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似曾相识」真的是前世姻缘吗?很可能是大脑「路况」太差!

 木头1018 2017-03-24

数据局(ID:DataBureau)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开撩

“ 这地方我好像来过!”

“ 这东西我好像见过!”

“ 这件事我好像做过!”

“ 这张钱我好像摸过!”

咱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吧!

似曾相识是什么?

似曾相识又称既视感

法语的名字是 Dé jà vu

指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

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Deja Vu 具有随机性

发生时间十分随意

所以很难做规模性观测和研究

有研究认为

人在疲惫或鸭梨山大时

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也有研究认为 

人在轻松或者有精神的时候

Deja Vu 频率才更高

(滑动查看更多)

无论哪个研究更正确

都说明这种现象并不罕见

因为 8 岁前咱们的大脑还是个

「乳臭未干」的北鼻

而 40 岁后大脑已经发育完全,定型了

只有中间的岁数,大脑还在「长身体阶段」

(害羞到变了画风)

除了年纪和大脑发育因素

心理状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想象力丰富的人、高学历的人、经常旅行的人

会更容易感受 Deja Vu

似曾相识の大猜想 

那是不是意识与记忆

会影响一个人有否似曾相识的感觉?

科学宅们说:也许是这样的

传输延迟论

「传输延迟论」

是解释似曾相识的理论中

被最多人所接受的

脑科学家们认为

我们会有似曾相识的「错觉」

是因为信息进入大脑不同区域的时间不一样

以视觉为例

我们看到的东西进脑子后

就会变成电子信号

这群电子信号就是一群「游客」

「游客」会被分成两个「观光团」

这两个团被安排去两个不同的

「景点」买买买和拍拍拍

A 团坐车去到大脑的颞叶部景区

鉴于颞叶是负责感觉的区域

咱们暂且可以认为

这个「景区」是做大宝剑的

A 团到达景区之后

表示我们感觉到(意识到)一件物品的存在

至于 B 团就会去到枕叶这个「景区」

枕叶是大脑的视觉联络区

所以这个「景区」估计都是好山好水好风景

让我们感觉「看到」这个东西

平时这两批游客

到达「景区」的时间都一样

但是如果我们处于疲劳的状态

脑子一时半刻不灵光

大脑里的「路况」就会不大好了

不幸的是,都是 B 团那条路线「塞车」

导致去颞叶部景区的团友们先到了

去视觉皮层大楼的团友堵车迟到了

对我们的影响就会是这样的

先到颞叶的 A 团电子信号,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

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而是意识到

(毕竟枕叶才是视觉区域)

说白了,就是「理解」和「成像」不同步了

所以「似曾相识」其实就是

大脑电子信号接收时间有延迟

导致「意识」和「看」这两个

本应同步的动作不一致

想起了梦

另外一种说法是

我们只是想起了梦

我们平时经历的所有事情的细节

都会被当做水果一样切好

然后存进大脑的潜意识仓库里

再在梦中重组,成为一个个沙拉拼盘

如果恰好我们眼前的事物

和曾经梦过的沙拉拼盘很像

我们就会以为 “ 哦!这拼盘我吃过!”

举个栗子

学生时代经历了一场场考试后,我们无意识地记住了这些考场中的一些细节。下次考试前的晚上,我们又梦到了以前考试的画面,但是这些画面可能是,几次不同的考试的细节重组而来。

虽然这些梦我们不记得了

但是这种「新经历」我们其实记住了

到了新的考试

我们自己重组的画面又被读取

刚好吻合了这次考试

于是感觉这场考试「似曾相识」

大脑实在是太 6 了

能让我们把认识的当不认识

下次如果再遇到「似曾相识」的感觉

不要信什么「前世姻缘」

因为这完全是你的大脑观光团

在半路塞车而已呀

我们生活的世界实在有太多神奇与未解的东西里。咱们长大的标准不仅在于懂事,也在于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善待自己,珍惜自己,才能有善待他人的底气。开撩简介:新生代的视角/生动有趣的原创文字和插画/冷知识、热点资讯的全新解读方式 为大家提供冷门知识、热点时事、生活谈资,让用户用最快捷的方式寻找到最实用的百科资讯,必备的社交指南、冷门资讯的百科宝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