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龙说昌平】昌平的这些地名太神奇,保准有你不知道的!

 快乐玲珑 2017-03-24

阿龙说昌平

栏目介绍

栏目主持人:阿龙  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曾主持《这里是北京》、《四海漫游》、《北京话话北京》等多档著名节目

“阿龙说昌平”由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阿龙领衔。旨在说昌平、话昌平,讲讲历史沿革、聊聊文化趣事,让各位在听阅之余知昌平。


背靠军都山脉 面朝华北平原

作为帝都之肱骨、京畿之要冲

昌平自古以来便是通往塞外漠北的雄关险要之地

正是因为长期作为军事要地的缘故

昌平境内很多村落的名字便是由于

封建王朝时期的军事机构、军事活动而形成的



今天咱就给大家集中盘点一下

这些极富个性的地名

看看哪些您听过或是去过

哪些甚至正是您的家乡


南    邵


南邵

昌平历史上的“五营四哨”之一。南邵成村较早,元代以姓氏得名,称“邵家庄”。明代时因驻兵此地称“南邵屯”,及至嘉靖年间称“南邵村”。清称“南邵村”、“南邵庄”,也称“南哨庄”。民国时期称“南邵庄”。解放后称“南邵”,延续至今。


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也曾被称为“南哨”,可能是由于此处地势较高,曾经设立过哨所之故。


北邵洼

昌平历史上的“五营四哨”之一。此地明代成村,明初设军屯,称“北邵屯”。清代称“北邵洼”,民国及解放初期称“北哨洼”。后又改回“北邵洼”,延续至今。


由于地势相对周围的确低洼,尤其与村东临近的小北哨相比,村址海拔居然相差3.1米,因此被称为“洼”就不难理解了。


小北哨

昌平历史上的“五营四哨”之一。此地明代成村,称“北邵店”。清代称“小北邵”,民国时改称“小北哨”,延续至今。


营坊

昌平历史上的“五营四哨”之一。明代时因驻兵此地,后演变成村落得名“营房”。清康熙年间称“北邵营房”。民国时期改称“营房”。解放后又改为“营坊”,延续至今。


村里老人说,营坊有三眼井,井旁各有一棵大槐树,树下放有巨大的石水槽,应是过去兵营饮马之物。


张营

昌平历史上的“五营四哨”之一。明代时因驻兵此地,后演变成村落,以姓氏得名“张家营”。清代仍称“张家营”。民国时期改称“张营”,延续至今。


村委会院内保存有一弯形石槽,据推测是当年士兵用来碾压粮食的器具,可谓张营村之重要文物。


何营

昌平历史上的“五营四哨”之一。明代时因驻兵此地,后演变成村落称“北邵村”。清代以姓氏改称“何家营”。民国时期改称“何营”,延续至今。


东营

昌平历史上的“五营四哨”之一。明代时因驻兵此地称“东营”,后发展成村。清康熙《昌平州志》称“东营里”,光绪《昌平州志》称“东营村”。解放后称“东营”,延续至今。


景文屯

景文屯村又名“济阳卫”。抗日战争以前,该村还有一座高大的庄门牌楼,上面就镌刻着“济阳卫”三个大字。


原来,济阳卫是明朝时京师的保卫部队,由于英宗正统年间,军士数量增长过多,军需供应发生了困难,便将济阳卫一部分军士调到昌平城东南景文屯村驻扎屯田。这就是景文屯一度又称“济阳卫”的原因。后来的村民,也有一部分就是明代军屯兵士的后人。


十三陵


上口

上口村元代形成村落,名叫“灰岭口”。作为明代十三陵十处山口之一,曾排名驻兵守备于此。在元、明、清三代,灰岭口的村名始终未变。后因北上南下的传统习俗,以相对位置命名,改称“上口村”,一直沿用至今。


下口

下口村元代形成村落,名叫“贤庄口”。作为明代十三陵十处山口之一,曾排名驻兵守备于此。在元、明、清三代,贤庄口的村名始终未变。后因北上南下的传统习俗,以相对位置命名,改称“下口村”,一直沿用至今。


燕子口

燕子口亦名“雁子口”或“雁门口”。作为明代护卫十三陵的十处山口之一,也是居庸关东路十四处隘口之一。山口守军经过世代繁衍,于清代形成村落。


锥石口

锥石口村因村北有一块7米高巨石,其形似锥;又是作为明代十三陵十处山口之一,故得此名。明代时军防驻兵于此,后逐渐形成村落。


西山口

西山口是明十三陵的十个山口之一,因相对位置而得名。在明代时层建有城垣、水门,并有士兵守卫;直至清代形成村落。


德胜口

德胜口亦名得胜口,地处燕山山脉南北交通要道的咽喉地段,自古即为军事要塞;直至辽代逐渐形成村落。


百    善


钟家营

昌平历史上的“五营四哨”之一。明代时因驻兵此地称“钟家营”,并一直沿用至今。


东沙屯

明初曾设军屯,因村址位于东沙河西岸,称“沙屯东村”。清代改称“东沙屯”,沿用至今。


牛房圈

因元代中统三年在此地养牛,由牛房、牛圈得名,清康熙年间定名“牛房圈”,并一直沿用至今。


狮子营

狮子营明代成村,旧称“庄上”,因军防驻兵于庄上西北位置时称“狮子营”,后演变为村落,便以狮子营为村名,沿用至今。


城    南


水屯

明初成村,因当时在该地设军屯,得名“水屯”,沿用至今。


马池口


奤夿屯

奤夿(hǎ bā ) 是蒙古语译音,原意是河边的意思。元朝在北京建都时,在此屯兵屯粮,后被人称为奤夿屯。元末明初时,山东人和山西人陆续迁入此地,形成村落。


北小营

北小营明代成村,为守军驻防之地,称小营。因与四家庄相邻,清代称“四家庄小营”。民国时期以方位定名,称“北小营”,沿用至今。


沙    河


西沙屯

唐代成村。明初曾设军屯,因村址位于东沙河西岸,称“沙屯西村”。清光绪年间改称“西沙屯”,沿用至今。


南    口


南口

南口历史久远,古今称谓不一。按照我国北为上、南为下的习惯,在北魏时曾被称为“下口”、北齐时改称“居庸夏口”,自金代贞祐元年(1213年),始称“南口”。


南口村位处四十里峡谷之南,既是关塞南北互通贸易的经济纽带,又是兵家凭险据守的军事要地,所以历朝历代都在此派驻重兵,建关设防。


兴隆口

作为居庸关南路十二处隘口之一,明代曾派守军在附近建立营房,直至明代中期形成村落。明初曾称“苏龙口”或“苏林口”,后至清光绪十二年《昌平州志》改称为“兴隆口”,沿用至今。


居庸关

居庸关战国时属燕国,为天下九塞之一。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故称“居庸塞”,后改称“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


北马坊

唐代成村,为防备战事,饲养马匹始于明初,称“苏岭口马房”。清康熙年间称“马房”;光绪年间称“汤峪沟马房”;民国时期称“北马坊”;新中国成立后初称“马坊”,1980年改称“北马坊”。


小汤山


阿苏卫

阿苏卫村是元代皇庆元年(1312年)阿速卫军的屯住处,称“阿速卫”,也称“阿苏卫”。阿速,在蒙古语里是“守卫”的意思。明初设军屯称“阿苏卫屯”。明隆庆及清康熙《昌平州志》都载有“瓦子卫村”。清中、后期称“阿苏卫”并沿用至今。


官牛坊

元初时,在燕京附近的军屯开荒种地需要相当数量的耕牛,朝廷官员、家眷、侍从也需要大批量的肉牛以供食用,因此便在昌平一些地区建起饲养、放牧牛的院落、场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村庄。


如今的官牛坊村,元代时称“牛房”,清代称“官牛房”,民国改称“官牛坊”并延续至今。


后牛坊

后牛坊村的成因与官牛坊村一样,也是元代成村。直至1948年改称“后牛坊”,原因不难理解:因为人们习惯把住所南面称为前,北面称为后;后牛坊村在官牛坊村的北面,所以便改名为此以加以区分。


马坊

明代成村,为防备战事,饲养马匹始于明正德三年。清代称“汤山马房”;民国时期称“北马房”;新中国成立后称“马坊”。


赖马庄

明朝在各州寄养马匹的同时,还在养马的聚集区建立了兽医站,以保障马匹的健康,随时听候调用。今天的赖马庄村就是当年的马医站。


清代成村时,因常有马匹来来往往,村名最初定为“来马庄”。后来因治疗马匹都有伤病,地方方言俗称“赖马”,故在光绪年间把村名改为“赖马庄”,一直沿用至今。


流    村


长峪城

在历史上,长峪城是京师西北的重要门户,军事要塞居庸关的西路防线重镇。因地处边陲,城池落成之日,当地居民就随着军队进驻而迁入城内定居,以避战乱。因此,长峪城自明代成村以来,屈指一算已近500年历史。



战梁

战梁村的村名是根据它村后的一道山梁起的名。来源始于1926年——那时直奉联军向西攻打冯玉祥的国民军,双方在此大战多日,炮弹炸红了山顶,血流成河。为纪念这一战事,附近居住的人们便把山梁改名为“战梁”了。


阳    坊

西马坊

明代成村,为防备战事,饲养马匹始于明初,称“东马房”。清康熙年间称“马房”、光绪年间称“四家庄马房”;民国时期称“西马庄”;新中国成立后称“马坊”,1980年称“西马坊”。


崔    村


南庄营

明代成村,明初设军屯,称“南庄屯”;后演变为“南庄营”,延续至今。


东小口


东小口

东小口村名的来源,还要从与之相对应的大口和西小口说起。《元史》记载,金王朝在北京建立中都时自北而南设立了三个重要关口,即北口(八达岭)、南口(今南口村)和大口(今已不存,大致在今海淀清河镇东)。


元代统治者为确保大口城的守备,在其西东两条通往大都的路上,分别设立了西小口和东小口作为前卫哨所,驻兵戍守。经过世代繁衍,就形成了村落。


回龙观


二拨子

二拨子村名的来源,与明代的军事制度和沙河巩华城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在巩华城和京师之间,设立了头拨、二拨、三拨、四拨、树村、北望村、南安河、燕丹村、八家营村、曹家新庄、苏家坨等十一处汛地(军队驻防地段),每处都有步兵巡逻守备,还有报警作用。


后来在嘉靖年间形成村落的汛地,便以汛地名称为村名使用。后因头拨未形成村落、新中国成立初期四拨子又被划归海淀区、三拨子土地被国家征用,村民全部迁入了回龙观村;因此最后昌平区域内只留下二拨子作为以数字为代号的明代汛地名称保留了下来。


霍    营


霍营

明代时因驻兵此地,部队携眷驻防,天长日久,形成聚落。及至清代成村,称“霍家营”,后改称“霍营”,延续至今。


北七家


东二旗和东三旗

村名的由来与明朝的军事制度有关,当时,军官官阶高低与所率士兵人数直接挂钩:“五千人为指挥,千人为千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


在明代,这里是京师北部东路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小旗的驻地,于是简称东二旗、东三旗,长期有十名士兵驻守于此。后来随着人口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




延    寿




黑山寨

明代成村,因村址位于大黑山之下,为古代边关寨口,故名黑山寨。





如今的昌平人民

早已过上了平静祥和的幸福生活

可是这些曾经因战争而产生的地名

依然沿着历史长河流传下来

将那些由军人驻守边关的尘封岁月

留给后人畅想

内容整理自《昌平镇村探源》

部分图片来自@大槐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