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湖风景区 三岔街 三岔街现为赤山湖风景区一个集镇,属胜利行政村。 三岔原名三汊,是元代福祚乡所辖黄堰、三汊、南冈、青城埠四大古村之一。旧为赤山湖、句容河(古东桥、黄堰、三汊总称)、秦淮河三水交汇处而得名。“汊”后写为“岔”。由于古时主要靠水运,三岔上接句容河道,下通秦淮河,处于水路交通要道,是当年句容古运河“破岗渎”、“上容渎”的必经之地,村落迅速发展,形成集镇,称三岔街。 明清时期,三岔街就是句容最大的水路商埠,句容东南乡所产的大米、木材等多在这里被转运至南京,而南京来的商品也往往在这里被运至句容的东南诸镇。那时候木船可自南京直达三岔、天王,三岔渡口每日泊船一二十艘。上世纪40年代尚有船商9户,开设途经江宁湖熟直达南京的班次,为县内通向省城的第二个水埠。 三岔街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桥,桥名允盛桥,顺治十年(1653年),由当地允盛粮行负责筹建,故得名。《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古允盛桥座落在三岔镇东街口,为乡绅毛树屏捐建。一侧桥心刻有“华阳古渡”四个大字。 三岔属赤山湖圩区,旧时,三岔的庙宇为沙子庙,又说沙洲庙,供奉治水禹王和水神祠山大帝。还供奉左宗棠。 三岔庙会是句容几大庙会之一,每年四月初二为正日。据传,当年庙会卖肉的商铺就有十三家之多。 解放前,句容最大的牛集就在三岔集镇,每月开集六次,每次有多达二百余头耕牛售卖。那时,丹阳、常州、扬州等地皆有商贩到此卖牛。 三岔猪头肉是句容出名的特色美食,地方特产。 赤山 赤山村位于赤山脚下,赤山湖畔,为赤山湖风景区一行政村,村名以赤山定名。 赤山系1400万年前火山喷发而成,为句容10座主体山之一。因山体呈红色,得名赤山。 赤山又称丹山、赭山、绛岩山、绛岭。“绛岭樵歌”是古句容“容山八景”之一,“赤山映雪”被列入为古“金陵八景”。 赤山原有四大景点:“天、地、人、和”。“天”指山顶天云寺,由松月大师化缘所建,是供奉祠山大帝的一座寺庙;“地”指赤山脚下古同泰寺(圆寂寺),民间曾有“骑马观山门”之说。“人”指美人地,在山的东面大茅篷下方,状若 美人,相传是块宝地;“和”指半山腰的般若寺,寺后有石塔七座,为历代高僧的墓地。据说还有范蠡望越台、秦始皇登山处、刘伯温讨茶舍、楚威王埋金处等。 赤山隆起的火山,使得局部地壳断裂下沉,形成了环山的C字形洼地,赤山湖由此形成。赤山湖亦由赤山得名。 谢桥 是个古村落,明代建村,属临泉乡。村旁有一条古河,属秦淮河支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陈文涛等在此捐建石拱桥一座。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们,将桥起名为谢桥,村庄以桥定名。 毕家边 毕家边位于赤山南边,现属赤山湖管委会赤山行政村。村中孔姓是大姓,从该村孔氏宗祠的功德碑上可以看出,该村原名笔架岗,相传因村里文人颇多而得名。 江南孔氏源自山东曲阜,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后裔。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曲阜孔庭族长四十七代若古公,率曲阜孔族奉诏南下扬州参加郊祀大典,因金兵南侵攻占兖州,遂随宋氏渡江南迁,分布于江苏南京、镇江、常州等地区。 孔氏落脚此地后,承继先祖孔子,崇尚读书用笔,文人满村,人才辈出,故村名笔架岗。当年,古圆寂寺的寺门就建于毕家边,古人“走马观山门”之说,表明当时圆寂寺的盛况与笔架岗的繁华。 由于几次战乱,笔架岗村庄被毁,村人死的死,逃的逃,战乱后,所剩无几的乡民回乡重建,已很难恢复如初,笔架岗也便成了笔架边,叫白了叫成了毕家边。 南陌 赤山南面有两个自然村,一个叫南陌东,一个叫南陌西,今属赤山湖风景区赤山行政村。 这两个村子原来是一个村,统称南陌。后来村子大了,以所处方位分成了两个村。 “陌”指田野小路,因为这个村在赤山以南,芦亭村的北面,唐宋时期芦亭是个渡口,行人往来芦亭渡口,都由此经过,由此成了古赤山南面湖边小道,建村后故取名南陌。 南陌曾名集贤村。 村上有两大姓,赵姓与刘姓,两姓村民的人数都很多。 赵姓为赵巷、黄立墅分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刘姓村民的祖先从江苏徐州(古彭城)一带迁入。相传,赵、刘两家曾想为村更名,更名为赵家村还是刘家村,两家争论不下,官司一直打到县衙。赵家以自己是赵匡胤后人为据,刘家以家族出过刘备、刘邦等人为据。县令为化解矛盾。调查发现,该村曾出过举人,并立有“集贤坊”牌坊,最终决定以“集贤村”命名该村。 集贤村是官府命名的,但当地村民叫南陌叫习惯了,集贤村没有人叫,最终村名还是定为南陌。 杜泽 杜泽村位于赤山南面3里处,今属赤山湖风景区谢桥行政村。 相传杜泽村原名杜宅,村名源于杜姓,后因这一带地势较低,水网密布,改名为杜泽。泽:水积聚的地方。杜泽是《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清中后期村庄扩大,称做杜泽里。 杜泽村有“三十六支笔和九把茶壶”的说法。三十六支笔代表文人颇多,九把茶壶寓指一群捧茶壶的老先生,更了不得。自古以来,村人十分重视文化,据说解放初,只要交一斤粮食就可以在私塾念书。 村前有杜氏宗祠,刻“杜氏宗祠”四字,祠堂东有杜家香堂,香堂正殿供奉彩绘张大帝像,楹联为:“班列瑶池英名流万世,众心尊敬福寿长千秋”,横批“张大帝福善堂”。至今保存完好。 杜泽村保留有一件百年前的老物件,一台木制消防“水龙”。这件“水龙”制于民国之初。是以前流动的“消防车”。 赵巷 赵巷以姓氏及村中有巷得名,现分为大赵巷、小赵巷,属赤山湖风景区赤山行政村。 村中有座禹庙,当地一直有祭祀禹王的风俗。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左宗棠疏浚河道为赤山湖的水利做了贡献,百姓在禹庙内另一房室内悬挂左公像,供人祭拜。 赤山般若寺庙下面,大赵巷村的后边有块地,因从山下仰望,其形犹如一位女人,叫美人地。明朝句容状元宰相李春芳的曾祖父李秀墓就葬在此地。留下了 “李阁老磨豆腐”的故事。 《乾隆句容县志》记载:“赠太师大学士李秀墓在县南临泉乡赤山东麓”。明清时,这一带属临泉乡。李春芳做了宰相后,朝庭推恩追赠其曾祖父李秀、祖父李旭、父李镗皆为“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朝廷追赠李春芳祖辈的时候,李专门回乡修葺了其曾祖父李秀的墓,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 解放初期,李秀墓前还有一对华表,几十米外矗有一高大石刻牌坊。今李秀墓遗址还在。 在大小赵巷之间有一座桥,被称作“日落桥”。相传,乾隆帝下江南时,曾走过这座小桥,那时正好日落,因此得名。 芦亭 芦亭是《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称“芦蕟(fà)”,属上容乡,今属赤山湖风景区。 芦亭古时位于赤山湖白水荡南边,芦苇深处。唐宋时期芦亭是个渡口,搭建有草芦亭子,供过渡人休息候船,后演变成村落,取名芦亭,含义为进村是芦苇,出村是亭子。 当时,南京和杭州之间有一条京杭官道。芦亭是京杭官道上一个重要中转站,每天驴马、土车来往频繁。官道芦亭段两侧设有茶馆、旅社、饭店,造酒坊,繁华热闹。 赤岸 赤岸,地处赤山湖南岸,今属赤山湖风景区芦亭行政村。 唐宋时期芦亭是个渡口,《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赤岸得名于唐代大诗人王维过芦亭《送封太守》诗:“忽解羊头削,聊驰熊首轓。扬舲发夏口,按节向吴门。帆映丹阳郭,枫攒赤岸村。百城多侯吏,露冕一何尊。”诗中丹阳郭是指古代的丹阳郡,在今江宁与安徽当涂交界的小丹阳镇,六朝时丹阳郡冶所废。赤岸村即是以诗中的“赤岸”一词得名。 三国时期,赤岸处于破岗渎运河边。1975年10月,镇江博物馆在赤岸附近,发现了东吴铸币遗址,出土“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古币以及铸芯等遗物。 近代,赤岸村出了一位考古学家,他就是“湖熟文化”的发现者钱立三。 钱立三酷好考古,曾在徐州附近搜集到一箱古石器和古陶片。1938年2月,日军侵犯徐州,为躲避战乱,钱立三辗转入蜀。结束逃难生活后,钱立三回句容赤岸村居住,继续着自己对考古学的研究。1951年,他把在湖熟 “梁台”附近搜集的古器物带到南京博物馆鉴定,引起考古界人士重视。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组来湖熟考察发掘,发现石镞、石斧、石纺轮、陶器及青铜器等一批古遗物,这些文物证实了远在4000多年前此处就有人类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遂将其称为“湖熟文化”。嗣后,凡在长江中下游两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类似遗物,都被称为“湖熟文化”。 三阳地 三阳地自然村,西望赤山,北临赤山湖,今属赤山湖风景区芦亭行政村。 三阳地于明中期建立,取之于三阳开泰之意,亦指村有三块风水宝地而得名,也传过去杀三羊祭祖,原名三羊地,羊误写为阳。 村中有“祠山行宫”,祠山行宫又称龙宫,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三阳地村民都将会到龙宫祭祀,举行唱大戏等世代沿袭下来的风俗活动。 三阳地龙舞《二龙戏珠》,远近闻名。 三阳地的龙舞《二龙戏珠》,属低架龙,亦称滚地龙。其架上缀满蜡烛,任意游动翻滚,烛火始终向上,俗称“火龙”。以“珠引龙舞、云随龙翻,龙云穿插、二龙戏珠”为主要内容,两龙时而闪展腾挪,翻江倒海,时而聚集,成螺蛳状,高潮摆成“太平天国”或“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现摆出“中国龙”三字)。另有多名少女手拿云片,配合起舞,形同巨龙在云中翻滚。该龙舞融舞蹈、杂技、音乐锣鼓为一体,气势磅礴,场面壮观热烈,极具观赏性。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亦有二龙戏珠描述。 1988年,三阳地《二龙戏珠》被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1999年,句容组队,《二龙戏珠》赴南京、北京参加了江苏省和全国舞龙大赛,均荣获金奖。12月19日晚,舞龙队应邀参加了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型龙舞晚会。2007年,龙舞《二龙戏珠》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10月23日,为发扬民间艺术,芦亭行政村以三阳地舞龙队为班底,重组民间艺术表演队,该表演队有舞龙、花船、莲湘等具有浓厚民间文艺色彩的表演项目10多个。 陈家边 陈家边位于赤山湖畔,今属赤山湖风景区胜利行政村,村以姓氏得名。 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左宗棠,在陈家边开挖新河,建闸一座,闸以村命名陈家闸。 赤山湖边旧有禹庙,当地老百姓便将左公(左宗棠)肖像挂在庙内另一房室,与禹王一并祭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