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学过一点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满清入关之前,努尔哈赤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一个短暂的王朝,叫做“大金”,史称“后金”,后金建立于1616年,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后金实际上只存在21年,这21年间,后金的国都随着努尔哈赤征战的步伐,一步步向关内迁移,先后历经三座都城,从 赫图阿拉故城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辽宁省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是一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城,被御封为“启运之地”。赫图阿拉故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女真人山城。这座故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主要的景点和仅存不多的历史遗迹都在内城,外城以一个大水库为中心,有几个破败的人造景点。 在新宾镇前往赫图阿拉故城的路上,清王朝发祥地——后金第一都城的标志告诉大家,这里曾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理论上讲,努尔哈赤虽然只是被追封的清朝皇帝,但清王朝的建立,他的功劳最大。 赫图阿拉故城已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城依山而建,所以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 赫图阿拉故城内的一大景点就是努尔哈赤出生地,当然这些建筑,应该都是顺应旅游需要重建的了。 每一位皇帝的出生,都被后人打造得神乎其神,比如努尔哈赤母亲就是“孕十三月生”。 满族民居,"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这句话形象集中反映了满族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典型的满族民族,夯土茅草屋。 “满族八大怪”中有一怪是“养护孩子吊起来”,说的是满族妇女勤劳,为了不耽误家务活,有孩子的妇女就采取挂悠车的方式,把孩子放进去悠睡了,好腾出身子做些别的事情,这吊篮是满族民居的一大特色。 索罗杆可以说是满族人的图腾柱,传说当年敌人追捕努尔哈赤时,他跑到一棵枯树下躲藏,一群乌鸦落在枯树上,追兵以为树下不会有人,努尔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后来他便命满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顶放肉和粮食酬谢乌鸦。 满族民居内的厨房,注意那些大缸,翠花上酸菜的酸菜就来自于这些腌菜缸。 赫图阿拉故城现存的遗迹已经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这样竖一块碑的遗址所在地。 从努尔哈赤出生到现在,450多年过去了,赫图阿拉故城曾经的辉煌都已化为烟云,只留下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植物。 紫色的薰衣草盛开着,非常的美丽。 当地面建筑都化作乌有时,能够保存的也就是地下的水井了,罕王井是故城中唯一一口饮水井。 据说当年正是因为找到了这口水井才决定建都于此的,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皇帝东寻祭祖时,曾先后九次到罕王井饮水思源,400多年来井水依旧甘甜。 正是有了如此优质的地下水源,才孕育了赫图阿拉这个地方,也孕育了一个主宰中国260多年的王朝。 正白旗的衙门,大清第一帝皇太极。 中午可以在故城里面吃个午餐,走进一家农家小院,这对联让人震惊,“明之都督五世职,清之国舅三百年”,农家小吃都这么有来头。 说实话,国舅家的饺子还真不错,价格也实惠。 去到东北,不吃点榛蘑简直跟白来了一样,歌里不是都唱了吗,“俺们哪嘎山上有榛蘑”。 吃饱了继续转,还是各种遗址碑比较多。 赫图阿拉故城里曾经也有城隍庙、文庙和关帝庙,四百多年前满族人受汉文化的影响就已经很大的,现在更是完全被同化了。 武圣、财神关帝,满汉通吃,其历史地位在满清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植物茂盛时,故城的景色还是非常养眼的。 汗宫大衙门本是故城中的代表建筑,据说是当年努尔哈赤登基称汗的尊号台,可惜正在维修。 广场正在上演着满族歌舞表演。 头上顶着一朵大花大概是满族旗人女性服饰的最大特点,其实脚蹬木屐也是其一大特色。 在刚刚吃饭的满族小院里,这样的花开得正盛,和旗人女性头上的花是不是有些相似呢。 依然是遗址,据说赫图阿拉古城现存各类古建筑遗址33处。 前面说了赫图阿拉故城包括内城和外城,主要遗迹都在内城,外城则以一个水库为中心,沿途都是些人造景点,而且距离还不近,走路还费时间,开车又要另收10元停车费。 所谓的满族老街破败得无法看了,杂草丛生,商铺也都关门了。 满族历史文化长廊,倒是可以了解一下满族历史。 长廊以壁画形式描绘满族历史发展进程。 女真人的三大部落分布图,建州女真就是后来崛起建立满清的一族。 如果您是自驾来的话,建议还可以去旁边的赫图阿拉村看一看,虽然村庄中也没有多少特色了,但毕竟还是一座有历史的村落。 中华满族第一村的牌坊,骑着自行车戴着官帽的大叔估计又要去赶下一场表演。 最后说说到了新宾满族自治县,还是有一些东西不能错过的,比如各种菌。 虽然辽宁的菌类比不过黑龙江和吉林,但在省内,新宾算是山区,也是比较不错的蘑菇出产地。 最后这个大家知道是什么野果子吗?先留点悬念吧。 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满清王朝的发源地,其核心在永陵镇,永陵镇是东北为数不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上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陵、赫图阿拉故城、永陵南城址。永陵和赫图阿拉故城可以用半天时间转完,永陵南城址已经成为一片稻田,历史遗迹已经很难寻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