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证实:BuMA支架能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1977Xj 2017-03-24
  “随着药物支架技术的不断进步,冠脉介入再狭窄率获得了持续的下降,使得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受益于这种微创治疗方式,但美中不足的是,PCI术后仍需要进行长期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果临床科研能显示某些药物支架可缩短双抗血小板治疗疗程,那么患者将可实现既通过急诊PCI术获得梗塞血管的即刻开通,又通过术后药物治疗方面控制经济负担,同时还可以减少因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伴随的可能出血风险,一举多得。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团队最近完成的一项临床科研证实,拥有自主创新专利的BuMA药物洗脱支架可能就是最佳选择之一。”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于10月13日在2012长城国际心血管会议的BuMA临床研究结果新闻发布会上阐述观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心血管发病呈增长趋势: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例数的40%,急性心肌梗死死亡54万人,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发病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基础上,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急性堵塞血管腔,造成心肌缺血损伤。其治疗关键是,应尽快有效开通罪犯血管,改善心肌灌注,尽可能减少心肌组织的损害。目前,PCI术仍是能够及时有效地开通“罪犯血管”,实现最佳“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治疗策略。
   冠脉介入技术的发展历程则是在不断突破中不断遇到新挑战的过程------随着冠脉介入治疗从单纯球囊扩张,到金属裸支架,再到药物支架的不断进步,支架内在狭窄率已经从30-50%水平降低到10%以内,但是人们发现应用药物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的长期临床死亡率并没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其中一些没有被血管内皮覆盖的支架金属小梁可以远期形成血栓,造成远期支架内再狭窄并引发心血管事件甚至死亡。目前,多方面归因研究把血管内皮化作为可能降低晚期血栓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药物支架的研发也从如何促进内皮化角度来评判。理想的药物支架,就是最大程度地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移行,最小程度的影响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促进内皮化。
   但是从市场发展的角度上,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特殊现象-----很久以来,国际医药技术的研发和医药产品的营销都处在一个分离状态,也即众多创新技术源自一些聚焦研发的小型机构,但最终大规模走向全球市场则是依靠数量有限的几个超级企业。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从一个概念转变成技术,只需要一些有奉献精神的科学家即可,而一个技术演变成一个产品,特别是有竞争力的产品,所需要的因素就变得非常复杂了------这也就是我们不断听到企业并购新闻的原因之一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我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我国在各行各业都不断取得自主创新的技术成就,获得了国际上普遍赞誉,这其中也不乏医药产品。其中,赛诺医疗科学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生物材料、金属材料、机械加工、医学、现代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创新和转化,采用国际专利的电子接枝涂层技术,成功研制出新一代无安全隐患的生物降解载药层冠脉支架系统,可成功解决载药层冠脉支架普遍存在的载药涂层与支架表面开裂和药物释放后的残留问题,有效抑制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后期血栓形成。
   为了保护患者的临床获益并验证新型药物支架的促进内皮化作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CT)技术,并特别选取了目前国际应用比例最高的Xience V支架与自主创新的BuMA支架进行头对头比较,以观察其植入后3个月的内皮化效果。这项前瞻、随机、单盲单中心的研究其本身就具有多项创新点。例如利用俗称 “光学活检”的OCT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评估血管腔内支架表面内膜的覆盖情况以及支架小梁与血管内膜的关系;在同一支血管内比较不同支架内皮覆盖的对照研究设计可以减少许多干扰因素。
   在本次发布会上,于波教授发布了上述研究结果,实验数据证实,在对介入手术后完成随访3个月的内皮化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和总结,发现BuMA与Xience V植入后3个月均能在支架小梁上形成很好的内膜覆盖。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该研究的结果不仅增加了BuMA支架和Xience V支架在内皮化作用上的循证医学证据,也为后续开展缩短PCI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疗程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支持,这将对广大冠心病患者降低支架和术后药物治疗的经济负担、减低因长期抗栓治疗造成风险带来更多的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