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hjmhjmhjmm 2017-03-24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译文】柴门外传来一阵狗叫声,原来是茅屋的主人顶着漫天风雪回家来了。

   【出典】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注: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2、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3、译文1: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觉得路途远,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困。

  柴门外忽然传来了狗叫的声音,夜晚来,风刮雪下我只好投宿。

   译文2:      

   暮色降山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来了我这个投宿的人。

   译文3:

   傍晚时,我仍在匆匆忙忙地赶路,远处的青山显得更加遥远而迷茫。突然看见一间茅草屋,在严寒的天气里显得更加贫寒。站在柴门听见一阵阵狗叫声,风雪之夜茅屋来了我这个投宿的人。

   译文4: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4、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综合看来约生于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

    对这首诗的词句释义和意境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诗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实则言简意约,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写,这给解读带来难度,歧义难免,多解必然。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当然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来,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从这一个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格调清雅淡静,却具有悠远的意境与无穷的韵味。

    赏析分歧

    该诗释义上的分歧主要有三:第一句“日暮苍山远”之“苍山”是特指还是泛指,“远”是尚远还是似乎更远;第二句“天寒白屋贫”之“白屋”是简陋之屋还是覆雪之屋,“贫”是稀少还是感觉贫寒;第三句“柴门闻犬吠”之“闻”是诗人闻还找人闻。

    在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种意见认为该诗表达了“作者对贫 寒人家的同情”:且诗句“风雪夜归 人”应解释为“主人为谋求生活,在 外劳碌奔波,夜里才回家。”;而另一种意见认为“风雪夜归人”应解释为:“行人在风 雪之夜终于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并受到主人热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古诗表达了作者对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赞扬 主人热情好客、与人方便的美德。  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唐诗解》:此诗直赋实事,然令落魄者读之,真足凄绝千古。

 

  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



风雪夜归图。

日暮,当是黄昏,日薄西山,诗人于夜幕将临的黄昏时分,一个人游荡在风雪间,似乎是游历,又似是访友人,又好象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雪,来不及躲避,而急于找到夜宿之处。苍山远,于黄昏的风雪朦胧中,诗人急切于夜、风雪、寒冷的侵袭,放眼望去,天地间隐隐约约,似乎只能见到脚下与眼前的微茫的一片,即便是在白日相隔不远的群山,也悄悄的隐匿起来,诗人这时的内心是一种孤苦?风雪夜的独行,天地都隐藏了形迹,维有飘飞的细雪、呼啸的冷风,透骨的寒彻、寒夜降临的急切于孤独,在侵袭着诗人的身与心。



天寒,这两字刚刚言及了“寒”字,不仅仅是天寒,还有黑夜而生出的寒,夜的迷茫,更加增重了诗人内心急切的想找到住处的念头,而目光伸展到的及至,仅仅搜索到了于风雪中微微能显露出来的房子,诗人于风雪中感受了那种凄寒,似乎同时也为这房屋的主人,日日夜夜的生存在风雪的山中,而感到了几分的敬服与担忧!贫一字,言出了房子的抵寒效果并不是很好,似乎仅仅能遮挡住风雪的侵袭,而却遮挡不住寒冷!



柴门,当是诗人在远望之后,急切的走到了唯一可以度过这风雪夜的避难所,冬日的黄昏,目力所能及的范围本来就狭窄,所以诗人在见到了一线希望之后,便急切的走到了白屋的柴门,而却无意间惊动了柴门内的犬,并且吠声不断。而这时诗人并不知道屋子里到底有没有人在,但是我想后一句的“风雪夜归人”就足以说名屋子里面并没有主人在,犬吠声当是主人的犬误把诗人当做了主人的吠叫声。“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两句连在一起看,就比较清晰,明了了,“柴门闻犬吠”一句,当是诗人立于柴门外,闻到了犬吠声“风雪夜归人”一句,当是诗人已经站在了白屋的里面。



所以词诗中较有争议的屋里屋外,就不难去解释了!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很形象而真实的写出了农家风雪夜归的图景,仅仅是四句,变很真实的勾勒出了这幅画面,而不需要刻意的言及风雪,但风雪却无形中加重了分量,也许“雪中送炭”这句话更加真实起来。



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的分量,从此诗中就能强烈的反映出来,这个世界只缺雪中送炭,而不缺锦上添花!


   7、许是怕搅碎尘世的安宁,雪落无言,以它最美的姿态飘舞在掌心;于唐雪,许是用心,才能听到那些虽寒犹暖,飘逸温馨的情。  

  你听,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惊喜:曲曲折折的小路,疲惫的身影,孤独的心魂。一场久违的大雪,明媚了多少似箭的归心?思念,飞扬在雪里,尽头就是那熟悉的庭院?  

  柴门虚掩着许多曾经的岁月,传出声声犬吠。片刻的空白之后,便是无穷的惊喜。  

  窗外,风雪很紧;窗内,简陋而温暖,贫穷也温馨。  

  深夜,回家,是一种幸福。  

  有雪,又是一种境界。  

  你再听,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低低地问: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老兄!  

  我的朋友啊,炉火旺旺,酒为新酿,既可取暖,又可温人;天色已晚,有闲可乘,除了围炉对酒,还有什么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呢?来吧,迫不及待地候你约至,等你共品。  

  酒香淳厚,我心至诚,茫茫大雪怎能阻挡朋友心灵间的阵阵暖流。  

  雪白,那温暖的颜色,如一朵朵微笑的棉花在暗夜里绽放。

 

   8、今天读文,不觉间遇到了“柴门”,这个古诗文里寻常的意象,在我读的这篇文字里,只是静静地躲在一隅,躲在现代辞藻的遮蔽里,它那刻着沧桑的古旧,刚好把它突显了出来,我逗留在它的门前,它轻轻地为我打开。

“柴门寂寂烟火迟”“小扣柴扉久不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是一扇千年前的柴门,它的门前是田园,是山林,主人常常站在这里,看着眼前的桑麻,看着远处的翠微。柴门的里外都是宁静,门里的宁静卧在门外的大宁静里。也有来访者,他们有的是旧友,有的是路人。友人之所以没有进来,是因为看到柴门掩在鸟声里打盹,这是主人不在的信号,柴门里没有那熟悉的笑声,友人也就没有了推门的兴致,于是打量一下柴门,或是在柴门上插一根柳条,算是跟朋友的一声招呼: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至于路人,从柴门这里看到的永远是亲切。黄昏日暮,啾鸟归巢,行人急需找一处落脚。轻轻一扣,柴门开了,是一张一见如故的脸。寒暄几句,柴门吱呀一声,又静候在暮色里。门不需要拴紧,一直以来,它不需要紧张地防卫,它习惯了斜倚,在淳厚的风俗里,斜倚成了一种象征。

柴门一直属于朴素而简陋的生活,每天它只是例行公事似的开阖,做一个诚实的信守。不知哪一天它进入了诗境。起初有人觉得它有碍观瞻,是诗境里莽撞的闯入者,与诗意是那么格格不入。它没有辩驳,有时只是略微地改了一下称谓,或叫柴扉,或称荆扉,扉相对于门,有点古雅,但很多时候,它仍然叫它的柴门。

朴素往往最有诗意的力量,柴门证明了这点,或者说陶渊明证明了这一点。在他之前,几乎没有人拿这些朴拙之物入诗。《诗经》虽然是朴素的,但已是修饰了的朴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超越了口语和俗语,所以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它成了人们学说话的教材。而陶渊明直接拿口语入诗,直接拿朴拙入诗,诗里入的是生活的原汁原味,这对于习惯了放调料的诗人,不太习惯,他们的味蕾还不能接受这种本真。

陶渊明喜欢这种原味。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在高贵的世俗文人看来,是难登大雅的,而陶渊明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朴质、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审美被陶渊明的口味颠覆了,被陶渊明的眼睛颠覆了,就像他首先发现了桃花源,后世问津者不计其数,纷纷拟访。不同的是,柴门不像桃花源那么容易被审美接受,桃花源直接进入审美范畴,而柴门有一个申请的过程,为朴拙申请美的资格,它申请成功了。

陶渊明出生的地名,就很有田园朴素的味道。这个地方叫柴桑,很容易让人想到柴木、桑麻,这个地名好像就是为田园准备的,为陶渊明准备的,素朴不只是陶渊明的状态,更是这个地域的状态,陶渊明和它就这么巧地遇上了,就像是遇上了不远处的南山。这南山就是庐山,但陶渊明不这么叫,那是别人的山,南山才是他陶渊明的。

柴桑因为是一个地方,所以也就属于这个地方的人,于是有刘柴桑、丁柴桑,因为他们都曾任柴桑令,他们都是陶渊明的好友。这刘柴桑到了宋就不做官了,隐于庐山,与陶渊明等三人并称“浔阳三隐”。是不是柴桑有某种意味,意味着某一共同的去处--田园,以至于陶渊明的诗中常常出现那些柴门和桑麻。

陶渊明的这扇柴门,掩在岁月的风雨中,虽遭遇过当时某些眼光的不屑一顾,却让后来的人们越看越入眼,越看越入诗。唐代的诗人们不厌其烦地将柴门搬进自己的诗里。王维有“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王维似乎很喜欢柴门外的野望,此时的柴门应是半开的。李白是一个行者,所以他的柴门是“童稚开荆扉”,是一扇敞开迎客的柴扉,不需要李白把它掩上。杜甫的柴门有掩也有开,“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很喜欢创造,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个小小的柴门,被他说成了柴荆,说成了蓬门,而王维、李白诗里的荆扉,原创者是陶渊明--“白日掩荆扉”。一样的身份,不同的称谓,就像古人,总有名、字、号。柴门是名,其余的该是它的字和号了。

诗中的柴门常常是掩着的。自有一种隐逸的风范。柴门挡不住风,挡不住景,甚至也不挡来人,它就是这么习惯性地掩着,仿佛这么一掩,就把嘈杂挡在了外面,把宁静留在了里面。走进柴门,就走进了自己。吟咏、冥想,在这方天地间,将真我还原。柴门是对宁静的守护,也是对诗意的守护,有些隐士完全有条件造一扇华门,但他们觉得这是对田园的打搅,更是对心灵和诗意的打搅,于是这扇简陋的柴门,掩成了一种守护和象征。

我很留意生活中的柴门,它们是诗意的散落。柴门先由日常生活进入诗意,再由诗意进入诗意的栖居。如今诗意栖居的人不多,所以柴门成了难得一见的奢侈。在多数人眼中,柴门仿佛已没有资格跟楼房相守,其实它们跟楼房是禀赋和性情的不同。因为人们不再喜欢素朴,人们选择了楼房,也就意味着疏离了柴门。柴门演完了生活赋予自己的角色,准备无声地退场。有的被挽留了下来,作为一种记忆和生活的样式被精心地收藏,所以当我看到有些居所仍被柴门掩着,便有莫名的惊喜,原来它们在这里。在现实的空间里,这散落的诗意十分的打眼,经过这里的人,狠狠地用眼光窃取。人们不喜欢的自然让它远离,可有时候喜欢的也没能留住,甚至最后才发现,攥在掌心的并非攥在心里的。

有的柴门退处到了乡间的一个园子里。这是一块菜园地,茄子、豆角、黄瓜、辣椒,名字还是这个名字,品种已不是那个品种,一切都在更新,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定律。柴门很有幸留在了这个园子里,或者说是人们的幸运,反正我是这样感觉的。相比之下,这里的柴门更简陋,跟它相配的是一截土墙或一圈篱笆。土墙或篱笆上攀援的是丝瓜或豆角,以及一切有兴致的藤状植物,它们喜欢站在篱笆上眺望。

柴门的真正意义在这里是守护,守护这些蔬菜不被牲口吃掉,所以柴门被拴的紧紧的,没有了先前的虚掩或斜倚,仿佛现在的人们,个个都是绷紧了神经,随时准备跟别人争抢。可不管怎样,这一块菜园,还是让人看到了悠闲。藤状植物匍匐在篱笆上懒懒地晒着日光,有时跟风哗啦啦地聊上几句,一个个梢头仿佛很有兴致,总是很想抓,住下一个抓手,藤下的瓜果一脸恬静,安安静静地充实着自己,像在听着自己的胎音。这一切,都由柴门看护。

小时候,我们家门前有个很大的园子,也是交给柴门看护,柴门只是把关,其他的地方交给栅栏,它们是一个整体,共同守成了一个园子。栅栏总是易坏,于是父亲就在栅栏外围种植了枸杞,一个个枸杞荷戟持枪,使来犯者望而却步。关键是,这是一个会生长的栅栏,它不会破败,因此不需要修护。春天,万物显出了柔情,枸杞也稍稍收敛了锋芒,春天一过,它又剑拔弩张,充当着强硬的卫士,我们这些孩子,对它只能远观而不敢亵玩。

这个园子不是菜园,而是花园,是乡间的花园,因为里面栽植的花都是乡下一族。有栀子花、月月红、金银花、蝙蝠花、椒红,最多的是菊花。菊花有宿根,每年都在扩展着地盘,它们率性地自我发展着,没有谁来横加干涉。它们试探性地向园中小径拓展,坚实的脚印,使它们有些为难,几次试探后,在一次夜雨的帮助下,它们俘获了脚印,占领了小径。

一个园子,从春到秋都是热闹的,自然界鼓励这种热闹,人们也加盟这种热闹。阿婶、阿姐荷着锄子走过园子时,总会啧啧称美,遇到园子里有人,她们便主动上前摘上一朵。将栀子花别在胸前的扣眼里,这一天的劳作也成了芬芳的事情。黄昏归来,她们还会要一些椒红,等家里的事忙罢,掺上明矾捣碎,用麻叶裹在指甲上,第二天醒来看到自己的美甲,足足能让她们乐上一个季节。

现在想来很庆幸这是一座花园,虽然是父亲经营的,却成了我精神的一个园子,以至于后来的这些年,不管我在哪,我的情思常常会跳回这个园子,跳得这么自如,这么驯熟,好像它是我精神里的等待。当初我只是觉得它好玩,精神是后来才有的一种东西,园子早就在那里为我准备了,我不知道,就像果实,其实春天就在准备了,到了秋天人们才看到它的成熟,于是就把它归功于秋天。

时间为我改换着空间,换来换去,这个空间里的有些摆设却不愿挪移。它们像旧式女子的陪嫁,守到最后的还是这些东西。我很感动生命里的这些固守,是它们在你脑子里根深蒂固不愿离去,还是你的思绪一直紧抓着它们不放,就像峭壁上的孤松,两方面都有。这个时代就像峭壁,想守住这几棵记忆的松,的确不易。原来我生命里有一样东西,一直是柴门帮我守着的。

诗意永恒。即便在生活中,诗意可能会暂时丢失,可它被保存在了岁月里,保存在了纸页间,所以追寻诗意的人,仍然可以到那里进行访问。我相信,诗意也会在某个时候,很有兴致地来访,细细打量人们的生活。


   9、行走在路上,四周是肆虐的风,吚吚哑哑,嚎叫不听。不记得是第几次在夜里回家,不知道有几次遇见了风雪。只知道,以前需要一个小时,而现在只需要一半……


   我把整个人掩藏在衣服之下,露出双眼,看着手电筒的光在前方带路,天上没有光芒,也许上帝已经沦亡了。空气中,天地间,弥漫着清冷的味道,踩在雪上的声音,与风声唱和,没有了夏虫的鸣叫,也好像没有了尘世的喧嚣。


    河流结了冰,把鱼儿与世界分开,却加快了归家的脚步匆匆。身外的世界与我无关,纵使星光灿烂,桃花盛开,我依然期待,那所小屋的灯光,依然期待,那门口小狗的摇尾雀跃。


    一步一眼,风雪满天。寒气虽然逼人,但是还是被暖意融化。树上的鸟儿早已不在,只留下空空的鸟窝,被掀翻下来,满地的茅草与树枝。这是我以前爬过的树,掏过蛋,打过鸟……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笔下的归人,在夜幕时分回家,满身风雪,一世孤贫,迎接他的只有狗叫和贫屋。但他不为所动,依然安贫乐道。可是,我的夜归不一样。


   夜归鹿门,孟夫子的豁达胸襟与隐士风度让后人赞赏。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他的夜归是潇洒的,可我的夜归确实孤独的。


   在人生的路上走了好久,遇见了好多事物。可是终点又在何方呢?也许,夜归人,一直在路上……


  10、夜半三更一阵犬吠把我从睡梦中吵醒,起初感到很意外,在城市,在高楼大厦林立的钢精混泥土丛林中听到犬吠确实很意外。对于犬吠,陶渊明早有绝妙的描述,“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我看来鸡鸣犬吠是农村特有的自然和声。“犬吠村胥闹,蝉鸣织妇忙”尽管织妇在乡下农村早已绝迹,但白居易笔下这种祥和繁忙的自然景观就算穿越千年万年的风霜依然可以唤醒沉睡在人心深处的记忆,即使是从没在农村生活过的城市男女也可以从这一声犬吠里找到田家生活的美好。小孩子在村巷里追赶,狗也凑热闹跟在后面撒欢,真是鸡鸣狗叫,加上树上的蝉鸣,多么美好的人间蓝图!


   而且犬吠声对我来说确实久违了,多少年以来它只在梦里狺狺,这一阵犬吠将我的思绪带回遥远的故乡。


   小时候村里几乎每家都养狗,除非特别不喜欢狗或怕狗的人,要不家里再困难也会养一只狗。因为狗不嫌家穷,就算是残羹冷炙,小孩子吃剩的一口饭,大人嘴里嚼不烂的骨头它也欢快地接受,永不变心忠于主人一家,看门护院,与老人作伴陪小孩玩耍。犬吠黄椑落,牛归红树深,所以说有犬吠就有人家。狗是很有灵性的动物,犬吠声起要么是有陌生人或人看不到的怪异现象出现,要么是看到主人外出归来,或与小孩,鸡猫欢叫斗闹,总而言之狗是不会乱叫的。犬吠有提醒,有恐吓,有慰藉也有喜悦,好人从不殚怕犬吠。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半三更,万籁俱寂,一声犬吠给寒凉路上寂寞孤独的行人多少温暖与慰藉。


   我小时候要翻越几里的山路去上学,因为自己顽皮或学校正常留堂常常会天黑还奔走在路上。夏天还好,太阳迟迟不肯下山,冬天日短,即使正常放学,人还在半路太阳却贼一样早早地溜了。这时候一个人奔走在路上,没人相伴,离家的路虽然很近但家却突然变得很遥远。脚后跟拔起的沙子蟋蟋簌簌,似有人追赶,加上路边草丛各种虫鸣,让人害怕得毛骨悚然,不要说回头,有时候紧张得连往前迈一步的勇气都没了。有一次山树里突然传来一声夜鸟的啼叫,吓得我忍不住叫出声来,双手在空中无来由地挥舞。恰在此时一阵犬吠将我从恐惧中带回业已虚脱的人间,我回过神来看见我家的狗正站在脚畔对着昏暗中鸟叫的深树大吠。我再也忍不住眼泪脱眶而出,蹲下来抱着它把脸贴在它脖子的长毛上摩挲,心里无由地怨恨父母为什么要我翻山越岭去读书。狗见我不再害怕,也停止了吠叫,回过头用它温暖的舌头舔了舔我的脸,摇着尾巴和我一起往回走。因为内心不再害怕,家其实就在眼前,难怪父母天黑都不来接我,因为他们觉得我回家的路很近,更不了解我内心的害怕。那以后每次天黑放学我都会在半路上际遇我家的狗,每次害怕的时候是它适时的一声吠叫驱除了我内心的恐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犬吠在那弯弯的山路上,陪我走过了春雨秋霜,走过每一个可怕的傍晚与黑夜。


   后来我小学毕业上初中住校了,每天天黑再听不到我家的犬吠了,心中不免失落。好在农村乡下很多人家养狗,犬吠是无处不在的,犬吠穿篱出,鸥眠起水惊,不管是谁家的犬吠都能给宁静的生活增加活力与生气。朋友相访,陌生人不期而至,是犬吠首先告诉主人。犬总是在无形中维持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融洽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给寂寞孤独的人安慰,给恐惧绝望的灵魂鼓励,给坏人回头是岸的警戒,给好人详和与温暖。可惜初中毕业后到县城上高中,犬吠渐行渐远,再后来高中毕业漂泊在外,辗转于异乡的城市,生活中就再也听不到犬吠了。在拥挤的街头人们忙碌追求着,在寂寞的角落大家独自伤怀着,没时间也没空间养一只狗,访亲劝友日渐式微,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正是海内无知己,毗邻若天涯,犬吠自然绝迹。所以犬吠离我们越远,我们的生活空间就越小,越不自然,人与人之间就越遥远,心就越孤独,越寂寞。


   夤夜三更,万籁俱寂,犬吠刺破城市的喧嚣,穿过横流的物欲,告诉我生活尚在人间。


   11、久已失落的心终于不再烦闷,甚至多了几许欣喜,昨天久违了的雪,终于如约而至。北方的雪自然不同于南方雪的细腻婉约,一来就来的粗犷豪放,纷纷扬扬,无拘无束,洒脱豪放,许多关于雪的记忆纷纷而至。


  雪是诗的世界,诗是雪的海洋,雪里静默的都是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世事是如此奇妙而又紧密联系的存在着,在相得益彰中诉说着叹为观止的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奇怪的是,雪里充斥的好像并不是寒冷,而是仿佛归家一般的温暖。“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友情的温暖似乎在雪夜里跨越千年的风霜在传颂中跋涉浩瀚的书海扑面而来,永恒地散发着诗歌的清香,如春酒,似浓茶,回味无穷,香远弥清。

   

   雪是晶莹剔透的,正如少年纯洁的心,童时的雪似乎是一场飘飞着远航思绪的梦。童年里寒冷的雪却永远是最温暖的记忆。打雪仗堆雪人滑雪爬犁,似乎永远洋溢着无尽的乐趣。红扑扑的小脸是那样的可爱,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堆砌如山的积雪在挖成斗室,在冰天雪地里玩起扑克似乎很是惬意,可片刻间就在寒冷面前偃旗息鼓。回想起来似乎是无比的幼稚,然而这里有着儿童不同于成年人的最原始的创造力。再也回不去童年,但那份温暖是终生难忘催人奋进的。


  雪是催人奋进,引人遐思的,雪花里诉说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囊萤映雪,天助自助者,贫穷阻挡不了向学的心,雪地微光鼓舞了一颗向学向上的心。程门立雪,虔诚的心,在雪的世界里渲染着截然不同于风花雪月的另类浪漫。“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更是让我发自内心的感动。“兴尽而反”是另一种极至,是一个真诚毫无矫饰的故事,演绎着繁华名利带不来的赤裸裸的感动。正所谓“乘兴而来”何必非要“败兴而归”呢?也许我们往往是被世俗的眼光与矫揉造作压垮了自己的主见。能够尽兴地生活才是人生的极致。


  我是爱雪的,爱的毫不掩饰。童年爱她的洁白纯真,冰清玉洁,素裹银装,爱她的玩耍趣味。青年,爱她的诗意,爱她的多情妩媚,让我在文学的海洋里流连忘返。而今人到中年,爱的是她远离物欲繁华尘世喧嚣的一份心境,让我感悟人生玄机。雪的世界让我如此沉迷,诗的海洋令我痴醉,我愿意在诗与雪的世界里常醉不醒。


  我来了,雪,我皎洁晶莹的梦,我火热纯真的情,让我们许下一个不离不弃的梦,让我在时光流淌里静静的老去,不改初衷。雪,我的恋,我的梦,留下来就是永恒,永远诉说春天的梦。


   12、北国的清晨,拉开窗帘,便拉开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那苍阔的画面,拉开窗帘,便拉开了一个冰雕玉琢,银装素裹的世界。


   一场大雪,纷飞舞荡,扬扬洒洒,天幕曼妙,苍穹一色。飞扬的雪花舞荡在山川林莽,妆扮出让人由衷感叹的玉树银花。北国的冬天不似江南那小桥流水的优雅,也没有细柳如烟的精雕细琢,北国的山川,只用他那淳朴的线条勾勒出震撼苍天的大气,描绘出行云流水的壮阔。站在密密的落雪中,望着茫茫一色的天宇,品味诗人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名句,一定会让你荡气回肠。遥看天地,雪色的雄浑壮阔更会让你感慨万千,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迂异不同的造化。


   雪的颜色是白的,雪的韵味是雅的,雪的性质是冷的,雪的情意却是暖的。


   在茫茫的落雪中,望着连绵不断的山峰与河流一直延伸到天际的尽头,一直延伸到历史的最深处。历史的天空,影影绰绰,飘飘渺渺。从那飘渺迷茫的天空中走来的一位位诗人,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雪的景色。


   那是李白,他在《行路难》的吟诵中走来,蹒跚的脚步依然不改那诗人的气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那是卢纶,乘风踏雪唱着雪满弓刀的塞外边歌走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那是归心似箭,行路匆匆急于夜归的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那是既做渔翁而又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是天地的神韵,雪、是诗人的情怀,雪、是君子的高雅,雪、是千古的绝唱。


   说起北国的冬天,那真是苍茫而辽阔,雄浑而大气。当你登上山顶放眼望去,茫茫林海,银装素裹,北风吹来,万树银花。站在山顶举目远眺,被雪覆盖的山头像洁白的雪浪,蜿蜒曲折,此起彼伏,雪色皎皎,直抒胸臆。当你把这样的景色尽收眼底,真的会让你觉得那就是银蛇乱舞,蜡像奔腾。在堆满积雪的树冠下,参差的露出一簇簇翠绿的松叶,在白雪皑皑的冰冷中展示着生命的坚强与不屈,展示着生命意境的盎然,绿白相映,活力四射,姿态万千,分外的生动。身处此情此景,豁然间,你便会觉得这里就是你梦寐以求的心灵乐土,这里就是你魂驶化外的仙境。无瑕的白雪,洗尽你一身的疲备,洗涤出你灵魂的洁净,让你在雪的魂魄中感受着意境中的高雅和雪的世界里特有的美。


   落雪中,望着一片片雪花在我眼前随风舞荡,就像一个个精灵跳跃在空中,那优美的姿态划出一道道完美的弧线,那舞动的痕迹不待你细看,眨眼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此消彼复,重重叠叠,让你在纷乱中寻找着一种动态的完美和写意的浪漫。


   雪和梅花有着深层次的内在关联,他们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纯洁和高雅,往往让诗人们称赞雪的同时便会带着梅的意境,歌颂梅花的时候,便会不由自主的想着雪的神韵。王安石的《梅花》深刻的让我们领略到雪和梅的互通之处:“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还有卢梅坡 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和梅花相互映衬,相互展示,人们知道梅的精神,也应该知道雪的精神,他们都是那样的不合世事的孤傲,超凡脱俗的清高,天地生成的秉性,与生俱来的不群。雪,山中的高士,梅,冷艳孤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个冷字,从这个冷字里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骨气,就是这种精神,这种骨气透漏出一个民族文化的底蕴,一个民族的灵魂


   雪是冬天特有的景色,是季节变换的一种美,遥望苍天落雪时,做看青柳变玉枝,四季的沧桑,岁月的更迭,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景色,不同的美。雪来了,像寻梦的蝴蝶,舞动翻飞,寻找着梦的路径,雪落了,像熟睡的婴儿,在大地母亲宽厚的怀抱中睡得那样宁静,安详。它从天宇的深处飘来,他带来的是一颗颗天使的心,带来的是一句句天使的问候,让我们在雪的季节里,在雪的世界中等待又一个复苏的春天,让融化的雪水滋润出又一番天地,那就是:《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13、雪 落着,簌簌地声音掠过我心扉,漾开心的波痕一圈圈地荡动,搅起一缕缕心事,浮游在。 爱情,企图把经年的尘埃濯洗,换回她 曾经 无瑕的面孔!我想要让雪的声音传递我 思念 。

   北方。冬日。弦月。霓虹。场雪开始飘散。

   人坐在一帘雪雾的背后,听雪落的声音。飘坠的枯叶很快被积雪掩盖,如同一粒微尘瞬间消失,随同我的记忆,一起沉沦。

   似乎每一年的冬天度过,蜷缩在温暖的小屋,点一盏袅袅的灯,听着音乐,啜着热气腾腾的茶,读着喜欢的书,看着窗外滑过的风霜雨雪,一年一年,周而复始。我愿就栖息在的城堡中,静静地看岁月年华,如水流逝。不知岁月的痕迹,已挂上了我的脸,已刻在了我的心头。我知道终有一天,我的眼睛不再如雪花般清澈。多年后的一场大雪,会记取当年那个雪幕后的女子,曾经的过往,如雪的心事。

   抬眼望路上的行人,个个脚步匆匆。冬至还未到,此刻的寒冷尚不算刺骨,想必人孤零零地走在路上,看那些将落未落的残叶飘摇欲坠,会感到稍许的凄凉,会顿觉家的温暖,会不由自主了脚步。又想起了那句古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想到这,便不由得想笑,笑别人,而是。终日坐在屋中胡思乱想,与虚幻已模糊得分辨不清,许多情景明明从未经历过,也永难,却又不可名状地熟悉与惊悸。仿若心中生出了翅膀,穿越时空,飘飘荡荡,替我飞过了一程又一程。原来想象也可以如此,也可以如此荒唐。

    忽然想起多年前的一首老歌:把情感收藏起来,让回忆留下空白,忘了曾经拥,永远永远不再说爱……喜欢淳淳的老歌,只言片语便解尽所忧愁。当年飘渺的诺言,能的会有几句?而知,也无力证明。只是知道它再也带不来丝毫的兴奋或是晕眩,便如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美丽属于她一瞬,狂风吹散,繁华落幕,一切归于空无。

   月色雪影摇窗而入,洒在窗畔桌前,洒上我的额头,沁润我的灵魂。指尖再度飞舞,倾诉她的寂寞。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只是的游戏规则无常,的梦,看彼岸,却无法泅渡。这场戏很精彩,该上演的时候上演,该落幕的时候落幕。这场游戏很无奈,从清晰到模糊,从春花到秋露。如风一缕,雪一幕,随意沉浮,不知方向如何,不知终点何处。

   “去的去了,来的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让我叹息不已,原来一切注定匆匆,穷我一生,也无法追逐。

   窗外的雪已住。我停在原地,像是一只舞倦的蝴蝶,无力飞去。


   14、冬日的北国,最让人期盼的是酝酿已久的一场大雪。一提到雪,不由的要想到历代文人墨客对于雪的赞歌:“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北国日暮的雪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北国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那是北国冬日凌晨的惊喜!谁说北国的冬天枯寂冷漠?当你看到街角一枝腊梅,凌寒独自开,暗香浮动,悠远清洌,你的心里是不是会想到那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然而万千名家的诗句,能写尽冬日雪景的美妙,却写不尽我们每个人记忆里对童年冬雪的怀恋。

  田野里,雪是精灵,是冬的婚纱。漫步在厚厚的白雪之上,贪婪的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眼前洁白无瑕,脚踏美妙玄音,一串清晰的足迹蜿蜒向后延伸。沐浴在这样素洁的自然里,心如雪花,静淡空灵,一切不悦的过往都会被冰雪融化,被洁白掩埋,了无痕迹。

  最妙的是北国冬天阳光明媚的日子呀!北风过后,天空瓦蓝瓦蓝的,一丝云也没有,阴沉多日的雾霾早已不见踪影!太阳照,小鸟叫,哪像冬天?田野上的天空是青碧的,好像水洗过的蓝宝石,洁净的耀眼。阳光温柔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宛如素影,照在原野里,大块大块的,整个田野就都闪动了起来。田野里阡陌纵横的田间小路,把碧绿的麦田分割成一块块绿色的地毯平铺在阳光下。半山上,庄园里,一株株光秃秃的桃树梨树,将影子清晰地投射在田地里。那些怕冷的鸟儿早飞走了,田野的上空少了往日的喧嚣。但是喜鹊、麻雀等却仍然在阳光下飞翔,它们是冬日家园的留守者,在田野的空地里,短暂的飞行后又落下,然后昂首挺胸地走来走去,坚忍地等待着春暖花开。农人在田间散养了一大群白鹅,满院嘎嘎的飞跑觅食,给寂静的山坡,更增添了些许欢乐的歌声 。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是冬日里难得的时光!

  郁达夫曾写道:“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老白干的滋味。” 仿佛不这样,就辜负了北国冬日美好的时光!于是就有了我们旅友孔山庄园的聚会。大块羊肉,大锅炖煮,大火噼啪,大快朵颐。我们在新年到来之时感叹于四季的变化,感叹于生命的轮回,感叹于流年的飞逝,感叹于时光的沉淀。任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任时间慢慢的恣意流淌。是啊!美好的时光,就是让人辜负的。

 

  15、纯粹的白雪纷扬飘舞,裹挟着若有若无的落花的清香,在鼻翼间牵萦。在葱茏岁月细细镌镂的记忆之中,我认真刻下白雪清灵的诗篇。 ——题记


   在城市的喧嚣繁华之中,我依旧不时念起冬季的白雪,那份安然,是世间难有的一抹纯洁。诗中的雪,是刘长卿笔下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柳宗元笔下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亦或是白居易笔下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寥寥几笔,却勾画出最深层的的境界,简单却流露真情,于我心中百转千回,经久不散。曾几何时,怀着对白雪的希冀与期待,感叹已多久未能彼此相见;却不知这个漫长冬季,雪又于悄然无息之中倏忽而至。


   白雪斜斜地、细细地飘落。起初以为是小雨,细细凝视一番,才知是白雪:如此素白无暇,世间唯有白雪啊!却也真像小雨般地淅淅沥沥,玲珑细小。思及此,不禁微微勾起一抹浅笑。


   夜微微深了,雪渐渐密了。应和着窗外的车水马龙,那呼啸而过的一瞬,入耳的是嘈杂的鸣笛车铃声交错,入目的是灯光照耀下飞舞的雪花,密集交叠着洒落,漫无目的。心中蓦然地有些迷惘,眼眸中映着灯光雪影,交错汇集。


   曾固执地认为白雪定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冷美人,必然是以北风二钱,冬雨三两糅合而成。才会如此,以梅香为骨,用微光化魂,似清灵素淡的仙子,轻歌曼舞而来,罗袜不染纤尘,翩然入了我的一帘幽梦。却不想如今久别后再度相逢的她,竟也入了浮世凡尘,心中不禁添了几分文人青衫的怅然。


   翌日清晨,微光初露。雪铺了厚厚的一层,在初阳的照耀之下,泛了柔和的光,依旧澄澈透亮——雪在默默融化,无声、也缓慢。


   忽然忆起冬季的雪后,奶奶总会小心翼翼地取下草叶上最净白的雪,轻轻装进一些瓶瓶罐罐, 乐呵着:“瑞雪兆丰年嘛!这雪化成雪水,夏天能清爽身子!”我则在一旁不顾严寒地捧起一团白雪,看着它在我掌心的温度下一点一点融化······


   念起过往,我下意识地去往草坪,轻轻捧起些许白雪,凝视着它松软地一点一点倾斜直至消融。雪在掌心,会化成暖暖的水,顺着我掌心的脉纹慢慢淌下。或许,白雪一直未曾改变,只是多少个春花秋月,夏蝉冬雪的轮回之间,早已物是人非。


   然而初心若雪,虽极易消融,如此短暂,却只要有昙花一现般的惊艳,流星一瞬般的璀璨,也足够。不负这一生的蹉跎。多年以后,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浮躁的内心,想想自己的初心,不忘那一刻的坚定自信。


   她,依旧是她。那个以梅香为骨,用微光化魂,似清灵素淡的仙子,轻歌曼舞而来,罗袜不染纤尘,翩然入了我的一帘幽梦。


   轻拈一缕梅香,瘦了冬风;微倾一曲柔光,不负初心。多年以后,时光重叠,真希望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彼此不忘初心若雪。

   

 16、我想我是爱上雪了!


  真的。


  作为一个江南人,没有不爱她的道理。


  我为她的到来而满心欢喜,却又有着淡淡的心疼。


  朋友说:不以下雪为目的的降温都是耍流氓!


  在寒冷的季节,我们翘首以盼,哪怕是双手冻得通红,哪怕是整天龟缩在室内,只为雪的到来,得以解放双手,得以冲出屋外,去冰天雪地中舒展自己僵硬的身体,释放自己禁锢的灵魂。


  轻轻地,悄悄地,飘飘悠悠,她来了!


  我们欢呼着,开窗,伸手,一片,两片,三片,……


  手指上,她俏皮的倏地不见了,掌心中,她却化为水滴而为透明的精灵。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虽然拥有六个花瓣。


  她有花的特质,却又有花不一样的生命。数九寒冬,雪花给孩童带来多少的欢乐!她打破的是严冬的阴暗沉默,拨开的是人们了无生趣的龟缩,预见冬日温暖妩媚的艳阳,带来晶莹洁白的世界。


  雪,没有霜的冷漠,没有冰的坚硬,她是柔软的,柔软的甜腻如棉花糖,她是热情的,热情的调皮如少女。带走冰冷的温度,展现纯洁的花一样的美丽。一如知心的爱人,悄然的出现在你面前,只是微笑着不语,却使欢喜充盈心间。


  不顾一切地拥抱着大地,哪怕粉骨碎身!不计一切地包容着万物,哪怕粉骨碎身!


  可是,她又是那么短暂,那么决绝!在这南方的冬天。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一个多么幸福的故事!


  然而,我只能沉浸在这美好的情境中,憧憬着那风雪中会心的对酌。


  喝一口温水,聆听着窗外潇潇的雨声,回忆着雪的飘然而逝,为她的到来而欢喜,为她的逝去而心疼。

 

  17、明人李贽读《三国志》,情不自禁欲结书中豪杰,大呼“吾愿与为莫逆交。”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幅对联让左宗棠自励终生。


   人最怕的即孤独,尤其精神上的冰雪冷寂,布衣贩夫、清流高士皆然。特别后者,无不染此疾,且发作起来更势急、更危重,所以围炉夜话、抱团取暖,便是人生大处方了,正所谓“闲谈胜服药”。翻翻古诗文和画谱,即会发现,“朋聚”“访友”“路遇”“重逢”“雅集”“邀客”——乃天下文人竞趋和必溺之题。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场景,不知感动和惊喜了多少寂寞之士。


   然而,知音毕竟难求。尤其现世生活圈里,虽强人倍出,却君子稀遇,加上人心糙鲁、功名纠葛,友情难免瑕疵,保养和维系的成本亦高。与古人神交则不同了:古人不拒,古人永驻,古人常青。凡流芳后世者无不有着精致人生,且永远一副好脾气,毋须预约,不会扑空,他(她)就候在那儿,如星子值夜。你尽可来去如风,更无利益缠绕,天高云淡,干干净净。


   名隐陈继儒如此描绘自己的神交:“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余无友,则友古之友松竹、友云山者。买舟载书,作无名钓徒。每当草蓑月冷,铁笛风清,觉张志和、陆天随去人未远。”陆天随即陆龟蒙,与作者隔了近800年。


  “去人未远”,是啊,念及深邃、思至幽僻,古今即团圆。此乃神交的唯一路径,也是全部成本。山一程、水一程,再远的路途皆在意念中。


   吾虽鲁钝,夜秉《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夜航船》等书时,亦有如此体会——


   读至酣处,恍觉白驹过隙、衣袂飘飘,影影幢幢处、柳暗花明间,你不仅得见斯人,斯人亦得见你。一声别来无恙乎,挑帘入座,可对弈纵横、把盏擎歌,可青梅煮酒、红袖添香……


   国学大师陈寅恪,托10载光阴,毕暮年全部心血,著煌煌80万言《柳如是别传》。我想,灵魂上形影相吊,慰先生枯寂者,唯有这位300年前的秦淮女子了。其神交之深、之彻,自不待言。

 

  18、君不见,上下五千年,岁岁雪花飘;生死寻常见,荣辱知多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冬季到来雪茫茫,寒衣做好送情郎……雪花,你是历史的见证,多少个不堪回首的严冬,你用自己洁白的躯体掩埋掉数不清的血泪、苦难与屈辱,来年,你又化作呜咽的溪流、澎湃的江河,去冲刷阴沟里的丑陋与罪恶。如今的神州河山,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雪花呵,你怀抱的不再是灾荒贫瘠、饿殍冻尸,而是绿油油的麦田,锦绣般的山河,繁荣的城乡,辉煌的愿景;你把呜咽换成幸福的歌吟,你将澎湃融入发展的交响。你成了兆丰年的福音,报喜讯的神鸽。

   此刻,我站在阳台上,只见天苍苍,野茫茫,整个世界都披上了一条厚厚的硕大棉被。我伸手接了几片雪花在手里,但它很快便融化成了一滴滴清凉的水珠。透过眉睫间纷飞的这一个个六角形千姿百态的美丽躯体,我仿佛看到了满山遍野的麦苗在春光中随风摇曳,拔节扬花,在夏日里擎起那一望无际的鹅黄的麦穗;仿佛看到了云裹棉岭的北国,金翻稻浪的南疆。

   雪花,美丽而晶莹的雪花,你这孕满生机的春之信使,沁透芳馨的花之良媒,放浪形骸,不拘一格,结队成球、居高临下,恣意地、尽情地飞吧!

 

   19、记得小学时学过一首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严寒的天气里,和老师一起读“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十岁的我,又怎会想到,多年后的自己,便是那“风雪夜归人”哪!

近来读书,发现对此诗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通篇写诗人自身所见所感,即诗人便是那“夜归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前两句为诗人旅途中所见,后两句为诗人投宿后室内所闻,也即“夜归人”为芙蓉山主人。

我无意于搞学术探究,只觉得那雪夜归来的是诗人,也是芙蓉山主人,更是千百年来如你、如我一般的所有辞家远行的宦游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太阳要落下了,远山也在一片白色里渐渐朦胧了,赶在天黑之前一定要到家,想及至此,不禁加快了脚步。近了,近了……薄暮中依稀可见一间寒碜的白茅屋。诗至此,静得出奇,冷得骇人,清得入骨。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声狗叫打破了空旷里的沉寂,第一次觉得,狗叫声原来可以那么的亲切!,叫声使一切有了生机,或者说以犬吠之声传人之气息。而结句“风雪夜归人”仿似一眼灼灼暖泉注入心间,无数个“风雪夜”,只因一“归”字而暖。而千百年来能温暖我们心田的怕也只是这一“归”字。“归”者,“回”也。“回”乃有别于“去”。余光中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来时,已是雪满白头”而无论是风吹白发也好,是雪满白头也罢,你我所栈栈难舍的,所孜孜眷恋的不就是那一种“家”的味道吗!大“家”也好,小“家”也罢,只所以能让游子朝思暮念,萦回不忘,是因那里有包覆一生的温暖啊!那是一种连自根髓的血脉深处的温暖!又岂是什么“白屋”“华堂”所能区分得了的?人道“白屋贫”,但谁又能知“贫”亦可暖呢?

无数个归乡途中眺望旷野里的点点灯火,透过车窗望见千家万户屋顶袅袅娜娜的炊烟……心便切了,想只要走进家门,就可以将风雪永远的留在屋外……

雪,融化了夜,使夜无端的变得温柔,使那归来之人,自心底深处,平添了一丝暖意。

细读“风雪夜归人”,虽则五个字,却觉回味无穷……

   

   20、曾走在校园的路上,看着地上缱绻的金黄的梧桐落叶,心中不禁顿生一股诗意:这梧桐叶纷纷洒洒的落下,是不是为了腾出地方儿让雪栖息呢?然而,枝头的雪终是还未等到便放假了。

   在家听闻了下雪的日子,便不紧不慢的等待起来。

   今年的雪终于如期而至。我迫不及待的跑进雪中,展开双臂,看雪落在我的手臂、落在我的肩膀、落在我目所能及和目所不及的一切地方,穿透进每一个即将空灵的微小世界。我满心欢喜的看着手掌上接来的几片雪花,看着它们化作极小的水珠、宛若笑脸。我好奇的看着天空,我不知道这灰暗暗的天空为何能诞下这样白生生的雪。我想认真地多看看雪,这样就能在没有雪的日子里,闭上眼让自己置身其中。也如此刻,我想写点什么,将雪像枫叶一样“夹”在书中,来年初雪未到的时候尚能翻开书看看。

   我说,何处有雪何处便是我心中的圣地;我想,有雪的地方一定是天国。或许还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着一点儿雪的情结。我们期待,我们盼望,我们欣喜若狂。然而,这是一种怎样的雪的情节?对我个人而言,我想并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杰作的赞叹,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一些人文的注解:雪有温度。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晚上睡觉时想到唐诗人当年苍山脚下的诗句,一幅画面不自觉的浮现眼前,或许和诗的主旨无关,但我却隐约中感受到了风雪中家作为一种皈依的温暖,风雪中有“家”的温度;记得宋词中也有一句与雪有关的诗句让我至今难忘,叫做“未若柳絮因风起”,意思是说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多么美的比喻,多么富有意境,又是多么的恰到好处。记得是高中读来,时过几年却依然对这一句记忆犹新,雪中渗透着文学的温度;而记忆中,小时候的雪总是下的很大,我们会滚雪球,放鞭炮,在雪中可谓是不亦乐乎。小时候又有什么情感呢,踩在白花花的雪上、还总喜欢饶有兴趣地去踩别人没踩过的新鲜的雪,也不怕把雪踩得生疼。而那高高低低的小脚印中却多少藏匿着我们深深浅浅的童年,雪中有记忆的温度;影视剧中,雪景多是浪漫的镜头,男女主角会相约在初雪时见面,而我也憧憬着雪中的浪漫爱情,在我看来雪中还有爱情的温度.......

   雪不大,也最终会融化,或许只会留下雪泥鸿爪,又或许什么也留不下。雪会化作冰水顺势滑下,滴答滴答的节奏好似佛家摇转的佛经。或许,雪化作水的时候,也恰是它完成了一世的修行。

   为什么喜欢雪,因为它带来一个晶莹空灵的世界,因为雪有温度。

   林清玄说,“雪,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 其实,喜欢雪,更是因为我们的心有温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