“这些画没有创造性,才气少,收掉!”

此时,刘海粟和俞剑华恰好在场,刘海粟的汗都下来了,为了缓和气氛,一边向俞剑华解释说傅雷就是这个牛脾气,一边把傅雷介绍给俞剑华。好在俞剑华很有涵养,客气地和傅雷打招呼。不料傅雷仍然冷着一张脸,只是点了点头就走进了办公室。

傅雷的犟脾气在朋友圈内是出了名的,他几乎和每一个朋友都有激烈争执的记录,甚至不乏绝交的决绝举动。他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职的时间不长,1933年9月,傅雷以母亲去世为借口辞职了事。后来,他在《傅雷自述》一书中提到了辞职的一个原因:“刘海粟待我个人极好,但办学纯是商店作风,我非常看不惯。”有一回,他认为刘海粟不公正地对待了一位年轻的教师,断然和好友绝交了。

朋友刘抗对他的暴烈脾气印象深刻,他回忆说:“提起他个性的刚烈,有几个插曲可资佐证:一、傅聪鼻梁上有块疤,就是为父者严厉训诫孩儿时顺手抓起一只瓷盘扔过去的标志。二、我在沪滨缔婚后,海粟曾设席招待,我们应约赴宴。次周,傅雷亦如法炮制,适内子身染微恙,婉谢之,他认为不给面子,于是雷霆大发,把我送给他的画也除下退回,数月不相闻问。”

年轻时的傅雷与夫人

朱梅馥是1932年与傅雷成婚的,她不仅与傅雷生死与共,也是傅雷唯一的知己。杨绛夸她身兼五职: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还有最称职的秘书。朱梅馥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说:“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我爱他,我原谅他。”

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离开之后,孤傲的傅雷难以适应在各色人等中周旋的日子,只有躲到书斋做起了译书匠。此后,几乎终其一生,他都以一个“自由职业者”存世。哪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故我,仍旧以译文为生。他对别人苛刻,对自己更是苛刻,不论大事小节,都一丝不苟。

抗战爆发后,傅雷不愿待在敌占区,带着家人跑到大后方。因为和国立艺专的校长意见不合,又犯了牛脾气跑回了孤岛上海。在孤岛期间,傅雷为了免于见到日本人,基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立下了“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的规矩,只是发奋译书。他的一生有两个阶段译书最为勤快,抗战期间算其中一个。

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没有到会,只是提供了一份书面意见,说当下的翻译存在很多问题,并不客气地举了很多例子。与会的很多人都中了他的招,大骂他狂傲,其中一位老翻译家竟然气得大哭起来。

傅聪是傅雷的长子,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在傅雷的严苛教育下,终于在1954年8月获中国政府派遣前往波兰学习。1955年,在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傅聪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新中国的音乐家。自傅聪出国,傅雷的家书源源不断寄去,结集成书,就是后来著名的《傅雷家书》,书中有这样一段: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或是因为无法面对,或是为了音乐,1958年12月,傅聪孤注一掷,决定出走。

1959年年初,傅雷得到傅聪出走的消息时呆若木鸡,半晌没有说出话来。傅雷在信中写道:“孩子,十个月来我的心绪你该想象得到。你要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为此,傅聪给自己定了三个“原则”:不入英国籍;不去台湾;不说不利祖国的话,不做不利祖国的事。然而,1964年,傅聪为了演出方便,加入了英国国籍。傅雷得知消息,好几个月没给傅聪回信。

1966年9月3日凌晨,五十八岁的傅雷、朱梅馥夫妇决定在住了多年的上海江苏路284弄5号“疾风迅雨楼”自杀。

死前,他们留下了一封上千字的遗嘱。遗嘱没有丝毫的怨天尤人,向傅聪舅舅朱人秀交代了十三件细致入微的具体事项,包括上缴房租五十五元二角九分钱,留给保姆周菊娣两块表及六百元的存款单,家具自行处理,书画则由公家决定。最后,他们还留下了火葬费:现金五十三元三角。为了防止自缢之后尸身将上吊的凳子踢倒而吵醒深睡的邻居,夫妇二人事先在地上铺了一床厚厚的棉被。

纠结于这个细节,几十年后,慧超写道:“一个人要有何等的境界,才能够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还能够从容地保持自己的教养,这样的灵魂是多么难得。独立意志、自由精神、君子教养,这三点该是充盈于那张棉被之中的精神吧。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而是不被卑劣的情操所征服。”他得出的结论是:

高贵,不过是一床棉被的厚度……

【公众号介绍】了解民国人物,感受民国风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